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学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

2016-06-08贾海薇

科技视界 2016年14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贾海薇

【摘 要】通过多年的双语课程教学,发现双语教学质量建设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并且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根据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词】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

自2003年春季,在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担起本学院的第一门双语课程《管理学原理》教学任务(Bilingual Subject)①以来,在双语课程的教学道路上已经走过了13年的风雨兼程,这门课程也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由最早只有我一个人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发展为由多位老师合作完成,因为随着青年教师的不断引进,学院师资力量显著提高,现在课程团队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具有较高的中英文讲授能力;二是,由最早只为一个专业开设,发展为全院学生开设,使得这门课程对于全院学生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受益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加强质量建设,逐步深刻理解了课程质量建设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之中的宝贵价值。

1 紧抓教学质量建设,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在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进程中,我逐步从感性认识的积累升华到理性经验的积累,越来越体会到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群体在教学互动中的共同成长,越来越发现教学实践是引导师生共同走向创新的基本道路,走过了一个对于自我外语表达能力上的“不自信→自信”、对于自我双语教学质量驾驭上的“不自由→自由”的进步历程。

1.1 个人英语能力发展的变化

2003年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不够自信,上课时总是会纠结于自己的英语发音是否准确、语法是否正确,为了提高自我的英语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就每天在家背单词、看专业英文书籍,希望通过日积月累来改善英语的听说能力,并且积极地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修英语并不断地争取出国进修的机会,终于在2012年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行国外访问学者研修,通过在悉尼大学访学一年,深感全英环境对于个人语言能力提升的重大影响,更在语言意义层面上正式形成了“语言是沟通的工具”的全新理解,现在,我一方面能够做到比较熟练地使用英语,另一方面,已经确定地只把英语作为教学“管理学”知识的工具,不再让英语表达能力的好或坏成为干扰教学质量的外变量。

1.2 课程教学目标解读的变化

在13年双语教学的历程中,我坚持在课余时间研读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经验,逐步认识到双语教学过程中,要优先确保学科知识的教学质量,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实现“学科知识、语言技能、思维习惯”的有机整合。所以,我发现双语课程最忌用语言教学掩盖了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因为双语课程是一种“学科教学”(Subject Teaching),而不是外语教育(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或者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所谓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价值始终被我国重视,大中小学均开设为主修课程,但英语的语言教育不能也不可能取代汉语的母语身份与文化价值;所谓双语教育,则力求打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大脑运作机制之间的障碍,力求培养某个学科的具有创新性能力的、可快速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型或学术型人才,更适用于博士、硕士研究生阶段或者特优本科生的教育设计之中,例如创新实验班等等。

因而我认识到这门课程首先是“管理学原理”课程,其次是使用中英文同时进行教学,是想将英语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实现管理知识逐步与国际接轨,教学的目标就不是教会学生某个英语句子、某个英语语法②,而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的管理学知识与技能,所以,不能因为语言的问题导致了学科知识传授的损伤。在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严谨刻板地按照外文教材内容宣讲,担心上课时候英语表达使用的比例等等③,现在我转变为紧密围绕管理学的知识结构,旁征博引,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是教学的工具而已,不再是教学的障碍,一些古典的中国案例可以很好地解读管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就使用中文,而不再强行翻译为英语。这样,在心理上突破了“使用英语”障碍之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了坚定的第一追求,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管理学知识、培训管理技能就成为了课程教学的核心与关键。

1.3 课程计划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开设这门双语课程的早期阶段,“管理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出,学生经历了一年多大学教学方式的熏陶,以及大学英语的教学培训,对于这门课程的接受程度较高,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比例较小,通过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可以快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不在英文的某个词、句上纠结。后来,学院进行教学计划改革,管理学原理被安排在新生第一学期就开出,很多学生未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模式,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比例变大,我就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相应调整,教材仍然选择的是斯蒂芬.P.罗宾斯主编的英文版的《管理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④,考试也仍然采用全英文,但是课件从之前的全英文的转变为中英文结合的,便于学生尽快理解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优先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且会在每学期开始之时,利用第一次、第二次课程时间,尝试使用不同比例的英文授课,来了解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大程度,在把握了他们的程度后,就可以稳定地按照一定比例使用英文,再逐步加强英文比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强化,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

1.4 学生学习能力态度的变化

经历了13年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深感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上差异越来越明显,2003-2009年之间的各级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的程度显著地高于2010年及之后的学生,其成因是“由于代际人力资源质量变迁的关系还是高中教育质量与风格的变化?”可能需要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地进行专题性的科学研究,对于我,当发现了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在年级阶层方面的明显变化之后,就一直在积极思考对策,研究教学模式与方法应该如何变化以适应学生群体特征的这种新变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原则去实施教学,针对学生情况的变化,我每节课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备课,不断调整两种类型的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比例,坚持强化课前预习工作的安排与课后复习环节的检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书面答题、课堂小测等方式,交叉使用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并加强了对学生课后自学情况的监督促进,给学生推荐适合的专业词典与中文参考书,鼓励学生边查边读、边读边记、边记边想,鼓励学生“做个积极的猴子、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们能够追随我的教学风格,在畏难中开始不怕难、在紧张中开始入门、在理解中开始记忆、在学习中开始运用。

