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淮南寿县五里闸墓群M1发掘简报

2024-06-17陶良礼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9期
关键词:寿县

摘 要:2022年1月,寿县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人员对安徽淮南寿县五里闸墓群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原始瓷壶、釉陶屋、釉陶圈厕、铜镜等器物共计14件(套),结合墓葬形制为双墓室石棺墓,推测墓葬年代为两汉之际。

关键词:寿县;五里闸墓群;石棺墓;两汉之际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41

五里闸墓群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五里庙以北,因其邻近建有东淝水通往淮河的节制闸—“五里闸”而得名。墓群地处八公山脚下的山前岗地上,南邻淮河的一级支流东淝河,地理位置优越(图1)。2022年1月,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于墓群的西边缘发现古墓葬一座,经报安徽省文物局同意,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寿县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该墓葬的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1 墓葬形制

该墓(编号2022HSW M1)位于引江济淮工程的取土坑中,发掘前地表已取土超过2米,墓葬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顶部不存,仅存墓室。根据现场情况推测墓葬顶部为石盖板。

墓葬系石室墓,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5米,东西宽约2.35米,深约1.1米,方向为190度。墓葬分东、西两室,由数块规整的灰色石板构筑而成,石板厚度不一。底部为四块石板平铺,较为平坦(图2)。四壁为竖直的石板垒砌于底板之上,壁面平整。中间用两块石板筑成一道隔墙,形成东、西两室。其中底板和壁板厚0.14~0.16米,墓室中间的隔板厚约0.28米。因两块隔板略有错位,加之墓室局部挤压变形,致东西两室尺寸不一,其中东室内空长2.4~2.66米、宽0.68~0.94米,西室内空长约2.76米、宽0.78~0.96米。两块隔板南部下方各置一个长方形孔沟通东西墓室,孔高约0.5米、宽0.32~0.4米。

墓室内葬具与人骨均已腐朽无存。墓葬填土系黄褐色淤土,土质较疏松,无包含物。

2 出土器物

墓葬出土器物共计14件(套),包括原始瓷器、釉陶器、陶器、铁器和铜器五大类,除铁削刀、铁剑和铜钱置于东墓室西壁下外,其余器物均置于东墓室的南壁处。

2.1 原始瓷器

共4件,器型皆为壶。

壶 4件(图3)。依口部不同分为两型。

A型 3件。保存完整。轮制成型,器内外壁均有明显的轮制痕迹。灰胎,口、肩及上腹部施青釉,部分釉片已经剥落。深盘口,盘壁斜直,外壁饰数道凹弦纹,下有折棱。平方唇,颈微束、较高,颈部饰数周细线水波纹。溜肩,肩部饰两组凸弦纹,并设两个对称桥形耳,耳面饰双叶脉纹。鼓腹,下腹向内弧收成平底、略内凹,下腹至近底处饰数道瓦棱纹。M1∶1,口径11.7厘米,最大腹径22.5厘米,底径12.3厘米,通高32.7厘米(图3∶1)。M1∶2,口径11.9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底径9.4厘米,通高29.7厘米(图3∶2)。M1∶3,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21厘米,底径11.6厘米,通高30厘米(图3∶3)。

B型 1件。M1∶4,口沿略有残缺,修复完整。轮制成型,器内外壁均有明显轮制痕迹。灰胎,口、肩及上腹部施青釉,部分釉片已经剥落。侈口,圆唇,唇内有一周凹痕,口与颈部交接处饰一周凹弦纹。直颈较高,颈部饰数周细线水波纹。溜肩,颈与肩部转折明显,肩部饰两组凸弦纹,并设两个对称桥形耳,耳面饰双叶脉纹。鼓腹,下腹向内弧收成平底、略内凹,下腹至近底处饰数道瓦棱纹。口径9.4厘米,最大腹径13.95厘米,底径8.9厘米,通高18.9厘米(图3∶4)。

2.2 釉陶器

共3件。器型为屋、圈厕和器盖。

屋 1件(套)。M1∶6,整体保存较好,局部略有残缺破损,粘接修复完整。轮、模合制成型。泥质红陶,器表保留有少量陶衣痕迹,局部可见青釉。平面呈长方形。屋前壁壁面刻划菱形网格纹,中间置门窗。左侧下方正中为一个方形门洞,两侧各置一竖长方形小窗,上方饰弧形交叉镂空花窗;右侧下方分别置拱形灶门、横长方形和竖长方形小窗各一,上方饰弧形交叉镂空花窗。屋左壁与前壁左侧装饰相同。屋右壁下方为陶灶,上方为一长方形大窗。屋后壁为素面。屋顶为庑殿顶,顶部坡面较斜,瓦垄较密。顶部长边一侧开两长方形天窗,天窗略高出屋面。整器通长34.6厘米、宽21厘米、高(含顶)28.2厘米(图4、图5)。

