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手博物馆,打造思政教育沉浸式课堂

2024-06-17王振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9期
关键词:沉浸式思政教育关系

王振宇

摘 要:博物馆是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收藏保护了许多珍贵文物与艺术品,能够给予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感受历史价值的机会。博物馆通常以展览的形式将文物与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展览主题与内容丰富多样,能够给参观者直观的文化震撼,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让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理解历史文化,提升思想品质。文章以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为例,深入探讨在博物馆打造思政教育沉浸式课堂。文章首先回顾了博物馆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其次,通过解析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的独特历史价值,阐述了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关联。纪念馆通过文物、多媒体展示和各类纪念活动,为观众呈现了一战时期的真实历史场景,提供了了解华工历史的窗口。与此同时,纪念馆的研究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学术支持,通过引导观众深度思考,共同打造了引人深思的沉浸式课堂。这一研究为发挥博物馆社教功能,助力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思政教育;“沉浸式”课堂;关系;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18

0 前言

在时光的长河中,博物馆如同一扇通向过去的神秘之门,携带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将历史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而如何将博物馆与当代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创造沉浸式课堂,成为当下教育领域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为例,探讨博物馆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穿越时光的长廊,我们将在纪念馆的展览中追溯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挖掘博物馆背后的文物价值,并揭示这一沉浸式体验如何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共同牵手博物馆,打造引人入胜的思政教育沉浸式课堂。

1 在博物馆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博物馆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独特而积极的角色。通过陈列历史文物,博物馆创造了一个实物化的学习环境,使参观者能亲身感受到历史的活力。这种展示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参观者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思政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博物馆展品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这能够触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性体验,参观者更容易建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深刻感情,从而在情感共鸣中形成积极的思政态度。

博物馆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学科资源池,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参观者在博物馆中既可以学到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又能理解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形成全面的思政素养。

博物馆的互动性设计使参观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探究和互动展示,参与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能主动积极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博物馆中展示的历史事件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责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参观者能够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责任与担当,从而激发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政态度。

综合来看,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创造性的展示方式、情感共鸣的触发和跨学科的融合,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观念。

2 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概述及思政教育分析

2.1 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概述

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是我国(全球)首家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图1)。建筑深埋地下与场地融为一体,进馆通道与主入口结合形成一个“十”字形的空间,象征了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图2)。建筑外墙(图3)采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与光面清水混凝土相结合,充分体现华人劳工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1916年至1918年,约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一战欧洲战场,为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军队从事挖战壕、修工事、筑路桥、救助伤员、掩埋尸体、清理战场甚至扫雷等艰苦繁重的战地后勤工作,这一群体被称为“一战华工”,他们为一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身份。然而巴黎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华工们和中国留学生一道包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驻地,阻止签署出卖中国利益的《凡尔赛条约》。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国家安全警钟长鸣”版块中“长鸣国家安全的历史警钟,追悟国家安全的历史教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纪念馆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支持。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纪念馆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深度和广度,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角度和方法,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历史知识面。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通过文物、图片、讲解、视频、学术研讨等形式(图4),将华工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经历生动地呈现给参观者。这些文物、资料是当时那段历史的真实载体,是对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真实记录,使得华工的历史不再是抽象化的文字概念,而是和我们现实生活一样触手可及的生动场景。同时,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化工纪念馆)通过多媒体展示、影像和音频等形式,将一战时期的场景还原得更为真实。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加深了参观者对历史的认知,更引起了参观者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感知历史的真实,了解一战华工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022年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被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列为特色教学点,成为其“国家安全警钟长鸣”版块中“长鸣国家安全的历史警钟,追悟国家安全的历史教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讲座、庆祝活动、研讨会等,进行宣传教育,引导观众对华工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对于中国历史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巨大贡献进行深度思考,学习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劳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生存法则,从而激发大众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的价值观。这些活动以丰富的方式传达了历史信息,激发了观众对一战历史、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符合国家进行思政教育的宗旨。这种参观活动用事实说话,用文物见证,远比空洞的课堂更生动、更吸引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观众对国家、历史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使观众在历史中获得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思政教育沉浸式课堂打造策略

