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4-06-17吴水木

天津教育·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吴水木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无法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其弊端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要求与更为严格的标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使学科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面临一定的冲击与影响,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基本能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作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产生极为深远且持久的影响。如何有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被诸多教育工作者纳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范围内。对于教学实践而言,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实践问题,在不断反思与调整中,实现教育理念创新化、教育手段科学化,通过多措并举让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耳濡目染地提高语文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最终取得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

(一)重知识落实,轻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却因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而很难从本质上改变当前的教学活动,使课堂真正发挥实效性。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果教师一味重视知识的落实与传授,那么便难以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核心素养反映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传播,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水平设计出科学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本质所在。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学生没有从语文学习中收获鼓励与肯定的评价,自然也无法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缺乏内驱力的,语文对他们而言只是一门必考学科,他们没有主动探究语文知识的求知欲,也没有自主发展语文能力的进取心,更无法将语文课程的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是程式化、被动性的教学任务,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动机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学生与课程的融合性,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然而就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少教师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较为匮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却无法主动性地把握知识点,所学内容难以真正付诸于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也只能作用于应试。除此之外,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所谓“教学”,很多教师都认为“教”的意义远大于“学”的价值,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然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堂中,“学”的意义也同样重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落实与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不断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重要,他们的学习感悟与个性化理解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三)缺乏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不受重视

优秀的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的驱动下收获个人能力范围的最大进步。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接受系统化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其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有待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与不足之处逐渐凸显,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不少语文教师依然采用统一性的教学策略,用班级平均水平决定教学的模式与进度,导致不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受重视,学习成效也并不理想。举个例子,当教师完成某一篇课文的教学后,通常会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这篇课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触动?你最欣赏哪个段落?”这一系列问题对标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三要素。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邀请一个学生进行回答,并且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那么其他能力水平的学生便无法实现高效率、高成果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尽可能多地要求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当学生的回答存在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与反驳,而应该在鼓励学生个性思考的同时,纠正其错误思维、肯定其正确认识。

(四)教学囿于教材,课外延伸性不强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要指向实践应用,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囿于教材、受限于课本,课外延伸性不强、课外补充教育资源较少,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小学阶段学生接受能力较低,太多的教学资源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无法抓住学习重点。实际上,教师应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践价值,而不是让语文教学停留于应试层面。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路径,教师要通过课外延伸给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收获真实性反馈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语言运用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最终的教学成果指向了实践应用,因此增强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立足点。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机会与空间,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难以实现阶梯性、规划性的发展。究其根本,这其实是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合理的学习情境,导致学生无法将学习活动与实践生活相关联,自然也无法产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新课程标准视阈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有助于增强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的教学活动为例。本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童年记忆并感受思乡之情。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创设出“回忆童年,倍感思乡”这一教学情境,并基于这一情境设计出“追忆”与“回忆抒情”两项任务。在“追忆”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自己童年中难忘的片段,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后就文中作者童年难忘的片段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回忆抒情”这一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结合本文叙事与抒情的具体特点,就“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为主题展开主题演讲,要求学生表述清楚自己难忘的童年记忆、难忘的原因与深挚的情感,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推动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尊重主体地位,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与归纳判断等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的空间,并且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刻性与灵活性的方向发展。就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较少,思维发展也缺乏一定的素材依托,容易出现思维片面化与局限性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运用大量的阅读文本充实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基于不同文本在求同存异中,实现思维的聚合与发散。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猫》《白鹅》《母鸡》三篇阅读文本进行衔接,使其组成群文阅读,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进一步比较文本中作者运用的词汇,在对比探究的过程中,明确作者运用的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在三篇文章的比较中,学生不但能深刻感受到不同写作手法带来的不同阅读效果,还可以更为深入地感受拟人修辞手法在描绘动物方面的特点,为后续完成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三)丰富教学活动,唤醒审美体验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缺失的关键性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强调的关键能力与品格都存在着内隐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多样化、丰富性的审美活动,在拓展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发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中《溪边》的教学为例。这篇教学文本短短几句话就为我们勾勒出了幽美清丽的山西垂钓图,具有较高的审美导向。为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图画呈现、音乐渲染等多种路径,循循善诱地将学生带入诗歌世界,感受文字描绘的“玉带般的溪流”。继而,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中正在钓鱼的幼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出绿意葱茏山溪中,一只蜻蜓立竿上,钓者等待鱼儿上钩的情境,引发学生生发出思想感悟与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帮助学生理解“美在何处”以及“为何而美”这两个问题。

(四)渗透文化背景,推动理解继承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其教学内容与设计应当具备鲜明的民族文化标志。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蕴藏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情怀,静待教师的重视与挖掘。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远悠长的文化基因,通过教学实践传递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引发学生深入理解与自主传承。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深研教学文本,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渗透文化背景与知识补充,从而推动学生的理解与继承。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中《墨梅》的教学为例。梅花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有关梅花的诗句,激发学生对这一意象的思考与想象,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感受梅花高洁的精神品格,进一步思考古人爱梅花的原因,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品质与力量。

(五)优化评价体系,追踪教学效果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模式迎来了发展与革新,其中教学评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与要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制定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实际反馈。

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七律长征》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有针对性且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例题,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查漏补缺。同时,教师关注对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这一语文要素的培养,在班内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爱国之情进行培养。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标准。

《七律·长征》中关于

“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要素的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立足点。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从本质上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其发展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善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构建出高效率、实效性的语文教学课堂。

(徐德明)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