屋内左侧正中设一圆形井口,上置陶井,右侧为陶灶。井(编号M1∶6-2)口微敛,方唇,仰折沿,沿面较平,弧腹,无底,但底部边缘有内折迹象,推测为制坯后将底部切割以便与屋内井口相对应,切口相对规整。陶灶与屋内墙面连为一体,呈竖长方形,灶面上设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火眼,后方大火眼上置一釜一甑(编号M1∶6-3、4),前方小火眼上置一小釜(编号M1∶6-5)。前侧拱形灶门,不接地。底部中空。釜敛口,尖圆唇,斜肩,鼓腹,下腹内收,浅饼状小平底、微内凹。甑敞口,尖圆唇,仰折沿,斜腹,小平底,底部有一箅孔。小釜敞口,圆唇,斜腹,平底。井口径6厘米,最大腹径7.15厘米,高5.8厘米。釜口径3.6厘米,最大腹径6.8厘米,底径2.8厘米,高4厘米。甑口径8厘米,底径2.2厘米,高5.28厘米。小釜口径4.16厘米,底径1.68厘米,高2厘米。

圈厕 1件。M1∶10,保存较好。模、手合制。泥质红陶,器表有少量陶衣,脱落严重,局部可见青釉。整体呈长方形,由前方左侧的圈门、右侧的厕间和后方的圈组成。厕间呈长方形,前墙有两竖长方形的孔作窗;厕间左墙有近方形门;厕间内部为悬空底,底面有长方形厕坑,底下为粪池,粪池后墙有弧顶门洞与圈相连;厕间右墙与圈的右院墙一体。与厕间后墙相连之处有矮墙,应为圈门;厕顶与圈门上方共承悬山顶,顶面模印合瓦十七八行。厕间与圈门后部为圈,长方形院落,悬山顶、顶面模印合瓦。整器通长19.8厘米,宽19.1厘米,通高9.9厘米(图6∶1、图7)。

器盖 1件。M1∶13,器物残缺破损,粘接修复完整。轮制成型,器内壁有明显轮制痕迹。泥质红陶,器表保留有少量陶衣痕迹,局部可见青釉。覆斗状,敞口,圆唇,弧壁,顶部隆弧。口径12厘米,通高3.9厘米(图6∶3)。

2.3 陶器

共2件。器型为杯、鼎。

杯 1件。M1∶11,口沿残缺破损,粘接修复完整。轮制成型。泥质红陶,器内壁有少量陶衣痕迹。敞口,圆唇,斜腹,下腹部有三周凹痕,短粗束柄,中空,圆饼形足,平底。口径7.2厘米,底径3.1厘米,通高6.29厘米(图6∶4)。

鼎 1件。M1∶12,残,足已佚。器身轮制成型,器内底有明显轮旋痕迹,耳模制后贴附于器身。泥质红陶。盖未见,子口承盖,口较矮,敛口,圆唇,斜弧腹,内壁近底处饰一周短线纹。平底内凹,底部有同心圆痕迹。方附耳,耳尖外撇,耳孔未穿。口径10.2厘米,底径6.2厘米,残高8.7厘米(图6∶2)。

2.4 铁器

共3件。器型为剑、削刀。

剑 1件。M1∶8,保存较差,锈蚀严重,器身弯折。扁柄残,窄长身,双刃残,断面呈菱形,尖锋残。漆木剑鞘残损,表面髹红黑色漆。鞘厚0.4厘米,剑残长91.6厘米,宽3.2厘米,厚0.6厘米(图8∶1)。

削刀 2件。保存较差,锈蚀严重。环首,扁柄,窄长身,直背略宽,单刃残,尖锋残。漆木鞘残损,仅存柄部,表面髹黑色漆。M1∶7,环外径5.6厘米,鞘厚0.2厘米,残长35.5厘米(图8∶2)。M1∶9,环外径2.9厘米,鞘厚0.1厘米,残长19.7厘米(图8∶3)。

2.5 铜器

共2件(套)。器型为镜和钱币。

铜镜 1件。M1∶5,四乳蟠虺镜,保存较好。圆形,弧面。半圆纽较高,圆纽座,座外饰以宽带纹间短线纹一周,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宽带纹凸起较高。内区由纽座向外伸出四组单线纹间以四组三斜线纹。外区饰以四乳,将主纹饰区分为四区,每区饰一双线蟠虺纹,呈“S”形。蟠虺纹外侧各饰一鸟纹,鸟纹相同,身体肥硕,长喙,长尾,可见羽翼。蟠虺纹两端,靠近镜缘短线处饰以雁纹。近缘处为一周短线纹,素平缘较宽。直径9.8厘米,缘厚0.4厘米(图9∶1、图10)。

