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日常传播的实现

2024-06-17翁秀琴吴伟锋张艳君罗茂林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职

翁秀琴 吴伟锋 张艳君 罗茂林

摘要: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象。要想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要借助网络新技术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文章阐述高校通过多种手段分析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传播形式,提高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探讨尊重学生的多元言论权利,确保传播的方式合法、公正,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从而全面强化高校利用网络新技术实现日常传播。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职;主流意识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在全媒体时代,高校要顺应技术的发展,增强网络宣传工作制胜本领,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让移动传播成为影响力扩增的新兴趋势,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传播。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我国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新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互联网时代必然的选择,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

(二)理论基础

在全媒体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传播活动出现了新的飞跃,传播学揭示的大众传播规律并未改变,但这些规律呈现出新的特点。

1.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中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传播媒介,如书籍和报刊的选择,是一种被动中的主动选择。在互联网媒介中,这种行为被经常化、广泛化,受众的主动性空前增强。互联网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可以发挥正能量,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今,谣言谎话、邪教宣传等有害信息充斥着网络,这种传播的广泛性、危害性大大超过传统的媒介。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应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利用,引导主流方向,从而使受众意见趋于一致。

2.议程设置理论

在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这一核心概念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所谓显要性,是指显著的状态及事物令人深刻。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换句话说,虽然大众传媒不能影响人们怎么想,但是可以影响他们想什么。所以,设置议程是媒体影响大众的重要方式。这一理论表明,在全媒体时代,谁的议程设置能力强,谁就能掌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影响大众。

二、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日常传播新挑战

互联网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涌现,全媒体不断下沉,打通信息传播路径,基层县域、各高校融媒体中心快速成长,已经形成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借助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从此就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解释力不足

马克思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全局性,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心中容易留下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接受是被动的。在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始分流,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不足,其叙事方式、话语符号等全面转型面临很大挑战。

一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互动少。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更加注重反馈及互动。近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的渠道、方法、手段上都取得跨越式进步,但在传播体系建构方面比较滞后,以单向传输为主,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相对滞后,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生硬。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风格是沉稳庄重、严谨规范的,在生成主流舆论、引领社会前进方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因其模式化的话语体系会形成时间先在性的框架,支配和控制大学生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才能被大学生理解和认同,并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二)掌控力缩小

在全媒体时代,虽然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主导地位已经受到网络上其他社会思潮的挑战。网络的去中心化和草根性特点,使人人都可以发声,新媒体平台变成多元社会思潮的舆论场域。虽然官方仍然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这一优势大大减弱。

1.自媒体成了各类社会思潮交锋的主战场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自由性等特征,有利于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传播、博弈和斗争。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呈针锋相对之势。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民的自我赋权,大学生可以随时加入网络舆论的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情绪容易被激化,极易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实质性威胁。

2.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不强

在世界范围内,议程设置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在全球传播的环境中,拥有全球媒体资源的国家可以优先设置议题,影响公众的关注点和讨论点。在国际环境中,我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处于被动位置。另外,在面对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回应和正面反击尚显不够。所以,我国主流媒体要学会与世界范围内纷至沓来、激荡不已的新思潮和新词汇展开充分的交流与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壮大自己,不断提高议程设置的能力。

三、积极探索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日常传播新路径

高校是意识形态重要的宣传阵地、前沿阵地。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最直接的土壤和舞台。“教育对象到了哪里,我们就应该到哪里”,只有深入了解具有“网络原住民”属性的当代青年的需求和想法,才能贴近教育对象,引导教育对象。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特点,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夯实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基础。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思想碰撞。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用先进技术赋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效助力主流媒体牢牢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被边缘化。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解读,这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阐释和传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互联网信息空间中的表达力和引导力。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培养更多的理论专家和宣传人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为时代所用、为人民所用。

(二)增强高校宣传工作的制胜本领

“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这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高校要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与时俱进,增强高校宣传制胜本领。

一是高校要创新传统媒体,推进新型媒体,坚持用心用情,守正创新,积极营造官方文化场,唱响网上理论宣传主旋律,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深化理论认同,增强思想共鸣。高校挖掘学校师生的鲜活故事和成功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展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与教育成果,吸引大学生目光,增强认同感。

二是积极构建媒体矩阵,增强信息传播精准度。教师整合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积极拥抱媒体,融合新趋势,搭建健康、高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融合各个媒介发出一致的声音,让传播效果叠加放大。在各媒介同频共振中精准供给,深化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媒介素养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在信息传播和获取中更加谨慎、专业,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教导学生审视和分析来自不同媒体的信息,包括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认知方面,帮助大学生获得认知媒介的知识。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媒体方面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有效使用各种媒体平台来传播信息,包括社交媒体、非线性编辑、快手和抖音视频制作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认知及掌握媒介制作能力和传播能力。

在能力方面,锻炼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当今社会,网络信息爆炸,这些信息有真有假。教师要教大学生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和理智,让他们成为媒介信息的主动获取者,有选择地识读、理解,自觉抵制负面信息。

(四)建立健全舆论应对、反馈、多方协同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舆情导向机制。针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总原则,把握舆情动态,提高应对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沟通反馈机制,设置信息反馈的渠道,利用信息化畅通沟通,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走路”,实现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同时,高校不断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传播机制,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落地生根。

第三,建立健全多方协同机制。高校要集中资源,积极与宣传部门、网信部门等沟通,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业务培训、宣传教育、总结研判等工作。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成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力军,定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杨芳.网络社会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探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

[2]冯刚.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J].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2023(1).

[3]刘伟,闫曼卿.数字化赋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维度及创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

[4]陈东阳.新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势、困境与优化路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2).

[5]潘道广.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挑战及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6]乔瑞.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前进,2022(3).

[7]仲昭慧.新时代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2(4).

基金项目: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MZY-1934。

(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