课堂乐器口风琴进校园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4-06-17汪文洁薛金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素养本位的育人观,同时把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向新的高度,美育是心灵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连市沙河口区书香园小学的口风琴进校园项目,让学生学会了用演奏的方式走近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实现了“人人会乐器,个个会表演”的美育愿景,在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彰显了学校艺术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堂乐器;口风琴;学校美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为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面向人人的校园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大连市沙河口区书香园小学(以下通称“学校”)多年来以口风琴进校园为契机,以面向人人、全面普及为实施路径,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人人会乐器,个个会表演”的学校美育特色,彰显了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
一、坚持课程育人,三级课程助推口风琴进校园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强调,“演奏是进行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开展音乐创作与展示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内容多元化
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口风琴演奏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升音乐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坚持课程育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化,将口风琴演奏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了艺术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二)开展口风琴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
学校将口风琴的学习内容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进而通过器乐辅助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形式。每学期初,校长亲自组织分管艺术教育的中层干部和音乐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并邀请市、区教研员进行专业指导。通过研读新课标、深挖教材,将一至六年级的音乐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和单元重构,设计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口风琴教学内容,实现了口风琴教学的系统化和梯度化发展。
(三)开发口风琴教学教材,推动器乐教学专业化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见乐器,口风琴是吹管乐器和键盘乐器的结合体。它结构简易,能够快速入门,在教学中不但可以独奏,还适合齐奏、合奏,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但在实际的普及推广过程中,口风琴缺少符合集体教学教材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学校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邀请相关专家、市区教研员,发动集体智慧,开发了《器乐进校园——口风琴实用教程》校本教材,使得口风琴教学能够科学有序地开展,也充实了口风琴演奏与教学的储备曲目。教材中选取了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歌曲、优秀儿童歌曲、经典音乐作品等,体现了美育面向课堂、服务学生的生本理念。
二、夯实活动育人,搭建“教会、勤练、常演”平台
(一)成立口风琴社团,提升学生审美格调
为启发学生“勤练”,不断反复地练习和打磨作品,让学生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技能得到快速提高,学校先后成立了校级口风琴社团、年级口风琴社团和班级口风琴社团,将器乐演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三级社团之间还形成了梯队式发展,十八个教学班十八支口风琴乐团,和而不同、各具风采。学生通过自信的演唱、演奏、创编等活动感受着音乐的艺术和魅力,同时以音乐表现形式为桥梁,感悟到与他人沟通合作、交流分享喜悦的快乐。在这个相互切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提升了人文修养。
(二)举办口风琴艺术节,创设校园音乐环境
每年的五月,是学校最热闹的季节。学校师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吹奏幸福的童年——书香园小学口风琴艺术节”。艺术节面向全体学生,秉承“美育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构建了班级展演、年级展演和学校展演三大版块。班级展演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口风琴的演奏中;年级展演则在班级展演的基础上,让更优秀的学生展露风采;而经过班级展演、年级展演最后晋级学校展演的学生,将会一同在“六一”的展演活动中进行更精彩的展示。学校通过开展梯队式的展演,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彰显了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审美素养,通过集体类的表演与展示活动,培养了学生乐观表达、乐于分享、协同合作的优秀品质。
(三)成立口风琴国旗乐团,探索德育渗透无痕化
为突出艺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将德育渗透进学校的每项活动中,从而加强各学科之间德育协同、相互关联、有机融合,学校大队部成立了少先队口风琴国旗乐团。口风琴国旗乐团招新不分年龄、不分年级,不分性别、没有人数限定,只要是能熟练并有感情地吹奏《义勇军进行曲》即可加入,参加升旗仪式的演奏活动。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学生庄重且充满热情的琴声冉冉升起的时候,那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那份坚定的文化自信、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以美育人、以美育德在此刻真实发生。
(四)建立艺术展演机制,发掘学生艺术潜能
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
学校每学期都将以德育渗透为主的艺术特色展演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展演活动,如班级特色展示、艺术节、春季运动会开幕式等,同时结合重要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搭建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交流的舞台,建立了集“教会、勤练、常演”于一体的艺术展演机制,深化了学校的艺术特色内涵。学校通过开展面向人人的校园音乐活动,构建了“个个会表演、班班有项目、全校搞展演”的良好校园育人环境。
三、构建多元评价,助推艺术特色行稳致远
评价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检验环节,具有激励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学提质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校园口风琴特色行稳致远,实现内涵式发展,学校建构了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一)开展自我评价,提升学生器乐学习积极性
自我评价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演奏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和认识的过程。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不仅关注学生演奏的结果,更聚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
以器乐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常在课堂练习之后设置自我评价。教师设置了书香园小乐手、书香园小演奏家、书香园小艺术家三级等级评价。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演奏打分。扎实的自我评价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学习习惯。
(二)推进小组互评,增强学生演奏合作意识
学校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口风琴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围绕口风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下,小组间制定演奏评价标准,进而开展小组互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组的所有成员评价一个成员,也可以让两人一组互相评价。此类评价方式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被评价的学生能够根据同伴的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改正不足。对于口风琴学习而言,合奏、齐奏是学习的常态,所以小组合作的模式便于学生建立起同伴合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并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口风琴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改进教师评价,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高
教师及时且正向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集体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口风琴课堂教学,教师积极的表扬会对学生学习演奏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心理体验。学校在口风琴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师评价,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提高。
(四)创新活动评价,丰富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学校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器乐演奏活动。通过展示交流活动,以活动展演式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艺术教育成果。学校每学年定期开展“班班有器乐”口风琴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演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素养本位的育人观,同时把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向新的高度,美育是心灵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口风琴进校园项目,让学生学会了用演奏的方式走进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实现了“人人会乐器,个个会表演”的美育愿景,在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彰显了学校艺术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宏斌.立足素养 以乐育人(上):《义务教育艺术课堂标准(2022年版)》“音乐”学科标准解释 [J].中国音乐教育,2022(5).
[2]薛金.口风琴辅助教学提升初中生音乐素养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20(1).
[3]薛金.初中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2).
[4]董巍.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J].辽宁教育,2022(19).
[5]李璐.“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美育的发展机遇和改革措施[J].民族音乐,2023(2).
[6]马宏全.小学班级口风琴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9).
(责任编辑:赵静璇)
作者简介:汪文洁,大连市沙河口区书香园小学高级教师。薛金,大连教育学院高级教师。
课题项目:1.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课题“美育进中考视域下的音乐评价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1CB210。2.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教会 勤练 常演——口风琴辅助小学音乐教学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202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