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驱动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
2024-06-17姜云
姜云
【摘 要】按照新课标理念,古诗文教学要根据文体特点,紧贴语文要素,确立核心目标,创设情境任务,巧用意象支架,贯穿过程评价,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素养发展。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情境任务驱动 同课异构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理念。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必须根据文体特点,紧贴语文要素,紧扣教学目标,积极创设学习情境,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合理设置评价反馈,助推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以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芙蓉楼送辛渐》同课异构为例,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一些策略。
一、着眼整体,紧贴要素,制订适切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位如果能做到具体精准,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下分别为两堂《芙蓉楼送辛渐》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
【案例一】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积累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高洁品格。
【案例二】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能默写这首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3)能结合资料、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写几句送别时朋友间的对话,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品质。
从以上两份教学目标看出,两位教师均能着眼单元整体,紧扣古诗文体特质,紧紧围绕本单元人文主题“伟大的品格”与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并结合课后习题要求来确定本堂课“学什么”的问题,目标定位具体精准,指向清晰,逐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古诗文体教学特征和单元核心要素。相对来说,案例二的目标阐述比案例一更贴合学生学情,不仅有“学什么”,还有“怎么学”等具体的学习任务,更符合学生学习古诗的规律。
二、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组织有效活动
《芙蓉楼送辛渐》通过“寒雨连江”“楚山孤”“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场景、意象和人物语言,述说了朋友间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的高风亮节,是本堂课将要突破的重难点切入口。教师如何设计集中有效的课堂情境任务,带领学生通过短短的几行诗句来品析人物言行,感悟诗人的高尚情志呢?
【案例一】
教师立足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设计了主题为“登上时空列车,追寻伟大身影”的大单元情境任务群,把本单元课文及习作变身为“古诗馆”“英雄馆”“凡人馆”“画像馆”,以时空列车为串连,让学生以时空观光者的身份穿越各个场馆,从语言文字中探寻人物品格,完成一个个光影人物卡。教师为本课设计了“走进光影中的古诗馆”研学任务单,让学生通过“诵读光影中的诗句”“探寻光影中的诗意”“体悟光影中的诗情”“品析光影中的诗人”四个进阶式情境任务驱动,持续而投入地进行思考、探究、实践,完成关于王昌龄的光影人物卡。
其中,“品析光影中的诗人”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读懂诗人王昌龄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高洁志向。教师又创设如下情境:“在这临别之际,一般的人都会托好友给家乡人捎去问候、思念、报平安的话,然而诗人却只嘱托了一句话—(师引读后两行)。辛渐回到洛阳,王昌龄的亲人、好朋友们会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王昌龄的生平资料,想一想洛阳的亲朋好友会担心些什么?教师出示情境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辛渐的回答感悟诗人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并顺势追问:“一片冰心”具体指王昌龄怎样的心?学生总结出“坚贞不屈、清廉正直、冰清玉洁、洁身自好”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诗人的那一句嘱托。
【案例二】
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学校读书节有一项‘走近经典古诗文舞台剧比赛,我们班同学想演一演这首古诗,但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古诗的背景、配套的音乐和人物的对话,请同学们帮忙出出主意。”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分成三个活动板块学习。
活动一:想象画面,定背景
师:初读这首诗我们已经知道诗中可以定格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在夜里,另一个在“平明”,第一个背景应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里面一定会出现哪些景物?
生紧扣关键词“雨”“寒”“连江”开展讨论,想象画面,描述景物。
师:第二天送别的时候,应该配怎样的背景?”
出示三幅画面,请学生选一选,说一说,带着想象诵读。
活动二:景中悟情,选配乐
师:在这样的景致中,王昌龄的心情如何?
师:引导学生从“寒雨”“楚山孤”中体会诗人的心情,进一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顺势提出问题:如果需要配乐,你会选什么样的音乐?
师:分别提供古筝、葫芦丝演奏的两段音乐。
生:选择,在音乐中感情朗读前两行诗句。
活动三:言中明志,写对话
师:如果是你,想让辛渐带什么话给洛阳的亲朋好友呢?
