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野山》的声音真实性探究

2024-06-17刘雪凝

艺术科技 2024年9期
关键词:野山

摘要:目的:西部电影理论对西安电影制片厂有审美理论支撑的作用,西安电影制片厂以此为审美追求,拍摄了一部又一部带有中国西部风格特征的影片。电影声音技术的发展对电影声音制作提出了新要求,观众对电影声音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世纪90年代呼吁的同期录音就是其重要体现。西部电影的声音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声音创作经验十分宝贵。电影《野山》讲述了陕南乡村发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的西部风格,并且其录音师李岚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同期录音实践。文章探讨《野山》中声音真实的具体呈现及对影片风格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从西部电影的概念以及同期录音制度的改变谈起,对影片声音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其中包括录音师对同期声的录制办法与创意、人物话语的设计以及配乐的选择。结果:在电影语境中,声音真实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物理复制声音,引起观众情感与认知共鸣才是声音真实的重要标准,观众的感受真实才是声音真实的表现。《野山》的同期声直接表现了环境风貌,配乐则与影片传递的情绪一致,整体声音风格和谐自然,表现了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结论:为了创作出富有感染力、与影片风格一致的声音,声音创作者要找到客观真实和心理真实之间的平衡点,运用各种声音元素准确表达影片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创作出能够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关键词:西部电影;  《野山》;电影声音;声音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1 西部电影声音创作

著名电影理论家钟惦棐首次提出“中国西部电影”这一概念,1984年,他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创作会议上提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西部片”的口号[1]。此“西部片”与美国西部片完全不同,其反映了中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不以类型划分,无公式化叙事,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以独特的魅力吸引观众。中国西部电影在当时获得了许多国际奖项,其中西安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西影厂”)在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既是中国西部电影的主要创作基地,又是推动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关键力量。1983年,吴天明担任西影厂厂长,在影片《亲缘》的票房失利后,西影厂亟须谋求新的发展,钟惦棐先生的发言成为西影厂拍摄电影的重要理论支点[2]。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西部电影作品。学者张阿利以“十年一变”划分西部电影演进的时间线,共划分出四个历史时间节点: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第一个十年和21世纪第二个十年[3]。前两个时间节点是西部电影的高潮时期。21世纪以来,国产电影类型逐渐丰富,新西部电影也在新语境下不断展开新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以西影厂为中心创作的中国西部电影作品广受好评。屈军强的《西影:1988》一文从西影厂工作人员的角度展现了1988年厂区的繁荣历史,许多影片都在紧张地筹备拍摄,每年都能生产10~20部故事片,获得的荣誉奖项更是不胜枚举[4]。这也从侧面说明西影厂的创作受欢迎的程度。西影厂的创作具有风格化的影像和深厚的人文意蕴,其中电影声音创作对影片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影声音是电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一环,声音可以表达影片主题,控制影片节奏。以其中的音乐为例,电影音乐不仅能为画面增添情绪色彩,还能直接作用于观众心理,引发共鸣,留下深刻印记,使观众走出影院后仍然能重温感动。西部电影《红高粱》中粗犷大气的接亲曲,凸显了当地人民朴实、豪爽的性格,每当歌曲响起,人们都能回忆起片中接亲的喜悦和激情。

多年来,西影厂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声音创作者。例如耳熟能详的作曲家赵季平,曾担任电影《霸王别姬》《红高粱》的作曲人。除作曲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录音师,如李岚华、林临、顾长宁、陶经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岚华首次尝试同期录音实践,在多部著名西部影片中担任录音师,包括《黑炮事件》《野山》《老井》等,并凭借《野山》获得第六届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录音制度受苏联电影影响。1950年,我国和苏联确立同盟关系,在经济、政治上照搬苏联模式。此时,我国的电影创作也学习苏联模式,并产生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苏联专家走进来”,帮助我国筹办北京电影学院,沿用苏联电影体系,当时不少导演都受到苏联电影模式的影响。另一种是“中国人走出去”,即出国学习苏联的电影制度、技术及艺术风格,回国后独立拍摄影片。录音制度也沿袭苏联模式,同时受制于当时的技术、人力,录音部门的工作由录音师一人完成。优点是根据整部电影的风格锚定电影声音的统一风格,系统掌握录音工作中的问题,全权决定声音设计,减少分歧。但这也有弊端,因为人数少,工作量大,制作周期更长。录音师的技术能力、审美水平不同,一人便可以决定电影声音的优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技术、人才的限制,多数影片制作对声音的要求仅停留在单纯的记录上,不需要声音有真实感、时代感等。一些作品虽然有精良的配乐,但为了使对白清晰,采用后期配音的方式,所以画面与声音极度不匹配。1985年,西影厂创作的电影《野山》第一次使用同期录音。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鸡录音奖明确规定参赛影片的同期录音成分必须在50%以上,可见当时对同期录音的推崇。

