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概述

2018-01-2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污名心理疾病个体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心理疾病( mental illness )是指个体在内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个体心理和行为障碍。心理疾病常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出现紊乱。心理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调查发现,安徽省合肥市高校中有23.7%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这些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急需专业心理援助。但是,大学生对专业心理援助机构,比如,高校内的心理咨询中心的求助率不高,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学生仅占1.46%。许多心理疾病患者本可以接受治疗,但是却回避治疗,降低治疗依从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疾病污名(stigma of mental illness)。Mojtabai等人在一份大规模的、全国代表性的患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样本研究中发现,有97.4%的患者在态度上回避寻求治疗,其中9.1%的患者提及污名。另外,81.9%的患者因为对寻求治疗的回避态度而导致过早退出治疗,其中21.2%的患者提到了污名。不仅患者自身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公众也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大多数公众不了解心理疾病的界定、分类以及其诊断标准等,常常给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贴上“心理疾病患者”标签,给他们“打上”“不受欢迎的”、“危险的”、“无能的”等负性印记,对他们产生疏离、偏见、歧视等反应,因此而造成心理疾病患者即使治愈,疾病症状得到控制,想要回归社会仍面对着巨大的阻碍,污名的负性作用依然存在。虽然心理疾病本身是有害的,但与其有关的污名进一步增强了它对个人、家庭、疾病的治疗以及整个社会的伤害。

一、心理疾病污名的概念

“污名”(stigma)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是指刻在奴隶、罪犯或叛徒身上的标记或符号。后来有研究者将污名定义为个体被贬抑、不受欢迎的特征。受污名者具有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特征,比如身份特征、生理缺陷或者不合规范的言行等,导致受污名者价值受损、社会身份背贬抑。公众对这些负面特征的既定认知,形成了对受污名者的刻板印象,以偏见、歧视等反应方式对待受污名者,并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反应。

在许多文化环境中,心理疾病都是一种受贬抑的特征,遭受污名。心理疾病污名是指由与心理疾病有关的刻板印象引发的社会地位丧失和歧视。相较于生理疾病,人们对待心理疾病患者更加严苛,更易产生负性评价。由于心理疾病患者常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功能失调的情况,而这些症状表现常被公众认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具有潜在暴力危险或存在安全隐患,产生刻板印象,导致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愤怒、逃避、社会距离疏远、偏见和歧视。

二、心理疾病污名的分类

心理疾病污名按照污名来源可以分为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公众污名是指公众根据污名对受污名者做出的反应。公众倾向于将心理疾病与”危险性”、”坏的”等负面评价关联起来。心理疾病患者比起社会福利求助人士受到更为负面的评价。公众污名使得受污名者的生活、生存机会减少,在找工作方面、寻找住房方面、婚姻关系方面以及人际社交等方面被歧视。公众污名也使其家人、朋友收到连带污名的影响。25%的人曾因他们与心理疾病患者的关系而被人疏远。自我污名是指受污名者将公众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如,“无能”、“危险”、“软弱”等)内化(如,“我是让人害怕的”),将偏见和歧视转向自己,自我贬抑,甚至放弃寻求社会地位。

按照污名是否能被意识到分为外显污名和内隐污名。外显污名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自身对心理疾病存在的刻板印象及负面反应。许多关于心理疾病污名的研究采用外显测量的方法,这些外显测量方法显示了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原因、治疗和结果的消极态度。精神疾病被认为是稳定的、永久的、可控的,而精神疾病患者则被认为是要为疾病负责,应受到谴责。他们被认为是危险的、不可预测的,会引发公众的愤怒、恐惧、逃避和拒绝,甚至有时候强制措施被认为是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合理方式。使用外显测量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它是基于自我报告的形式,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个体认为他应该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他实际的态度。这可能导致个体对心理疾病污名态度的低估或漏报。另外,外显测量受限于个体的意识,因此需要充分而正确的内省和自我认识。因此外显测量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真实态度,不能提供给关于污名的准确描述,因此应该用更内隐的方式加以弥补。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是指个体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无意识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反应。心理疾病内隐污名通过间接测量进行研究,如,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启动任务、生理心理评估等。这些方法可考察个体对目标刺激的真实态度。研究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倾向于自动地将“心理疾病”与“责任性”、“羞耻”、“罪恶”等词联结在一起。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不仅存在自动化羞耻反应,还存在自动化恐惧反应。陈晓慧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心理疾病污名。

