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初探
2024-06-17王传才
王传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与国家发展的精神命脉。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三观建立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视阈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并最终继承、弘扬与发展,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下,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要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一、研读教学内容,挖掘文化要素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其中涉及的不少知识都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例如:古诗文、古典小说、古人列传等,这些内容在文学品味、民俗艺术、道德精神等方面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良元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想要将传统文化循序渐进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就需要从文本出发,具备提炼传统文化要素的敏锐性与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并且进一步体会其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原因与价值。
以《窦娥冤》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将重心放在对窦娥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那么教学的视野与成效就只能流于表面。《窦娥冤》具有不可忽视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教师可以从窦娥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创设的意义出发,也可以从古代戏曲这一文化瑰宝的特点出发,更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杂剧舞台语言及其结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救风尘》《单刀会》等经典作品,让学生对元杂剧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在《窦娥冤》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引入其他古典文学作品之中的女性形象,让学生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展开思考。
除此类文学要素,教师还需要捕捉教学内容中的精神要素,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高洁品性,在理解的基础上传承。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备受重视,而爱国主义情怀其实是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精神,自古以来便多有体现。学生学过的杜甫诗作《登高》与《蜀相》都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登高》中,杜甫充分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在《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体现了以身报国的伟大志向。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精神要素,使学生感受到优秀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文化氛围,渲染课堂气氛
想要让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于学生心中,发挥教育价值,教师不能只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更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无处不在,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一般指引其前进的方向。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讲解,教师还可以广泛应用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消极懈怠的情绪,教师就可以引用学过的《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用这句话鼓励学生坚持学习,通过不懈的探索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在语文学习之路上“咬紧牙关向前冲”,让知识成为一种追求与力量。在面对选科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点醒学生,不要因为所谓的“功名利禄”而做出选择,应该发挥自身的才能和特长,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学生学过的每一句诗句、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要点不再仅仅停留于教材上、用于应试活动中。学生能够真正从自身需要出发,深入思考、理解、琢磨这些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并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真正沉浸在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洗礼。优秀的教育不是一味地传递与接受,而是耳濡目染,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滋养学生的心田。
三、立足教材文本,拓展阅读视野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经典的古典文化作品,最多的是古典小说。然而,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的限制,这些精彩的文学作品只能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学生只能了解其中的精彩部分,对整本书的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刻。不仅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近年来,高考语文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大语文观”,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认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加强。如果教师依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手段,便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真正完成这些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且从中吸取传统文化要素。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红楼梦》《论语》《诗经》《三国演义》等课外阅读书目,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一项必要的工作,在丰富文学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体悟国学经典的魅力,生发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设计任务驱动,优化自主学习
想要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教师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渗透,而且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如此,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探索在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中的兴趣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学过的《琵琶行》(并序)为例。教师可以就这篇文章让学生拟定一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与讲解,并且进行课堂汇报。针对这一教学任务,部分学生将关注点放在作者“白居易”身上:有的小组探究了白居易的仕途经历,并且就此对古代的官职、地名进行总结与说明;有的小组探究了白居易的心境变化与诗词之中思想情感的转变,并且对白居易的转变原因进行了自主推测。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将关注点放在诗词本身:有的小组将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为研究重点,探究了传统乐器的类型与特点,并且与现代音乐相比较,感受时代更迭下音乐艺术的发展。
五、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认知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在于促进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使传统文化真正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迸发精神力量。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与当前我们的思想认知有别,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看待古人的行为,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收获能够指导今天的思想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应用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以语文教学中《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烛之武用三寸不烂之舌化解战争,究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还是杜撰?”并且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学生需要搜集大量史料,科学地应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
不仅如此,诗词大会、演讲等活动都是传播与落实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又是学生树立理想追求,获得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具备更具深度与广度的教育视野,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找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运用科学路径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驱动下不断前行。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