2 电影《野山》概述

电影《野山》由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而来,由颜学恕执导,获得第六届金鸡电影节多个奖项。影片讲述了在秦岭乡村,两对夫妻因对未来生活的理念不同产生争执,离婚又重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导演把拍摄地定在陕南镇安县的小山村。他希望电影呈现一种朴素的风格,真实展现历史进程中西北偏僻乡村的风貌。影片没有过多冲突,而是由平淡的事件连接起来,将主要矛盾聚焦于人,表现特定时代人与乡村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电影中有两次村民聚集的时刻,非常直观地表现了人这一主题。第一次是灰灰相信谣言后,村民们来安慰他;第二次是桂兰从县城回来和灰灰吵架。男人们有的抽着烟,有的一边蹲着吃面一边看着抱头哭的灰灰,女人们则抱着孩子成堆地聚集,讨论着“桂兰出轨”。桂兰回家后立刻和灰灰扭打起来,村民争相看热闹。一件事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且演化,体现了乡村之小,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单纯,思想的保守落后。影片力求真实,演员表演时不化妆,穿着当地农民的衣服,甚至将尘土洒在身上,以使外表更加贴近当地农民。

3 《野山》对声音的真实表达

同期声有还原真实场景声音的优点,而且可以随时抓住演员的情绪,紧密结合声画,缩短电影声音制作周期。但同期声需要较好的设备、高水平的录音师以及环境良好的拍摄场地,录音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噪声、话筒穿帮等,最终影响影片呈现效果。电影声音的真实并非完全复制现实的声音,有时现实声音条件不足以支撑影片,会导致声音感染力不足,不能给观众带来最好的听觉体验。电影《野山》整体风格追求自然真实,声音也最大限度接近现实声音。拍摄时设备不完善,遇到很多问题,如发电机噪声太大,剧组只好用几千米的电线翻越好几座山,才克服困难,成功去除噪声。

音响、语言和音乐构成电影声音,在电影《野山》中均有不同的真实性表现。在音响的艺术处理上,录音师录制了许多环境音,其中有很多山间动物的声音,利用这些声音营造真实的环境。没有电的年代,乡村的夜晚非常寂静,只有一些微小的虫鸣、蛙声,影片很好地运用声音表现了这样的乡村景象。影片伊始,伴随着悠扬的乐声,一声高昂的公鸡啼叫划开天幕,镜头聚焦远处的山脉,放牛人在山间放牛。镜头转向一片漆黑,鼾声传来,灰灰还在睡觉,与之相对的是禾禾咯吱咯吱的磨豆腐声。桂兰也早起劳作,远处传来豆腐的叫卖声,此处简单交代了人物及环境。鸡啼声不仅是清晨和故事展开的标志,还代表改革的号角声。灰灰的鼾声与禾禾的叫卖声形成对比,表现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在禾禾努力为新生活奋斗时,灰灰墨守成规,想要继续稳定安宁的农耕生活,这为后文夫妻离婚埋下伏笔。

影片中有一段喝酒划拳的长镜头,共持续了3分多钟。影片在同期录音的情况下,将不同的声音置于不同的空间,并且音量大小不同,有极强的透视感、立体感。灰灰和禾禾坐在房门口喝酒划拳,桌上摆着丰盛的下酒菜,桂兰在门口吆喝着喂鸡,一道门划分出两个空间,门里暗,门外亮。此时划拳声和桂兰的吆喝声同在,桂兰出画。突然远处传来女人的说话声,一个小小的人影出现在画面中,桂兰在门外呼喊着,并且再次入画。当屋外的说话声落下,屋内的说话声再起,屋外响起筛粮食声,桂兰筛完粮食,走进屋内,划拳声起,桂兰劝告两人少喝点酒。三人坐在一起聊天时,屋外又不时传来牛叫声。在这3分钟里,镜头一直是固定的,画面用明暗区分出两个空间,声音让空间延伸到画外。在门外妇女出声前,画面的透视感与声音的透视感一致,当远处的妇女声、牛叫声响起时,画面就得到延伸,音量的大小也区分出画面景深的距离,观众可以通过声音清晰地判断声源。两个空间内的话语声和音响处理互不干扰,当屋内的无实意音响响起时,屋外的话语声就开始表意,两者交替出现,在丰富画面的同时,不影响观众理解人物台词。另外,划拳声在这里也是不表意的,可以等同于音响效果。