所以,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越长,对于如何把握双语课程教学的讲授要点与技巧也越来越觉得得心应手,在这13年的历程中,我与我的学生,还有《管理学原理》课程都发生了很多良好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学互促进、师生同成长的教育目标。

2 双语课程质量建设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价值与效用

通过13年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刚开始我认为这门课程的闪光点在于:(1)客观物质层面认真准备——“国际水准的教材、中英兼备的课件、意义学习的教学理念、知行合一的作业方式、严格开放的理论考试”;(2)主观精神层面热诚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热情洋溢的讲授、耐心细致的答疑、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随着自身对于教学育人的理解的加深,慢慢体悟到更高层次的双语课程质量建设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2.1 双语课程建设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知识之路

C. Baker(1993)指出:真正为促进双语而进行的双语教育是“强化式双语教育”,而为同化少数语种学生而进行的双语教育是“弱化式双语教育”。很显然,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强化式双语教育”,为的是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等外国语的高素质人才,因为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冲击非常剧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非常需要这类复合型人才。双语课程的质量建设不断提高,能够做到课内实现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与侵入式的语言熏陶,就可以给学生一个等同于国际课堂的教学环境,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与技能非常有效。

2.2 双语课程建设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实践之路

传统“授受式教学”有利于传布知识,但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双语课程的复杂度就会要求教师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要策略,不断感受自己的学生特点,加强了解学生和推动学生,并要求学生以“意义学习”为主要目标,不断配合教师的教学节奏,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师生就会在互动中主动探究学科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如果再通过作业形式帮助学生在课外拓宽潜能空间、提升学习能力,就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实验室,对于帮助学生自我培养专业素质非常有效。

2.3 双语课程建设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学术之路

创新型人才必须同时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现代社会要求的是视野宽阔、立足国际、均衡发展、勇于进取、善于合作、适应竞争的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最需要的是突破性的思维、无限制的创造力、国际化的视野,双语课程最能够让教师同时关注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也就会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努力克服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放在了首位,我在教学中建立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学术群体,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参与我的项目科研活动,将教学与科研直接贯通,对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就进行思考创新非常有效。

3 双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组合对策

3.1 尽快形成教学质量管理规范

双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与学校层面均需要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规范:(1)学院层面,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可以设为双语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⑤,建立课程小组,以课程为起点培训教师⑥,课程组通过集体合作,共同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制定出规范的教学大纲,同时各个专业可以对学生实行分类管理,在三四年级选择部分学习能力强、专业发展优的学生进入双语课程的教学班学习,以减少盲目开设双语教学所导致的师资培训成本浪费与学生学习资源浪费。(2)学校层面,应该基于全校性的调研,建立双语教学的质量管理规范,例如在教材选择、课时安排、教师水平、学生情况、教学模式、考试形式等提出统一的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克服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双语教学真正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全校性的管理规范,在制定的时候,就要在全局中把握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细分情况,设定各类特别情况的管理原则,例如,中文专业,设置1-2门的“外国语言作品赏析”等课程即可,使得教师有可能找到外文教材,而其他专业,特别是与国际密切接轨的专业,可以多设置双语教学课程的门数;而在某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体系中,对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双语标准也应该不同,因为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专业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基础课面对的是本科低年级学生,而专业核心课则面对的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所以英语使用的比例不能一刀切,专业基础课可设定为初级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为30-40%,专业核心课程可设定为高级双语教学课,英语使用可以达到60-70%,部分与国际密切接轨的专业核心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可以尝试全英文授课。

3.2 坚持强化培养教师教学能力

“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教”是主要方面,教师始终应该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双语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必须是专业与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同时精彻地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英语教学能力,但是目前不少学校不少教师的英文听说能力偏弱,所以不少学校的双语教学尚处于以“保持式”双语教学与“过渡式”双语教学为主的情况⑦,如果想要快速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师资培训是最为核心的工作。要想在短时期内尽快完成所必需的师资培训,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外语教师“专业强化”,利用现有的外语教师资源,对其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培训,但这个路径是有很大的素质条件限制的,因为很多专业课程的理论并不容易就能掌握。二是,专业教师“外语强化”,将教学效果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短期集训或公派出国留学进修;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国外语言环境是学习外语最好的天然条件,出国培训是效果良好的途径,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良好平台,有目标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将有利于快速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出率与教学质量。三是,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教学,这个做法涉及较高的成本,但是如果能够与学校聘用国外专家的计划结合起来,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经常召开双语教学研讨会