钱币 若干枚。钱体轻、薄,保存较好。圆形方孔。正面篆书钱文“大泉五十”,对读,字迹清晰。背面光素。M1∶14-1,正面内、外郭较宽而凸出,钱径2.7厘米,穿宽1厘米(图9∶2);M1∶14-2,正面外郭较宽而凸出,内郭较窄而凸出,钱径2.7厘米,穿宽1厘米(图9∶3);M1∶14-3,正面外郭较宽而凸出,内郭较窄而凸出,钱径2.7厘米,穿宽1.1厘米(图9∶4)。

3 结语

3.1 时代判断

五里闸墓群M1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遗物,也没有可资借鉴的叠压打破关系,所以只能综合分析墓葬的形制、出土遗物(尤其是铜镜、铜钱等流行时间相对稳定的器物)等因素大致推断出其年代范围。

M1为双墓室石棺墓,这种墓葬形制在两汉之际的安徽江淮之间较为流行。M1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从器物组合来看,墓葬出土有釉陶屋(屋内有灶和井)、圈厕等模拟明器,对墓葬的年代推断有很强的指示性。西汉中期以后,汉墓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做的陶质明器,但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大多为仓、灶、井之类。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变多,古来大型墓所见应有尽有的随葬品也呈现出明器化的趋势,楼阁、圈厕等明器出现并趋多、趋复杂①。

墓葬出土的B型原始瓷壶,喇叭口,口与颈交接的地方饰一周凹弦纹,系西汉后期典型的器型,不同的是也有器物将口与颈交接处的凹弦纹改为一条棱线,到东汉前期棱线更加突出,口颈斜直,逐步演变为盘口壶,成为东汉时期盛行的一种原始瓷制品②。M1同出有喇叭口和盘口原始瓷壶,足见其时代处于两者的演变阶段,类似的情况在淮北渠沟墓群东汉前期墓M50中也可见③。墓葬出土的A、B型原始瓷壶分别与安徽庐江汉墓BⅢ式和CbⅢ式陶壶相似④,年代为新莽至东汉早期。

墓葬出土的低温铅釉陶器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这种陶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次出现,但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仍然极少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这一制陶技术开始获得较快的发展,此时关东的河南等地也有了较多的发现。到了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均有出土⑤。编号为M1∶10的圈厕,与安徽六安双龙机床厂西汉晚期墓M269中的陶猪圈厕⑥相似。

墓葬出土的“大泉五十”,西汉王莽居摄二年(7)始铸,是新莽铸币中行用时间最长的钱币⑦,据此框定此墓的年代上限。出土的四乳蟠虺镜与洛阳烧沟汉墓报道的第五型变形四螭纹镜⑧相似,同类器在安徽六安双龙机床厂西汉晚期墓M431和M472中均有出土⑨。

综上,推测M1的年代为两汉之际,其上限不会早于王莽居摄二年(7)。

3.2 余论

五里闸墓群所处的寿县地区,古称“寿春”“寿州”“寿阳”,地理位置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地下遗存丰富。这里曾是楚国晚期最后的都城。汉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前106)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扬州刺史部九江郡治所。此后历经沿革。

根据前辈先贤的调查,八公山以南、淝水以北为战国-汉代中小型墓葬区⑩,连绵起伏的山前岗地,每一处岗地均为一处墓群,五里闸系略偏西的墓群之一。近年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发掘了团结墓群、化肥厂墓群、钱郢孜墓群、康郢孜墓群等重要墓群k,发掘墓葬数量逾千座,时代从战国晚期、西汉至东汉,墓葬形制有土坑墓、石板墓(即石棺墓)、砖室墓等。大量战国晚期-汉代古墓葬的发现,印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发掘:陶良礼、高凡、李军、曹扬

绘图:蔡丁丁、赵瑞娟、黄鑫

摄影:高凡

执笔:陶良礼

注释

①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7.

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24.

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淮北市博物馆.安徽淮北相山渠沟墓群M50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8(6):23-34.

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庐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⑤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14.

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六安市文物局.双龙机床厂墓群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17.

⑦唐石父.中国古钱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6.

⑧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74.

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六安市文物局.双龙机床厂墓群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70,93.

⑩丁邦均.楚都寿春城考古调查综述[J].东南文化,1987(1):26-32.

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

猜你喜欢

寿县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寿县古城墙:千年守护御“洪兽”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一个后发县域的“新路”
重走李景聃和王湘两位先生的寿县考古调查之路
试论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的可塑性
八公山—寿县古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潜力发掘
寿县21个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对问题代表说“不”——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