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2024-06-17马腾亮
马腾亮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落地,为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抓手。新方案召唤新教学,素养导向的教学倡导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真实性、综合性的课堂学习范式。其本质上是将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短时记忆转变未来世界中更具竞争力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怎样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围绕“家乡”开展“乡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以项目化研究的形式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路径。
一、“乡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乡土地理是以区域地理为依托,指向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乡土地理模块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真实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交流、发表意见。笔者将乡土元素融入初中地理项目化学习中,让乡土的资源优势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迸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土+”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围绕某一乡土研究主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公开成果的学习方式。实施环节包括:确定“乡土+”跨学科项目主题;提炼“乡土+”驱动性问题;制定“乡土+”项目学习目标;拆分“乡土+”项目活动计划;“乡土+”项目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乡土+”项目活动的总结与反思(见图1)。
二、项目主题与驱动性问题的选取
沙井蚝是指原产于珠江口(现沙井街道和新桥街道)的生蚝,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深圳最早的国家级名牌出口产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与“靖康蚝”和“归靖蚝”一脉相承,都是珠江入海口一带生产养殖的近江蚝。从插竹养蚝、瓦缸养蚝到三区养蚝,沙井蚝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大发展,也感受了抗战时期的蚝乡劫难。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深圳城市化的进程,珠江蚝业养殖区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自此拉开了沙井蚝异地养殖的序幕。笔者依托深圳本土沙井蚝产业的发展变迁史,以沙井蚝产业品牌的振兴之路为研究主题。将驱动性问题设定为:沙井蚝养殖基地能否回归深圳,沙井蚝产业品牌的发展与文化传承将何去何从?
三、项目学习目标的确定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一个能让学生产生代入感的项目化设计方案必须包括给予学生发言权和选择权、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等。笔者引导学生对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更好地理解驱动性问题,我需要掌握哪些资料?访谈什么人?理由是什么?”进而形成基于驱动性问题的信息需求表,笔者结合学习主题和需求表,将此次“乡土+”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的目标设定如下:一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沙井蚝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了解蚝壳(内外)结构和成分和蚝的内部结构,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二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参观博物馆,了解沙井蚝的生存习性,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分析生蚝养殖与水流环境、微生物含量、气候特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知道生物的生活特性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与评价能力。三是,阅读描写沙井蚝文化的作品,感受时代变迁背景下沙井蚝业的兴衰,体悟深圳人知难而进创新求变的精神。实地考察,探寻千年蚝乡文化,了解沙井蚝养殖过程和蚝民习俗,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查历史,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四是,了解沙井蚝产业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遗产,为沙井蚝产业品牌振兴指明方向。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提升分析信息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项目学习过程的设计
本次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问卷星APP制定“沙井蚝——舌尖上的深圳记忆”调查问卷,发布问卷并实施线上调查。分析整理数据,撰写深圳人对沙井蚝认知评价的报告,很好地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其中,中期考察是“乡土+”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的主体,主要涉及生物实验、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古代深圳展厅实地参观、读书沙龙、沙井蚝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与蚝民的访谈交流等环节。活动融合了地理、历史、生物、语文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后期汇报阶段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项目成果,提升分析信息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项目活动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生蚝所属的动物类群,在生物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体观察、了解蚝的内部结构。学习支架:提供相关网络信息平台;组织生物观察实验,形成实验报告。设计意图:初步掌握放大镜观察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项目活动2】学生查阅资料和参观博物馆,了解沙井蚝的生存习性,从水质、盐度、气候特征、经纬度特征、浮游微生物等角度描述珠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特点,评价其区位优势。学习支架:给出沙井蚝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参观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古代深圳展厅。设计意图:初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空间知觉与评价能力。
【项目活动3】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沙井蚝产业发展、三区养蚝、蚝乡劫难、蚝业复兴、异地养蚝和传承之忧的历史。写一篇观后感。学习支架:教师提供文学作品《沙井蚝:前世今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书中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意图:增加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家国情怀。
【项目活动4】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参观沙井蚝文化博物馆,了解沙井蚝从采苗、育苗、养殖到加工的全过程,探访沙井古墟欣赏历史风貌建筑,与曾经的蚝民进行访谈交流。学习支架:与沙井蚝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和村委会沟通协调,带领学生实地研学和访谈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参观沙井蚝文化博物馆、与曾经的蚝民进行访谈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项目活动5】分析沙井蚝产业发展现状、了解深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结合产业结构为沙井蚝产业品牌振兴指明方向。学习支架:以座谈会的形式邀请公司负责人,介绍产业发展现状,撰写发展规划报告。设计意图:构建开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提升地理空间预测力。
五、项目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持续性探究是项目实施阶段学生不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所在团队通过“校内交流+校外研学”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实施进程,提高了项目化学习的真实性。本项目化学习共有5个项目活动计划,笔者以第5小组活动计划为例展示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活动项目名称】为沙井蚝产业品牌振兴出谋划策。
【活动目标】分析沙井蚝产业发展现状、了解深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结合产业结构为沙井蚝产业品牌振兴指明方向。
【活动准备】(1)查看深圳公共交通路线图与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确定活动日期,设计出行方案。(2)教师准备水样采集设备,联系水质检测部门。(3)准备笔记本电脑、鼠标键盘、无线网络,确保信号稳定。(4)准备A3纸、签字笔、直尺等学习用品。
【活动过程】(1)利用水瓶采集水样送专业机构检测,了解沙井临江区域水质情况。查阅资料,对比分析我国东南沿海生蚝养殖区水质变化情况。(2)查阅并分析《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数据,阅读《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了解深圳城市规划远景目标。(3)走访蚝民及其后代生存现状,分析沙井蚝回归本土养殖的可行性。(4)探寻沙井蚝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定位,参观沙井古墟历史建筑。了解与沙井蚝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学生利用A3纸、签字笔、直尺等学习用品,撰写“沙井蚝产业品牌振兴”发展方案。
此次“乡土+”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评价采取过程性互评评价(见表1)和总体定性评价(见表2)相结合的方式。
六、项目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1.融合乡土元素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凸显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层面上的培养,2022年版地理课标在上一版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机整合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然而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课程基本特点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都难以均衡统整课程内容。而乡土地理中所涉及的地理事象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融合乡土元素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在复杂场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项目化学习以沙井蚝产业品牌的振兴之路为研究主题,通过线上调查、生物实验、实地参观、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学生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力,增强了学生应对变化的适应性,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设置符合思维进阶的驱动性问题,是优质项目化学习的起点。驱动性问题不但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黏性”,更要指向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大概念为统领,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在“沙井蚝产业品牌的振兴之路”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最初提出从产业回归本土的方案来促进品牌的振兴。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水质污染虽然是异地养殖的重要原因,但也只是阻碍品牌振兴的诱因。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产业转型才是阻碍品牌振兴的根本。沙井蚝产业要紧跟深圳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蚝乡非遗文化为纽带,形成集民俗、餐饮、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模式,才能走出自己的湾区品牌振兴路。
3.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保障。持续性探究是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并不断寻找资源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受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的限制,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入、意志力薄弱等特点。教师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适时有效地搭建脚手架,可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更具方向性,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持续开展。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专项课题“素养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开发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kyzj4p020)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