由于每一年度学生群体的智商、情商都不同,其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是一个波动曲线,所以每年度的课程内容都要更新,而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会定期修订,所以,双语教学的质量监管与提升也应始终处于不断探索当中。建议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组织各个学院每学期召开本院的双语教学教师会议,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本院教师的教学交流,如果发现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问题,可以向学校提交议案;而学校则可以每学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双语教学研讨会,展示各个院系的专业特色双语授课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促进一线教师参与到学校制定双语教学评价与质量提升的制度决策程序之中,使得学校制定的规范在教学评价要素、评价方法、教学绩效反馈等方面,能够贴近一线教学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教师们的共同探讨、学习和交流,以管理制度创制的过程促进双语教师授课方式、方法的改进,形成教学管理与教学执行两个队伍之间良好的互动,这样的全校性研讨会可以显著促进学院之间、教师之间、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可以为新、老教师以及双语教学水平不一、方法各异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所以,双语教学研讨会,既是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途径,又是双语师资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3.4 营造双语教学良好的管理环境

每个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双语教学的战略管理规划,通过系统性的教学管理设计来推进双语教学质量规范的落实,从细节推进双语教学质量,例如:(1)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推行小班授课,以强化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度,并一定要配备助教,在大课之后,由助教完成小课教学与作业反馈,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主讲教师指导助教的方式,也可以加快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2)允许双语教师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检查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中,通过助教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深入考察提高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性;鼓励主讲教师、助教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定期发送一些英文资料以补充课上内容,以及使用班级QQ 群等方式在课后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实现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一些问题,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3.5 注意跨文化理论的本土化解析

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理解汉语与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之间的意义关系,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重要意义。对于自然科学的领域的课程,由于课程知识具有全球性的一致性,所以对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要求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在介绍西方思想的同时应对要加强本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理论的掌握,加强介绍我国古典思想的精华,并注意对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解释,而不是照搬照抄、原样画瓢,必须要告知学生相关理论的适用文化背景与可能的理论迁移效用,正确引导学生具有批判性地学习西方理论,具有创新性地思考我国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6 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与制度激励

目前一些学校只依据学生对教师的打分进行评教成绩确定,不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360度绩效评估的原则,由于学生是尚未充分成长的个体,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判断上有可能呈现认知偏差,如果能够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完善同一课程的教师进行互评,再结合督导评价、领导评价与教师自评,就能够更为客观的测量一名教师的教学工作,根据评教结果对教师实施激励会高效提升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双语教学的承担者都是“双师型”教师,在具备母语教学能力之外,还具备了较好的外语教学能力,按照市场价值原则,应该多劳多得,应通过全校性课酬计划激励教师的工作,例如,对双语课程按照1.5倍或者2倍的方法计算教学工作量与酬金值⑧,并注意学院之间的酬金均衡,形成正激励制度。

综上所述,学院、学校层面在双语教学质量建设领域大有可为,集思广益是一个良好的途径,让教师、学生参与学校、学院双语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治校”理念的很好体现,规范制定的核心是要从双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讲授者”、“教材”、“课件”与“教学环境”等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以引导双语教学的行为,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会在管理规范的指导下,更加高效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为实现学校“科学育人”、“优质育人”的教学目标而努力地“教”与“学”,有利于高质量地培育各类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C. Baker. 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2]魏以立.“浸入式”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7-149

[3]王斌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4]韦曙林.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01-202.

[5]唐仁,侯珍.高校实施双语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6(1):42-43.

[6]林雅.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Z2):53-54.

[7]杨卓.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16):14.

[8]刘曙刚.探索双语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辽宁教育研究,2006 (10):69-70.

[9]潘惠霞,邓文.双语教学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46-47.

注释:

①双语教学的标准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见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汉语是母语,英语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语言,是在我国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外语语种(也可能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其他外国语),本文所讨论的双语教学案例就是指以汉语、英语同时使用讲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中国的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则可能指的是本族语与汉语,旨在保护本族语言不被湮没,是“保护式双语教学”。

②学生面对全英教材,由于内容中有较多的生词,加之本身就还不熟悉专业的相关内容, 以及多年来外语学习中形成的习惯, 很容易是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学习上, 把专业双语教学课当成了外语教学课,老师必须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个错误倾向。

③因为学校有对于双语教学中英文使用比例的规定,教学督导会严格按照语言的使用比例规定对教师进行评教打分。

④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基础》是全球最流行的教材之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原理》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⑤将专业基础课设为双语教学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素质要求较高,因为专业基础课多在一年级、二年级开设;所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选择专业基础课为双语教学科目要非常谨慎,尽量不列入选择。参见潘惠霞,邓文. 双语教学探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47。

⑥在师资培训经费是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培训教师是见效快、收益大的方案。

⑦双语教学的方式有三种:(1)沉浸式双语教学:直接用外语进行教学,在校内不使用母语语言教学。(2)保持式双语教学:开始采用母语教学,随后在某些科目上逐渐采用外语教学,其它课程仍采用母语教学。(3)过渡式双语教学:先部分或全部采用母语教学,随后逐步采用外语教学。

⑧不少学校的课酬是各个学院按照本学院的教学课程工作量分别结算,由于各个学院收入的差异比较大,学生人数差异大、教学工作量分配差异大,就会导致不同学院之间的双语教学酬金水平值不同,就会出现“贫富不均”、“同工不同酬”的情况。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