3.1 见证真实历史,了解华工贡献

博物馆(纪念馆)是见证历史的场所,能够通过展览和陈列,为人们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人民汲取历史智慧和营养,感悟其精神内涵。一战伊始,中国北洋政府多次提出参战意愿,都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协约国因更加需要日本的支持而拒绝了中国的提议。随着战事不断深入,协约国在索姆河战役中伤亡惨重,英法年轻的男性大多已派往前线,后勤力量严重不足。北洋政府梁士诒等人再次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终得到协约国的同意。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运送到西线战场。由于山东气候与法国相近,便于华工迅速适应,加之胶济铁路沿线交通发达,传教士众多,招募方便,故山东籍华工居多,大约有4.4万华工从威海卫出发奔赴欧洲战场。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正是在华工出发码头原址附近选址建设的。到达欧洲后,华工们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劳累、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法招募的14万华工,约12万人回到祖国,另有约2万人下落不明,登记在案的死亡者有2千余人,他们大部分被埋葬在法国、比利时的公墓中。一战过后,欧洲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劳动力紧缺,除两万名华工被立即遣返回国外,其余华工被留在欧洲参与战后重建。留在欧洲的华工参与清理炮弹与地雷的工作,很多人在清理过程中被炸死。一战中死伤惨重,横尸遍野,华工承担了大部分的清理和掩埋工作。一战华工为欧洲大陆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做出了独特贡献和巨大牺牲,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走向贡献了强大的力量,人们不能、也不应该对这段历史视而不见。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纪念。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展览中的文物和实物再现了那段历史时期,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当时的战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让参观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一战华工的不凡贡献,引发对他们的深切敬意。

3.2 激发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

面对严峻的家国形势,华工们面对被死亡充斥未知的征途与不可捉摸的命运,他们超越了狭隘的自我生存与图强,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其中以孙干、蒋镜海、马春苓等为代表的普通华工们,身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

孙干坚信教育救国理念,渴望游学考察西洋,以期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华工记》详细记述了欧战经历,从华工角度诠释所见所闻,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研究一战史和华工史的重要史料。为华工开设了汉文班、英文班、算术班等,充实华工的业余生活。还努力呼吁当时华工注意学习当时西方的先进技术,将技术带回国,报效国家。蒋镜海投笔从戎,应募华工,在法服役三年多,成立驻法青年会、旅欧同人会等,并为领导人之一,所著《旅欧文集》对亲身经历都有详细记录。1921年蒋镜海回国后,发展教育,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人才,与华工们组建了旅欧同人会,把在欧洲的华工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发愤图强,以身报国。马春苓应征赴欧,历时两年多。回国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教学四十余年。著有《游欧杂志》。旅欧不仅开阔了马春苓作为教育者的眼界,而且使其爱国情怀得以升华。有的华工,不惜将两年的积蓄,悉数交予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王正廷,希望能为国尽一份绵薄之力。当凡尔赛举行和会时,日本四处活动,主张中日直接解决山东问题,逼迫中国代表承认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华一切权力,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严峻挑战。华工队闻之大愤,曾派代表致书,并赠一手枪予陆徽祥,书云:“苟签字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华工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求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命运。观众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深刻体会到个体在历史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引发对当代社会个体责任的思考。整个展览过程在无形中传递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唤醒观众对于国家兴盛、民族富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劳工神圣,珍爱和平

1918年11月16日,即一战结束后的第5天,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率先向民众明确肯定了西线华工的历史贡献,发出了“劳工神圣”呼声,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5)。华工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了一战的胜利,为英法等协约国人民换来了和平,为中国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为劳动人民带来了一线生机。华工们从国外带回的先进技术和在战场上所学到的机械、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为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2018年11月11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之际,6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法国巴黎举行纪念活动。在国际仪式环节,法国高中生朗读了6段纪念停战日的文字,其中一段文字出自中国劳工顾杏卿《休战日之狂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法华工对家国故土的钟爱已经上升到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对世界人民的热爱。

转眼一战结束已过百年,回望历史,我们应当更加清楚,中国人永远不该遗忘我们的先辈对一战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如今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离不开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战争是残酷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 结语

在博物馆的静谧展厅中,我们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张张写实的图片品味着历史的余韵,感悟着一战华工们曾经的奋斗与牺牲。这些展品、图片不仅是一战这段历史的见证,而且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一百多年以前,一战华工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世界和平书写了壮丽诗篇,今天,这段历史将永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作为一战华工的专题展馆,用“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遣留何处去”“大潮起东方”等五个篇章,详细介绍了华工的招募、生活、工作、归国等历史资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亚同.行走巫山之畔上活思政大课[N].重庆日报,2023-11-16(008).

[2]李世芳,杨升涛.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N].成都日报,2023-10-16(002).

[3]黄金红.“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黄河文化教育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10):54-55.

[4]王帅.试论博物馆文物藏品中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要素[J].中国博物馆,2023(4):87-92.

[5]林密,储白珊.暑期研学热,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如何作为?[N].福建日报,2023-08-11(008).

[6]张璐.北京建筑大学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亮相[J].建筑,2023(7):82-83.

猜你喜欢

沉浸式思政教育关系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试论“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