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培养幼儿人际交往中行为习惯的研究
2024-06-17王华颖
王华颖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幼儿期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则大部分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害。”可见,在这一时期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两大任务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和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2021年10月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关系,强调了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不合群,甚至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交往能力明显较弱。本文在家园合作视域下,以人际交往良好习惯为切入点,通过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幼儿人际交往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在主题活动中融入家长资源,满足幼儿人际交往发展需求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幼儿的人际交往虽然简单,但由于处于成长初期,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更需要成人给予细心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不仅能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而且能拓展幼儿人际交往的广度,使幼儿体验到积极参与活动的乐趣,从而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
例如:在开展中班“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中,教师将主题的由来、主题的目标以及主题发展脉络通过新学期家长会的形式告知班级家长,让家长在了解教育主题、幼儿的学习交往方式以及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中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通过完成亲子任务调查表、亲子讨论录音分享、家园共同记录幼儿日常交往精彩片段等方式,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伙伴,并在日常的交往中生发了一个个小主题,如“我的好朋友画像”“可以和好朋友做什么”“交朋友的方法”“和好朋友吵架怎么办”“我和好朋友的故事”等。从这一个个小主题出发,家长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有意识地带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关注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记录,与教师进行交流。借助主题活动融入家长资源,既满足了幼儿人际交往的需要,又形成了家园互助的合力,提升了沟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在项目课程中建立家园交流平台,支持幼儿人际交往自主体验
交流是家园合作的前提,教师与家长都要做到勤于沟通,善于交流。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可利用信息软件及时地进行沟通,通过家园互动、亲子互动、社区调查活动等促进家园联系,从而达到家园统一,巩固学习效果。
实践体验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2021年,本园申请并成功立项了天津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幼儿园项目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项目课程贴近幼儿生活,内容主题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进行筛选。新学期初,小班的入园焦虑是整个园所的关注点,入园适应两周之后,小班幼儿“独自入园”又成了新的挑战。在一次与大班幼儿的谈话中,他们提出“每天早晨可以接小班弟弟妹妹入园”,由此“大带小”的项目活动也正式启动了。在讨论项目计划时,我们发现,大班幼儿需要提早入园,这样才能做好为小班弟弟妹妹服务的准备,因此需要早起床、早到园的问题,就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怎样告知家长呢?大班幼儿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他们想到了发通知、家长会、计划书宣传等形式,最后经过讨论和投票,选定了建立家园群的方式。该方式的优势在于沟通方便,还可以定期分享活动情况。于是,“项目活动‘大带小的交流平台”正式建立,教师从幼儿人际交往角度分析此项目活动的意义,并将幼儿的计划和项目活动进展情况,每天在平台内进行告知和分享。
项目课程“大带小”历经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中,大班幼儿相互交流、帮助、探讨,主动和小班幼儿问好、帮弟弟妹妹拿被子以及邀请弟弟妹妹一起体验班级区角游戏。可以说,有了任务的幼儿是兴奋的、有责任感的,了解到项目活动开展意义、看到幼儿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家长更是赞同和支持的。从活动第一天的十几个幼儿参与,到后来的二十几个,再到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就连以前每天迟到的幼儿也能因为要完成任务而早早到园了。从最初的“牵手接园”到“哄你不哭”,再到“接送礼仪”和“我来帮帮你”,每次活动后教师都进行了回顾、梳理、表征和记录。在这样“一对一”的倾听记录中,大班幼儿学会了主动交往、关心他人,有计划地做事情;学会了分享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与人沟通;学会了观察与思考、遇到问题与同伴协商积极想办法,与同伴友好相处。
持续的记录以及在家园交流平台中广泛的宣传,让家长们能够第一时间看到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挑战和突破,也逐步形成了家园合力支持幼儿人际交往项目活动的落地。家长在平台纷纷反馈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的成长变化,他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明显发展,而且发现孩子在任务驱动下养成了良好的作息和行为习惯。
三、用成长档案记录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人际交往习惯养成
幼儿园与家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主要环境,各自都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双方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互不相同且不可互替的作用,而两个系统之间只有达成共识,采取同步措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促使幼儿朝着家园期望的共同方向——身心健全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成长档案是家园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能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表现和进步。幼儿园于2019年成为天津幼师附属幼儿园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基于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的幼儿园适宜性教育模式研究》的实践单位。几年来,教师深入学习探索成长档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成长档案的内涵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借助家园互动传递幼儿人际交往的困惑与策略,让成长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效。
幼儿成长档案的创建让教师敢于放手,逐渐把视线从自己的“教”转移到幼儿正在发生的主动学习上,发现一个个“能干的幼儿”。幼儿在宽松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里,自由观察他们喜欢的事物、自主探索他们喜欢的空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伙伴。在自由自主的氛围里,幼儿自然而然地与同伴交往,遇到矛盾和问题时,他们也能友善解决。在真实的游戏场景中,他们在经历挫折和失败时,能够敢于面对并积极挑战,收获快乐和自信。教师通过观察背景和线索有针对性地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更加客观地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此外,不断创新记录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二维码让成长档案更加鲜活、更具可视性,更能体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看到孩子成长档案的时候,我激动得流眼泪。这里面记录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精彩瞬间、更记录着老师们用心爱孩子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位妈妈在看到幼儿成长档案册时的肺腑之言。幼儿成长档案不但没有成为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成为家园合作与教师日常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媒介。幼儿成长档案也已经成为幼儿最喜欢的一套专属读本。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未来适应社会和成长发展的关键。幼儿园与家庭如同一体两翼,必须同步调、同方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幼儿人际交往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借助家园合作,能够让人际交往中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幼儿生活的每个环节,成为每个幼儿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