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翻转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2024-06-17赵玲
赵玲
2021年“双减”政策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合理调控设计作业结构。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规定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可见,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双减”政策出台和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笔者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语文学习基础和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积极研究与实践,大胆提出“翻转作业”模式。该模式就是先做后学,先试后导。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练习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作业模式,“翻转作业”模型就是“学习单+翻转课堂+有用作业”。
笔者尝试通过“学习单”触发学生主动学习中结合学习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维持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后,精心设计实践性、实用性等“有用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一、“学习单”触发学习
“学习单”是一种“先做后学”的作业形式。“学习单”的使用,为学生搭设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课文理解、分析总结到反馈反思,层层深入,是真正的沉浸式学习。“学习单”包含以下三类作业:
(一)识记类基础作业
在“学习单”中,教师可以设计有关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练习题,并预留出空白方便汇总梳理。学生运用已有储备完成练习;然后自己对照课本检查纠错,借助工具书汇总,对多音字、形近字、常识知识等进行分析梳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立了自信,也完成了知识的巩固与积累。
(二)理解分析类综合作业
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是深入学习的关键。教师依据课后题设计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线索图或表格等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图示讲一讲。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结构脉络的能力,同时借助学习资料,自己完成对课文的初步学习,为深入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质疑探究类拓展作业
“学习单”的另一大特点是设计了学生提问板块。这一板块是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自己独特的看法、学习方法的反思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是学习的契机。
二、“翻转课堂”深度学习
“翻转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维持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课堂的新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为根本,鼓励独立思考,通过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化成长。“翻转课堂”是“翻转作业”的重要一环,通过发挥翻转作业的优势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互推互助,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一)有准备的课堂
通过课前作业,学生运用“学习单”自主学习,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整体感知,并且进行了自己独特的或深入或浅显的思考。“学习单”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紧密相连的,这样学生走进课堂时就是有准备的。
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时,为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教师可以布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讲一讲”的任务。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梳理,并把“借箭”的经过用线索图的形式呈现: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有的学生绘制了更为丰富的思维导图,画出连船的图示,把“借箭”的过程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展示、讲解出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前作业,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明晰了文章结构脉络,从而有利于把握重点,让学习更深入。
(二)有思考的课堂
“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合作探究。课堂主要围绕学习单上的任务开展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任务,带着思考进行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
在教学《牧场之国》时,教师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围绕“牧场之国”——荷兰,描绘几幅画面并为每幅画面起名字。课堂第一步,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画面已经有初步的概括和思考,通过组内研讨,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认知,找到的画面更全了。第二步,全班分享。学生对第一二幅画的意见大致相同,名称基本是“奶牛吃草图”“骏马奔驰图”;对第三幅说法不一,“家禽悠然图”或“牲畜悠然图”等;对最后一幅图争议最多,“安宁寂静”“奶牛挤奶”……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概括,思考持续。第三步,提出建议。由教师出示一组名称“碧绿草原牛吃草、原野上骏马飞驰、羊闲猪乐鸡悠然、牲畜归圈夜寂静”。学生看后,连连称赞:妙啊!这不就是诗句吗!原来还可以用这样诗意、优雅的诗句命名。思路由此打开……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个有趣的任务,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按下了自主学习的按钮;小组交流,是一个同伴互助、学习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沉浸式学习;小组合作后,大家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学生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非讲不可的问题,而这就是教师出场讲课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刻。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真正地进入了深度学习。
(三)有收获的课堂
一节好课,学生收获的应该不只有知识的增长,还有能力的提升,胆量的锻炼,自信的增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组内交流相关语句,汇总孙膑考虑到了哪些方面。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拿出“学习单”上自己课前的思考,组内汇总了孙膑的诸多考虑,如马的脚力相差不多,比赛规则,齐威王和田忌的性格、心理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引导、辅助,指导学生说话要有理有据,借助文中的语句作为支撑。小组汇报后,其他组学生继续补充,思维进行碰撞,从而互相补充、启发,让思维在激荡中深刻、发展、周全。
下一个任务:假如你就是孙膑,田忌赛马胜利后,齐威王召见你时问道:“孙膑先生,您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呢?”你会怎么回答他?这个任务其实是上一个任务的深化。教师让学生去整理、沉淀,让学生以孙膑的口吻向齐威王当面汇报自己的“计策”,学生不仅要理清自己的思路,更要条理清晰地用语言有礼貌地、自信地表达出来。这个任务集中体现了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训练要求,是对思维能力、文化自信、语言表达的综合训练,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得以充分展现、发挥这种能力。
三、“有用作业”满载而归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的学习是在实践中不断运用的,道理和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有用作业”倡导设计实践类作业、生活中实用的作业,强调用的过程,在用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灵活运用,方为“用才有用”。
因此在课后,教师精心设计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作业。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时,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分组,排演课本剧。学生情绪高涨,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了“红楼剧组”“西游剧组”“三国剧组”“水浒剧组”,从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到准备服道化、一遍遍排演,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更加认真了,课后的排演也不断精进、磨合。单元学习后,每个组都呈现出自己最出色的表演。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提升了综合能力。
作业问题研究不仅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成长,乃至整个民族未来的希望。翻转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师对于作业问题的大胆而又审慎的思考,这不是终点,而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与实践的起点。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