禾禾带着城里的朋友来农村考察,指导致富。这时画面被切分为两个空间,一前一后,这次没有具体的物体划分,而是运用声音将画面区分开来。片段开始,镜头聚焦灰灰和朋友的交谈,画面后方是坐在门槛上的禾禾,两人交谈的声音很大。紧接着,桂兰端着菜从屋里出来,和禾禾说起话。两个空间内,灰灰和朋友的镜头是清晰的,桂兰和禾禾的镜头是模糊的,所以在声音上保持了一致。虽然两组人说话的声音同时存在,但桂兰和禾禾的声音更小,呈现出纵深感和透视感。这种处理真实还原生活,既保证了画面的灵动,又区分了人物的话语重点。

导演郑洞天在对《野山》的评论中提到了语言的真实性。“导演和录音师没有像通常那样确保每一句台词的清晰伶俐,作了这次由录音机再现‘本原世界的尝试。”[5]语言在这部影片中尤为重要,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农民,要表现农民的真实生活,就离不开他们的语言表达。影片并没有运用方言来体现农民身份,他们的话语清晰易懂,有“啥”“嘞”“咱”等口语化表达,时不时还会说出几句脏话。李岚华选择演员时,就考虑到同期录音的问题,要求演员们的声音高低错落、粗细有别。桂兰是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村妇女,但她勤劳热情,讲话轻快明亮。她在夜晚补鞋时和灰灰商量养蚕,两人的对话非常富有生活气。“别人都在闹腾,你还迟疑啥?”“咱又不缺胳膊儿少腿儿的,别人能弄,咱为啥不能弄。”桂兰有好几次被灰灰惹怒,气得骂出脏话。这些生活化的台词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农村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呈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贴近现实。

电影中的音乐带有西北地区的色彩,烘托出环境的真实,使观众更确信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人物亲口唱出西北地区的民歌、号子。灰灰将栓栓抱来后,桂兰抱着孩子哼唱童谣,“骑白马,跨洋枪”。这首“骑白马”由著名的陕北民歌改编,流行于陕西一带。二水在片中唱了一首“光棍歌”,歌声从远处传来,鸟被惊起飞远,二水的歌声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桂兰发现自家地里的麦子已经收了,这时出现1分钟的空镜,镜头从右往左摇,伴随同期录制的民歌声,同时还能听到公鸡打鸣、小孩玩闹的声音。人物唱出的歌曲带有自身的情感,歌声虽不完美,但真实的情绪和片中的乡村融为一体,符合影片整体自然朴素的风格。

4 结语

《野山》的声音创作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在此之前,全部使用同期录音的电影并不多见,《野山》也因此获得第六届金鸡电影最佳录音奖。《野山》的声音真实体现在大量同期声和画外声上。同期声是客观性真实,因为声音是直接被录下的,没有二次加工和配音,是同一时刻、同一空间产生的声音,能够直接体现西北地区的风土风貌。画外声是根据影片镜头或情绪添加的乐曲,这种真实是一种感觉真实,让观者感受到声音符合电影内容,对电影叙事起到正面作用。影片声音创作和其他部分风格保持一致,精简、朴素,有些声音听起来甚至有点粗糙、不清楚,但这正是影片声音的魅力所在,环境声直接还原在电影里。相关从业者应该从客观真实和心理真实两个角度出发,创作出具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钟惦棐.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J].电影新时代,1984(5):8-10.

[2] 张阿利.钟惦棐西部电影理论探析[J].唐都学刊,2004(1):55-58.

[3] 张阿利,赵涛.中国西部电影精品读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

[4] 屈军强.西影:1988[J].电影评介,1988(5):6.

[5] 郑洞天.《野山》拾萃[J].当代电影,1986(1):78-83.

作者简介:刘雪凝 (1999—),女,研究方向:电影声音。

猜你喜欢

野山
我忘了这是冬天
我忘了这是冬天
瞬间
童年记忆
故乡的野山菊
野山芹棚室秋季栽培技术
野山在梦中归来
野山菊
菌类的营养价值
险路上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