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024-06-17缪云芳
缪云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针对新课标的新理念,如何通过精心设计作业,凸显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使其同时具有发展学生素养和评价诊断素养的双重功能,是充分发挥学科育人、改进课程评价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课标 素养导向 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如何发展,如何检测,作业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业一直是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检测,是教师诊断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但语文新课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了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所有的教与学都必须为这一总目标服务。作业不能再窄化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更应该同时具有发展素养和评价诊断素养的双重功能。在国家推出“双减”政策的今天,如何设计和实施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坚持素养导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努力达成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不仅能够完成知识的意义和能力的自我构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思维与情感、审美与创造、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自我发展。因此,作业设计的内容、方式、指向的目标都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的教学内容、单元的核心目标、学生的年段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
一、重理趣:语言表达的领悟与习得
(一)课程理念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范例,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探究表达奥秘,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习得言语智慧。
(二)作业案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
1.读读课文,比较三个片段在描写人物上的异同点,填写下表:
2.找一句文中你觉得对人物描写最精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说说这样描写好在哪里。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
3.《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全文都是对主人公的描写,而《摔跤》和《两茎灯草》中除了主人公还写到了其他人,这些对旁人的描写可以去掉吗?说说你的想法。
(三)设计思考:
《人物描写一组》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课文,三个片段均选自三个名家的经典文本,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但作者描写的侧重点、运用的表达方法各不相同,这种课文之内与片段之间的“互文”效应,可以通过对比性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基本的表达方法,形成鲜明的言语现象认知。作业一中的表格填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清楚地呈现片段之间作者写人手法的不同,同时,通过这样的梳理和对比,使学生对这种指向人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描写有了初步的阅读感知。作业二的精彩句段赏析和作业三的写作方法探究则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到作者的构思用意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人物描写方法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思考和领悟。同时,同伴交流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分享对话中关注到文中更多的精彩语句和不同的描写点,也能够在交流中对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识的结构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转变成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紧扣单元核心目标,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领悟、思考与交流,真正获得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生长。
二、重智趣:高阶思维的训练与实践
(一)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参与并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实效。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应该在不同学段关注学生不同思维能力的培养。按照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应引导学生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作业案例: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细读文本,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见图1)。
2.借助思维导图,说说作者是如何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说清楚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说说你认同或不认同的理由。
3.生活中,你对身边的事物有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究吗?如果没有,不妨也来尝试一下,并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记录你的实践经过。
我探究的真理
观察到的现象 提出的问题 进行的验证 得到的结论
(三)设计思考: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行文思路展开论述,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逻辑表达的典型范本。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系统,把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称为高阶思维。培养高阶思维,就是让学生在质疑、合作、体验、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锻炼思维的问题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要阅读有关科学发现的故事,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结合文本特点和年段要求,作业一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以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内容结构,为作业二对作者观点表达的分析、综合、概括架设了一个很好的阶梯。同时,作业二还引导学生对文章表达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样的设计看似多余,实则是鼓励学生拓宽思考的空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提问,而学会质疑正是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把“金钥匙”,是发展高阶思维的重要手段。作业三则帮助学生在发现、追问、尝试、探究中亲身体验真理得出的过程,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观点,同时也学习作者有条理、有层次的逻辑表达。这种实践探究式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生动、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的路径,让其在富有乐趣和深刻本质的学习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三、重情趣:文化审美的渗透和涵养
(一)课程理念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化视野,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兼顾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那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二)作业案例:四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1.连一连:《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都特别神奇,你认识和了解他们吗?试着将他们的姓名和特点连一连(见图2)。通过阅读你发现神话中的主人公都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议一议:和小伙伴一起讲一讲你最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说说这个故事神奇在哪?想想古时候的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来创编?
3.辩一辩:借助表2比较学过的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和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你更喜欢哪个故事?说说理由。
4.讲一讲。
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将于下个月接待一批来自外国的小朋友,特邀请你们作为文化小使者,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中国神话”。期待你们的精彩呈现。
(三)设计思考
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重要板块,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如何将作业设计指向学生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和塑造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作业一和作业二中通过“连一连”发现人物神奇和“议一议”探究事件神奇,让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方面初步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作业三则通过中外两个关于“火”的神话故事的对比和思辨,拓宽了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广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一定要引导学生认为中国的“火”的神话故事一定比外国的故事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应该给予肯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已经是一种最好的积淀。作业四就更好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通过当一回文化小使者的情景任务,学生需要把自己阅读、理解、感悟到的《中国神话故事》简要而又清晰地介绍出来,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与交流,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双重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作业设计要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新课标,新起点,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尝试和探索也将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