生交流。
师:引出后两行诗句,补充王昌龄的生平资料。
生:小组讨论,品悟诗句的言外之意。
师:创设王昌龄与辛渐的问答情境,引导学生加上恰当的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进行练笔,感悟诗人品格。
以上两位教师均依据古诗特点,建构了诗画情融合的学习场景,整合课内外资源,梳理诗词要素,以自然贴切的情境任务逐层推动学习活动的展开,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和水平,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案例一通过为王昌龄设计光影人物卡的情境任务,带领学生品读诗句韵味、诗中场景,读懂诗中故事,探究人物言行,体悟人物情感和品格。前后勾连,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情境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案例二的情境任务更是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想象送别的画面背景(定背景),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选配乐),品析人物的言行志向(编台词),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用结合,课内外勾连,实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统一。
三、建构支架,发展思维,促进言语实践
教师要遵循儿童学习古诗文的规律,在任务驱动之下,建构多种学习支架,以促进学生学习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发展。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悟诗人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情志的表现手法,因此,寻找学习支架还是要从意象入手。
(一)发现意象,理解情感
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发现“寒雨”“孤山”“冰心”“玉壶”这几个意象,带领学生借助注释、图片初步理解其意思,揣摩诗人选用这几个意象的用意。
(二)发挥想象,体悟意境
抓住“寒”“连江”“夜入吴”等词引导学生想象:怎样的雨?怎样的山?怎样的送别场景?诗中多个意象的叠加和连续呈现,读者自然而然入情入境。案例二通过独具匠心的情境任务来进一步感受诗中意境,引导学生经历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
(三)品味意象,升华理解
在探究诗人情志这一学习任务时,两位教师均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结合诗中的意象自主品读与体悟,感受送别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又以情境对话为手段,探究“物象”与“志向”的联系,通过层层递进的反复诵读使学生身心入境,感受到语言与意境之美,体悟到诗人如“冰心”“玉壶”一般高洁的品质。如此,由文字到情境,由内容到心灵,更深层次理解了古诗的意义内涵,领悟了作者的高尚品格,实现了从“得文”到“得义”的古诗教学旨归。
(四)拓展比较,启迪思维
案例一中,教师对带有“玉壶”意象的诗句进行了拓展:有劝酒表达情谊的,有以水深比拟情深的,有豁达地宽慰朋友的,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寻找送别诗中意象与表达方式的异同点,使其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也让“冰心玉壶”这一象征高洁的意象铭记学生心间。案例二则拓展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使学生能更完整了解、深入理解这次送别,从而发现两首诗的异曲同工之处“坚守本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把“冰心”“玉壶”“明月”这些意象印刻在心中,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伟大品格。
四、多元互动,以评促学,关注过程反馈
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是实现古诗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的意识出发,根据目标设定和任务驱动,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或预设的学习成果进行倒推,逆向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一)学习成果评价
如案例一的“走进光影中的古诗馆”研学任务单中的“光影人物卡”的制作,案例二中为古诗舞台剧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和创编“对话”,以及古诗默写作业单,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生长的最直接的表现性评价方式。
(二)学习过程行为评价
如记录发言频次、倾听思考、语言表达、朗读背诵、当堂作业等课堂表现的量表,引导反思促使进步;再如,记录小组讨论、合作展示、接受建议等课堂交往的量表或记录表,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推动良性的合作交往。以下是案例二“古诗舞台剧”表演情境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学习表现星级评价表:
任务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任务一:
设计背景 能紧扣关键词想象画面,描述景物,参与讨论,条理清晰地说明理由。 ☆☆☆
任务二:
选择配乐 能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心情,感悟写作特点;能选择适合诗句情境的配乐,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
任务三:
创编台词 能结合资料,参与小组讨论,抓住意象品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能投入问答情境,感悟诗人品格,想象画面,会用怡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表现人物内心,语言表达顺畅、准确、传神。 ☆☆☆
评价方式 组内评☆☆☆ 教师评☆☆☆
将表现性评价嵌入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我、同伴和老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不断反思并调整学习行为,提升自我学习素养。教学评保持一致,走向多元,才能促进学生言语的准确表达、思维的深入理解、能力的不断生长。
教有法而无定法。透过以上两个古诗教学案例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课堂各有所长,情境任务层层推进,支架搭建精准巧妙,学生学习轻松有效,课堂样态生机盎然。落实语文新课标理念,我们要用核心目标的确立、真实情境的创设、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作品成果的呈现,以及贯穿课堂的表现性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素养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使语文教学走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