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2024-06-17陈瑟万众磊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等教育青年教师

陈瑟 万众磊

摘要:文章基于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探讨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当前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及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量超负荷、职称晋升压力、工作与生活失衡、组织支持不足等。文章提出系列应对策略,以缓解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即在个人层面,青年教师采用合适的心理调节策略,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在组织层面,高校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与培训机会,增强青年教师组织归属感。

关键词:职业倦怠;青年教师;高等教育

一、引言

在当今国内教育领域,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职业倦怠是一种由长期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表现,还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包括抑郁、焦虑和工作满意度的降低。

Maslach(马斯拉奇)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包含三个核心维度: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其中,情感耗竭体现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感到精疲力尽的状态,去人格化体现为工作中的人产生的疏离感,个人成就感降低则是指对自己的工作成效感到不满意。职业倦怠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个人健康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整个教育系统的教学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旨在为高校及青年教师提供一些预防及应对职业倦怠的思路,以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工作量超负荷

在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中,情感耗竭是第一个关键维度。当前,青年教师面临来自多重职责的高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包括教学、研究、学术发表、学生指导和行政任务等,每一项任务都要求高度的专注和较大的精力投入,而这些任务的累积导致了显著的情感耗竭。

例如,在教学方面,青年教师需要准备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试卷,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个人发展。在研究方面,青年教师要进行科学探索、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指导方面,青年教师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上取得进展。此外,青年教师还可能会被安排大量的行政任务,如参与教学管理、担任兼职辅导员等。

(二)学术评价和晋升压力

在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中,去人格化是第二个关键维度,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疏离感。青年教师在学术评价和晋升过程中的压力尤为显著,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去人格化。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晋升与职业发展通常与其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密切相关。高校对科研工作量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青年教师认为学校是以数量而非质量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从而对工作产生疏离感。此外,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青年教师可能感到自己的努力与成就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导致他们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甚至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疏离感。

(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在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中,个人成就感降低是第三个关键维度。对青年教师来说,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个人成就感。

从青年教师个人生活这一视角来看,由于多工作量和长工作时间,许多青年教师难以在职业责任和家庭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很多青年教师无法充分参与家庭生活或个人兴趣活动,他们感到自己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成就不足。此外,当青年教师感到无法满足工作中的所有要求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对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或学生指导的不满意,尤其是在他们感到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长期面对这种情况,青年教师可能会感到在职业上缺乏成就感,进一步加重职业倦怠症状。

(四)组织支持和人际关系

在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中,组织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减轻倦怠感的关键因素。组织支持是指青年教师从其所在机构获得的资源和帮助,包括在提供必要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如教学设施、研究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制订合理的、与青年教师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要求,以及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此外,高校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认可和奖励也是组织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通过表彰、奖金或职业发展机会等形式体现。人际关系则涉及青年教师与同事、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支持等内容。工作环境是否开放和包容,是否提倡团队合作,是否鼓励和谐的同事关系,是否能为教职工提供一个自由的、安全的表达意见的空间。这些因素都会显著影响青年教师的归属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五)社会文化因素带来的额外心理压力

青年教师职业通常与高期望值和强烈的责任感紧密相连。这些期望不仅来自教育体系内部,还来自社会和家庭。青年教师常常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和道德的楷模,这种角色定位使得他们承受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和压力。与此同时,以论文发表数量、获批科研项目及学术声誉等量化指标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可能导致青年教师过度关注短期成就,而忽视了长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不断增长的工作压力和社会期望可能加速青年教师的情感耗竭,而对于学术成就的过分追求可能加重青年教师去人格化的症状,表现为对学生和同事的冷漠态度。此外,不断变化的教育政策、学校规定与教育环境可能让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各项形式主义工作,从而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

三、应对策略

(一)个人层面的应对策略

1.采用合适的心理调适策略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放松训练和认知重构等心理调适技巧对减轻青年教师的压力和倦怠感非常有效。结合瑜伽或认知行为疗法的正念干预措施及放松训练,可以提高青年教师对情绪和思维模式的调控能力,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症状,减轻职业倦怠感,降低身心压力。认知重构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更积极地应对工作挑战。

2.明确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明确职业兴趣、发展专业技能、定期评估职业路径、寻求职业发展机会等。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倦怠感。具体而言,青年教师应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如在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方面的选择,以及相应的长期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个人和专业成长路径。同时,青年教师应定期评估自己的职业路径,并根据个人生活和工作安排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如申请加入新的科研团队、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或考虑转向行政岗位等。

3.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有效的时间管理是减轻职业倦怠的关键,能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控制工作进度,更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减少工作与私生活之间的冲突。具体而言,在接受工作安排时,青年教师应审慎评估自己的能力,避免过度承诺,学会适时拒绝不必要的任务,将工作和个人生活区分开来,避免让工作过度侵占个人时间。在面对较多复杂工作任务同时交叉在一起时,青年教师应学会根据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对任务进行排序,通过优先处理紧急和重要的任务,避免工作的紧迫感影响到个人生活。

(二)组织层面的应对策略

1.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对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减少职业倦怠至关重要。高校需要为教职工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一是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适当的教学和研究设施、充足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工具及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二是关注青年教师的工作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从而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三是营造一个基于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团队文化氛围,鼓励团队成员交流沟通,增强青年教师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2.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与培训机会

高校应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避免因个人成就感降低等因素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高校还可以开展专业发展研讨会、承接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增设研究资助项目。专业发展研讨会可以涵盖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术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帮助青年教师保持与教育领域最新发展的同步。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与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青年教师开阔视野和提升研究水平。此外,高校可以考虑将情感调节训练纳入青年教师发展计划,通过培养青年教师情感调节能力,增强他们的适应性,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挑战。

3.增强青年教师组织归属感

增强青年教师组织归属感、提高青年教师与组织的契合度,对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减少职业倦怠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想增强青年教师组织归属感,一是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高校各部门与学院应建立透明、开放的沟通环境,确保信息流通顺畅,让青年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政策变化。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决策过程。青年教师应被邀请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决策。三是认可青年教师的贡献。例如,相关领导在学校集会、社交媒体上公开赞誉青年教师,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参与校级政策决策过程,为优秀青年教师提供额外资金与假期奖励、职业晋升机会、参与创新性项目的机会等。

四、结语

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学术评价和晋升压力、工作与生活的失衡、组织支持缺乏及社会文化因素带来的额外心理压力等因素是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水平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的框架下,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应对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青年教师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策略。在个人层面,青年教师应采用合适的心理调节策略,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在组织层面,高校应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与培训机会,增强青年教师组织归属感。

减轻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归属感,不仅对青年教师个人的福祉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效果,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环境中定制化地应用这些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晶莹.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学发展,2021(11).

[2]冯济海.高校青年教师的权威期刊发表与学术职业进路: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考察[J].2021(1).

[3]陈晓.基于SEM的江西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过劳”影响因素与治理对策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9.

[4]龚馨媛,李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现状及对策[J].社会科学前沿,2023(5).

[5]黄小宾.疲惫的知识分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行为表征、归因与化解[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3).

[6]田蕾.用职业生涯规划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南昌市高校退休返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项目编号:2021BSQD06。

(作者单位:陈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众磊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等教育青年教师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