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7江辉刘毅王美珍黄雷张明月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终身教育

江辉 刘毅 王美珍 黄雷 张明月

摘要:在终身成长的理念指导下,文章从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学徒制模式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堵点,探索基于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提出通过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共建校企互聘“双导师”团队、实施工学交替教学计划、优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学徒培养模式。

关键词: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培养模式;终身教育

一、问题提出

(一)持续变化的经济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岗位上不同阶段的高技能人才都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也有一些人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要进行职业领域的转变,或者随着新旧行业的更替,人们不得不进行职业领域的转换,也需要重新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职业院校为终身学习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

作为与社会产业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紧密,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企业生产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接近生产实际的生产设备,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三)校企合作为终身学习提供关键学习内容

在进入全新的职业岗位前,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要储备大量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避免所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职业院校,为学生终身成长提供重要的学习内容。

(四)长学制学徒培养为终身学习提供培养路径

学徒制具有贴近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最新技术、更高效培养符合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而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需要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能为企业新入职和新转岗的员工提供工作中所需的职业技能学习,为企业员工提供终身教育的路径。

本文以成都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在终身成长的理念指导下,探索与实践基于长学制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能力评价等,以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二、学徒制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陆续开展了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学徒制试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徒制模式。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进学徒制研究和实践的政策文件,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产生示范效应的学徒制成果。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2018年11月21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部署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明确从2018年起到2020年底,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

然而,中国的学徒制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徒制理念的普及、特色的提炼、经验的推广都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目前,中国的学徒制实践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不够高,企业或是学徒个体参与学徒制的动力都有所不足,存在“学校热企业冷、政府热学徒冷”的现象;第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研究大部分聚焦于普通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较少涉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综合考虑面向企业一线的校内学生、企业新招聘员工以及企业新转岗员工的基础情况,围绕合作企业实际需求,对接岗位工作技能需要,创新构建了“一引导、双协同、三环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需求为引导,以校企双主体协同推进,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学徒中心、企业学徒中心三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典型环境。学院将岗位归纳为操作员、维修员和工艺员三个能力层级,分别对应职业岗位基本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融合、将思政教育与岗位技能培养相融合、将技能竞赛与生产训练相融合,提高技能人才理论知识、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水平;将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双证标准相融合,实现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的能力进阶,达到企业技术员的能力要求。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精准对接企业智能制造的数控加工人才需求,按照合作企业的岗位标准,充分考虑初中起点、高中起点或是新入职员工及新转岗员工等几类人员不同的基础情况,加强课岗对接,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制定可供在校生、企业新入职员工、新转岗员工选择的数控技术专业学徒制CAD/CAM绘图、数控机床的编程与加工、工量具使用与产品检测等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共建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产品工艺综合训练等十五门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岗位核心课程。同时,学院选取企业内部培训讲义、工作指导手册等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共同编写了适用于学徒制岗位培养的校本教材,建成企业学徒培养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共建校企互聘“双导师”团队

校企共同制订“双导师”选拔标准,遴选技术水平高超、工作经验丰富,并具有足够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校企师资,共建“双导师”资源库。由学院市级以上技能大师、高级职称教师等高层次技术人才组成学校导师库,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核心项目化课程的理论讲授;由企业技术能手、产业导师等高层次技能人才组成企业导师库,主要负责部分专业核心项目课程的实践训练。校企双方共抓“双导师”团队能力提高,组织校内导师下企业跟岗锻炼,组织企业导师到校接受教学理念培训。

(四)实施工学交替教学计划

学院按照合作企业生产场景,打造校内学徒中心。校企共同编制工学交替教学实施计划,共同实施工学分段协同培养,各项目课程按工作过程和岗位需求交替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程由学校教师在校内授课,企业基础课和企业平台课程由企业导师在企业生产车间完成;学徒课程由校企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学徒中心完成,岗位课程由校企教师在企业生产车间完成,学徒岗位实践和生产实践在企业生产车间实岗完成,实现了学习地点、学习方式、校企导师、教学方式的工学交替。

(五)优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工作现场评估体系,探索实施国际评价考核体系本土化,学院构建了由学生、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评估师、观察师为评价主体,工作态度、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四个维度作为评价内容的“五元四维”全过程评价体系,在教学任务环节、生产岗位环节、技能鉴定环节全过程观察评价,通过访谈、现场观察、专业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价学徒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业绩等情况。其中,观察师评价学徒在双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给出改进建议,评估师观察、督导校企双方学徒制试点执行情况,并以月为周期给出观察报告。

(六)完善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

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订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徒管理办法,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管理办法》《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成绩互认管理办法》两项教学管理制度,以保障推行项目教学、多元评价;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学徒管理办法》等学生学徒管理制度,强化职业意识,提高管理实效;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标准》等“双导师”管理的制度与标准,规范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管理,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实践成效

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面向校内学生、企业新招员工与企业新转岗员工等,针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晋升路径中数控操作员、维修员及工艺员等三个能力递进的工作岗位,构建终身成长理念指导下的、基于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制培养的实践路径。

校企共同完成招生招工近两百名,投入经费一千万余元,共同建设校内学徒中心,探索形成“一引导、双协同、三环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评估体系,构建由学生、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评估师、观察师为评价主体,以工作态度、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为评价内容的“五元四维”全过程评价体系,共建岗位课程十五门,学徒班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五项,教师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十二项,搭建了校企合作的终身成长平台。依托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不少学生荣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依靠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师徒协作,学院获得挑战杯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依靠学院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师生共同申请了多项专利技术和省部级课题项目。通过学徒制实习模式,学生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悉真实的企业环境,提前感受到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状态。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学制高技能人才学徒培养模式的制度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现有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学徒权益的保障与校企成本共担,在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研发、社会培训等项目上的利益共享、收益分配等缺乏明确的条款和办法。第二,企业利益与学校育人尚存矛盾。在试点过程中,出现过因企业生产旺季,企业管理人员、技师工作量饱和,执行排定课程计划困难的问题,虽后期经过校企双方通过企业技术师傅连续加班的方式克服了困难,但仍然是数控加工等生产制造行业实现校企全程协同育人的一大难点,企业生产淡旺季与全程协同育人的矛盾需进一步破解。

参考文献:

[1]杨岭.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学习,2020(4).

[2]朱敏.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的重要支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

[3]李灿辉.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车间”资源库构建研究[J].科技风,2022(8).

[4]叶冬意.“学徒制+长学制”的四元制,凸显职业教育适应性[J].职业,2021(10).

[5]王琪.差异性与延续性:一体化长学制的两个关键维度[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6).

[6]吕原君.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的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5).

[7]夏飞,王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思考:以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0).

[8]陈鹏.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的省域实践:以江苏省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3(19).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课题“中国特色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CRSZP202201;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3年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技工教育背景的‘成都工匠内生性成长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RSZP202304。

(作者单位:成都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