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2024-06-17朱晓亚
朱晓亚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阵地的延伸、课程资源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亲身体验、同伴合作、自主探究,融合劳动实践,让构建开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成为应然追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劳动实践 研究实践
一、前言
新课标中提到的劳动素养教育是指向人的劳动实践的素养培育,即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尊重劳动、乐于参与劳动的态度;掌握获得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方法;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各年段目标都指出,学生要爱劳动,要树立劳动意识,感受劳动创造的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各学段之间既有统一,又有差异,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层级性。这一课程中也蕴含着劳动实践教育的德育属性及重要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构建开放的、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实践课堂,在发挥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的同时,有目的、有重点地调动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生成,让课程促进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开花。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着忽视劳动教育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这一课程相当于思政课程,其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然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着重思想教育轻劳动实践、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忽略了劳动技能培养的片面做法,具体表现为:
(一)重知识轻实践
现在的学生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书本和网络,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劳动能力非常匮乏,缺乏从直接的劳动中获得经验和感受的机会,无法有效地将生活实践所得内化为道德情感,难以产生共情,这样就人为地将学习与实践运用分割开来了,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
(二)重教育轻劳动
在课堂上,教师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没有提供学生动手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造成纸上谈兵的局面。
(三)劳动与教育割裂
有的教师课堂上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后布置学生自行参加劳动,以这样的方式来取代课程观照下的劳动实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分离,不利于培养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对诸如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更为核心的育人任务的实践与研究无法向纵深推进。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热爱劳动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一脉相承、相融相生。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道德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和道德修养共同提升。基于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现状的分析后,笔者立足课堂,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进行了探索,旨在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劳动育人,加强劳动实践,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阵地的延伸、课程资源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亲身体验、同伴合作,切实提升劳动素养。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劳动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就要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之间成为协同的学习者。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劳动实践,笔者认为要通过调查、体验、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采用师生、生生合作,或者延伸到家庭的亲子合作进行劳动实践,无论是校园种植,还是教室自我管理类的劳动,甚至家务劳动,都能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同伴互助,亲子互助等形式,在动手动脑、出力出汗中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下面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为例,谈谈在优化教学方式中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的几点做法。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现在的学生生活幸福,无忧无虑,正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对农作物的由来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先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对农作物的了解情境。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笔者发现,虽然地处农村,但大多数学生对农作物的了解少之又少。基于调查的结果和现状,教师就心中有数,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2.设计课题,构建平台
根据前期的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的小课题—“一粒‘籽的‘前世今生”。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依托学生父母或者祖辈等家人曾从事农事这一优势,通过问一问、记一记、看一看、做一做、查一查等多种方式,了解种子的相关知识,在“灌输”与“助成”之间,给学生提供学习攀爬的支架,在对话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成劳动教育精彩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3.组织探究,体验过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多元的,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做事”,即收集整理、探索发现、梳理探究等。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切一切、找一找等方式,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植物或种子也存在于不同的地方。这样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置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劳动领域,去进行劳动实践、探索劳动奥秘,看似玩,但又不是简单的“好玩”,在玩耍中劳动,在劳动中玩耍。这样的体验过程,是以“活”的书为教材,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寓教于乐,寓劳于乐,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收获快乐,收获体验,感受生命的神奇,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4.引导总结,形成素养
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学生在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提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劳动品格和关键劳动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说说在小种子的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在种植养护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全面客观地思考问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内化,最终促进劳动素养的生成。
(二)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技能
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劳动本身也是一项实践性活动。教师要搭建劳动实践体验平台,完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经历劳动过程,生成情感体验,提高劳动技能。
1.开辟基地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平台,学校利用地处乡村的优势,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含真农场”。这个平台集知识、实践、探究于一体,既开放又整合,需要多学科知识指导实践,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认领一块地,种上喜欢的瓜果蔬菜,努力耕耘,快乐收获。在春种秋收中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学会劳动,爱上劳动。这完全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的乐园,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是天才设计师,从作物名片、农场图说到创意栅栏,都由学生亲自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呈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样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以儿童的视角和别样的思维来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亲近自然的体验劳动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设置轮岗
四季的变换给植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悉心的养护就成了学生种植过程中的难题。于是,在实践过程中,设立劳动岗位责任制,由组内成员轮岗参与植物的种植养护,人人参与管理,增强劳动责任感。在种植过程中,学生在劳动中的艰辛都是劳动素养生成的基石,每每遇到困难时,学生都会按下暂停键,放慢脚步来思考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样的劳动课堂上,大家体会劳动的不易,懂得食物的珍贵,更多的是获得了让自己受益一生的生活技能、生活品格和生活素养。
3.综合评价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因此,在实施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植物生长档案袋、种植能手素养卡、成长勋章等方式建构完整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的真实劳动表现,评判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和劳动实践。
(三)加强学科融合,拓展劳动领域
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和劳动实践任务,并循序渐进完成,在劳动任务驱动下,学生综合运用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能够帮助解决劳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跨”学科融合,以实践为主线,将劳动教育拓展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之外,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一个重要模式,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方式的融合。如今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学得的劳动技能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如在校园丰收节的筹备会中,以问题驱动引出“如何推销农产品”这个主题,在各科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三项实践活动:
活动1:列一张促销表格(设计折扣表、满减打折等,刺激消费)
活动2:画一份宣传海报(对农场蔬菜的营养价值做宣传,让消费者对蔬菜产生兴趣)
活动3:换一身精致包装(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给蔬菜设计精致的包装)
一次活动的成功推广,不是靠道德与法治、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依据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综合的运用,这不仅体现了学科知识的融合,也是活动方式的融合。学生掌握的是适用于生活劳动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积累、建构、表现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劳动实践,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梳理和习得,最终“表现”出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驾轻就熟劳动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以“生活模拟”指导劳动行为,以“学科融合”建构学习支架,以“综合评价”促进素养生成,才能让道德与法治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的劳动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方峥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践[J].福建教育,2020(21).
[2]姚国艳.热爱劳动: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起点[J].江苏教育,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