三、心理疾病污名本土化

心理疾病污名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跨文化研究发现,英国和巴基斯坦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对心理疾病外显污名程度存在差异,巴基斯坦青少年倾向于心理疾病是因为超自然或不道德的生活方式,英国青少年更有可能指出符合科学的原因。与英国护士相比,中国护士对心理疾病表现出更高的外显污名化。中国人对心理疾病病因的看法是多方面的。它被认为是违反祖先或社会规范道德的,因此患者的家庭也应对此负有责任;被归因于遗传或祖先的不当行为,以致于在传统上患者本人甚至是其兄弟姐妹都不得结婚。人们还会从宇宙力量、神灵或祖先的愤怒,魔鬼和狐狸,荷尔蒙,饮食,脑功能损害,甚至是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解释心理疾病。中国人对心理疾病的态度与“面子”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不想“丢面子”,越是强烈地想掩饰自己被暴露的“耻辱”,心理疾病污名感就越强烈。人们在寻求精神帮助方面,存在强烈的抵抗和极度延迟。较轻的心理疾病被视为生理疾病来治疗。对于严重的心理疾病,中国家庭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求助行为。预诊断阶段通常是冗长的,会经历家庭关注、保护、使用内部资源,最后寻求外部帮助。之后是一系列的住院治疗,家庭开始变得绝望、无法容忍,最终导致迁怒和排斥患者。

从文化、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心理疾病污名不仅是单个个体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具有传播性的。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态度与中国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相冲突。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其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医院和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项目仍有限,心理疾病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较少,尤其是“好面子”、“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影响,心理疾病的公众污名依然显著,心理疾病患者的求助行为受到较大阻碍。当前高校大学生面对心理疾病时,也存在类似现象。研究发现,相对于汉族大学生而言,苗族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心理疾病污名化,苗族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表现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和更高的歧视倾向,他们更加拒绝、排斥或忽视心理疾病患者。研究者认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苗族大学生更加害怕和拒绝心理疾病患者,更倾向于与心理疾病患者保持社会距离。研究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从苗族文化关于心理疾病的解释中略见一二,长久以来,苗族人信奉鬼神,并且会借助鬼神进行善恶判断,心理疾病或精神病的出现就是恶鬼在作祟,苗族大学生害怕心理疾病患者,很有可能是隐约担心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的魔鬼,进而与心理疾病患者保持社会距离。

四、心理疾病污名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改变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和辨别分析能力,正确的引导可消除个体偏见。通过书籍、网络、讲座、板报、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影片展析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澄清心理疾病的界定、分类、评估诊断和治疗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理解心理疾病的成因,明确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的正常性,理性对待心理问题。陈晓慧研究发现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比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程度更深,可见,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减轻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再者,借助朋辈力量,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大学生群体朋辈互助力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更多机会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接触,使其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被疾病困扰的痛苦以及战胜疾病不断成长的勇气,改变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打消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二)增强群体认同和自尊,摆脱自我污名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社会群体是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当个体出现群体认同感,意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能够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如果缺乏群体认同,个体就会陷入困境,产生悲观、痛苦、自卑、无助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反应,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公众将心理疾病污名化,认为心理疾病患者是“与众不同”的,对其产生偏见和歧视,其本质也将心理疾病患者排除在群体之外。事实上公众污名对个体的影响不总是直接的,其影响效应发挥的前提是个体将之内化形成自我污名,进而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影响。公众污名被患者内化,心理疾病患者更加无法在群体中找到定位,无法获得认同感。佐斌和艾传国研究发现,群体认同对自我污名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个体的群体认同感越高,自我污名程度越低。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群体认同,使个体所能够感知到的群体接纳程度增强,那么个体在面对心理疾病时所知觉到的污名感将会降低。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受到外在群体的影响,也有其内部发展动力。所以在在关注个体的群体认同的同时,也应关注个体内在力量,如个体的自尊。个体的自尊也与心理疾病污名关系密切。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在自尊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例如,积极评价自我、悦纳自我等,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水平,改善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黄霁虹, 2015)。

(三)勇于面对心理问题,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许多研究都发现心理疾病污名是影响个体寻求心理帮助的一个主要原因。心理疾病污名越轻,个体越积极地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个体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越积极,心理疾病污名越轻。个体心理疾病污名程度越高,对与心理疾病患者有关的疾病和求助行为的偏见和歧视越严重。那么当个体自身出现心理疾病时,越不愿意去主动求助,其心理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与公众污名相比,自我污名更多地是对自身的认知和态度,因此,必须降低或者消除个体对心理求助的污名感,敢于自我暴露,敢于直面自我,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心理问题,要勇于接纳事实,敢于挑战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打消偏见和歧视,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另有研究表明,求助经历会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求助。不接受治疗的人比接受治疗的人污名感更强烈。相对于没有心理求助经历的人,接受过心理帮助的人污名感更低,能够更加积极求助;即使是具有间接心理求助经历,也会对降低心理疾病污名,积极寻求心理帮助具有促进作用。

(四)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策略,有效降低心理疾病污名

武志红和梁宝勇通过团体辅导来减轻学生的自我污名,结果发现,经过有效的团体辅导干预后,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感降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意向增强。因此,应对心理疾病污名,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重建其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正确看待心理疾病,摆脱心理疾病污名的恶性循环。

猜你喜欢

污名心理疾病个体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