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教育理念渗透路径
2024-06-17唐赟
唐赟
在新课标背景下,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期间,需要加强与劳动教育等学科的融合。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中劳动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展开分析,结合其重要性和渗透现状,分别从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开展特色非遗美术课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美劳融合实践活动,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理念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更加显著的育人功能与效果。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美育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通知,强调学校需要给予美育融合高度支持,推动“立德育人”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充分展现美育、德育有机融合的实际成效,而且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铺设坚实的前进道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高水准的培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美术教学逐渐完成从理论性和单一性向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向转变,使其具有更高的教育成效。同时,在培养小学生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个体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促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美术核心素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想顺利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将劳动实践作为起点和基础,使学生打破单一理论的束缚,达到更高的艺术造诣。
(一)强化综合素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期间,教学工作者鼓励学生适当参与劳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显著增长,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美术艺术的美,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工艺,都是凝聚诸多艺术者和工匠心血的重要成果。换言之,艺术作为独特的教育学科,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更多的关注,引导其主动参与其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促进智力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使其体力得到显著强化,还能磨炼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教学治理的高效发展。比如,在“变废为宝”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要完成垃圾清理工作之外,还要从中找到合适的废弃物,用来制作预先设想的手工艺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力明显增强,同时需要对手工艺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实现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全面提升。学生还需要掌握手工艺品的实际制作流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时间和操作步骤,进而推动智力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良好性情
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而言,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其进行充分渗透、融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实践环节顺利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成果,帮助其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艺术劳动创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喜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培育创造前提条件。比如,在完成扎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和启发,使其保持足够的耐心,完成小方巾的扎染流程,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受力,促进其良好品格的培养、形成与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教育理念渗透现状
(一)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更新成长空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还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个体主观兴趣的培养。换言之,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影响了劳动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究其根源,在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尚未得到更新,以至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感受美术课堂教学为其带来的趣味性,同时还会因为相关因素的阻碍而造成学生知识固化严重,无法活学活用,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缺少对劳动教育理念的关注和重视
在新课改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现阶段主要的教育目标,着重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使学生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成为新时代青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面临不同学科的考试压力,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劳动教育理念相关知识,导致劳动教育被安置在次要地位,在缺少对劳动教育理念关注的情况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则难上加难。
(三)相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偏低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小学数量较多,但是负责美术教育的教师稀少,导致部分地区师资配比与国家的具体要求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这种情况间接导致小学主动降低对美术教师的招聘要求,一些本身不具备专业资格水平的教师参与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师缺少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的了解,不能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而开展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更无法将劳动教育理念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专业性和质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不仅无法达到理想化的渗透融合教育目标,甚至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将劳动教育理念合理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第一,充分运用美术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创造美、勤劳美、健康美、自然美、科学美。在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过程中,美术作为学校实施美育教学、培养美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其实际教学工作内容全面覆盖自然美、社会美和劳动美,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直观地体会和见证世界的丰富多彩。而教材是经过专业学者严谨挑选和编制的主要教育载体,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立足于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支持与保障。所以,为了有效推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与融合,美术教师必须从教材内容着手,帮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渐在劳动中感受创造美、勤劳美、健康美、自然美和科学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直接地领悟劳动本身所具备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眼镜的设计》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小组互助的形式完成眼镜设计,并提前标注好其所具备的功能和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折纸和剪裁的方式完成独属于自己的眼镜作品,使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独特性和美观性。创作期间,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眼镜的具体制作流程,还需要对其材质选择进行思考,找到更适合的制作材料,顺利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制作眼镜的过程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提升,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
第二,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特色美术课堂教学,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融入劳动精神内涵,培养专注一事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守正创新精神。为了切实推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与融合,美术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美术课堂教学,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充分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专注一事的大国工匠精神与守正创新精神。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优势,积极拓展全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劳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窗花花》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有关剪纸的地域民族文化以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联合作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会剪纸艺术的鬼斧神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彩色卡纸和剪刀等材料,让学生借鉴大屏幕上投映的窗花制作方法,完成自己的窗花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引导,采用示范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窗花的制作程序,使其在创作过程中找到最佳的折纸与剪纸方法,争取制作出更加美丽的窗花。制作窗花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从而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有效建设,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全面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专业的师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其不仅能够确保教育内容与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高度契合,还能凭借自身的专业性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提供前提条件。因此,相关部门在招聘美术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展开全面考核,确保教师数量达到标准要求的同时,推动美术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避免美术课堂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占用的情况发生,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更适合开展美术劳动活动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第四,积极开展特色美劳融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验劳动美。小学生正处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容易使其产生感官疲劳,所以,美术教师可以开展特色美劳融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美,同时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以《墙》这节课为例,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只见过混凝土砖墙,缺少对其他墙体材料的了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泥土放置在小组成员的公共区域,引导其利用泥球和泥板完成墙体的制作。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制作流程提供辅助,让泥土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下呈现截然不同的形象特征,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劳动的具体表现魅力。
第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作品展现突出劳动创造成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了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理念的真正价值,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一方面,使学生深刻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另一方面,借助网络传播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对比中改进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提升美术造诣。
例如,在《指墨画》课程结束后,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对学生创作的指墨画作品进行拍照,并上传到互联网,及时将浏览者的赞许和鼓励传达给创作学生,使其在多方肯定的支持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后续的美术小组活动,用作品来展现劳动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其个体自主意识相继萌发,对未知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美术课堂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和特色教育措施的指导下顺利实现全面发展。换言之,在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下,小学美术教学要进行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变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