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研究”的过程成为“教师研修”的过程
2024-06-17潘红娟
【摘 要】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诊断、激励与导向的功能,在教师研修与主题研究中,同样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发挥评价研究在教师研修中的作用的基本路径包括:在形成性评价中发挥命题导向功能,促进课堂立意转型;在专项评价中聚焦关键能力,导引专题研究深入;在素养测评中关注核心素养细化,助推课标学科落地。评价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评价 教师研修 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已经成为共识。如何以评价驱动研修,发挥“评价”在研修中的价值,如何将“评价”与“课堂”建立联系,如何将“研修”与“研究”双向赋能,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螺旋作用,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师研修的载体,促进教师理念更新与能力发展,应该成为教师研修的重要视角。
一、形成性评价中发挥命题导向功能,促进“课堂转型”
学业水平考试,无疑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通道,其命题理念、内容、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取向与关注重点。以“评价改进”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需要我们在区域、学校、教研组各层面组织的质量监测命题中,更好凸显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与育人目标。比如,让试题更为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体现“以生为本”;让试题更为关注思想方法与思维发展,体现“能力立意”;让试题更为关注文化渗透与整合拓展,体现“学科育人”;让试题更为关注真实情境与问题解决,体现“素养导向”;让试题更为关注后续学习与经验积累,体现“整体设计”;等等。通过命题导向,传递育人理念并指明课程方向,触发教师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怎样让试题凸显整合拓展、文化渗透的理念,着力于思想方法的考查?我们以六年级“圆”与“数与形”内容为例,设计如下试题:
①下图中有六个小正方形,它们的边长是一组斐波那契数列,分别是1,1,2,3,5,8(单位:cm),用这些数作半径,可画出美妙的螺旋线。
请计算图中螺旋线的长度是( )cm。(结果可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
②如果要计算12+12+22+32+52+82,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呢?我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观察图1和下面的算式,填空:
1?+1?=1×2
1?+1?+2?=2×3
1?+1?+2?+3?=( )×( )
1?+1?+2?+3?+5?+8?=( )×( )=( )
将经典的“斐波那契数列”作为试题素材,考查六年级“圆的周长”“数与形”的知识,情境新颖,知识综合。当然,试题并不满足于知识技能考查,而是试图让学生领略“斐波那契数列”的神奇,感受“数列螺旋线的美妙”,体会“数形结合、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
这样的命题导向,力图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更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思想的渗透。同时,启发教师将这一内容作为长周期作业话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斐波那契数列还有哪些奇妙的结论?”“美妙的螺旋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我们的数学学习经历中还有哪些‘以形助数的例子?”,等等。至此,便突破了单纯的知识教学,而是在综合性学习与可持续研究方面有了更宽广的空间。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立意、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命题改革,是评价驱动教师研修的重要视角,其价值不容小觑!
二、专项评价中聚焦关键能力测评,导引“专题研究”
教师研修中,我们需要围绕某个尚未充分研究的专题进行探索,如何在专题研究中,让评价“导引”研究的深入,成为主题研究探索推进的“导航仪”?
以“基于解决问题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为例,我们设计聚焦“解决问题”关键能力的专项测评,以“测评过程”导引“研究路径”,促进专题研究的渐进与深入。以“小学生各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水平测评”为抓手,带动教师经历“能力分解—试题研磨—分析反馈—教研改进”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推动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领域专题研究的深化。
(一)能力指标分解
首先,围绕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领域的总体目标,我们引导教师在对各年级教材中“解决问题”例题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应学段应培养学生形成的“解决问题”核心能力指标进行梳理与细化;横向上,形成核心能力的一级和二级指标;纵向上,关注不同年级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进阶。以四年级为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时必须经历的基本过程,拟定该年级应具备的能力分解表。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获取与梳理”“关系分析与表征”“过程设计与执行”“解题策略与创新”、“结果反思与评价”,一级指标下设置二级指标,限于篇幅,不作展开。
(二)测评试题编制
根据学生所要达到的具体能力描述,要求教师设计相应的测评试题,并完成施测与分析。部分试题示例如下:
1.能力描述:理解运算意义,能根据意义对不同情境的问题进行正确识别。
例1:下面各题不能用“27÷3”解决的是( )
A.27朵花,每个花瓶插3朵花,需要几个花瓶?
B.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7cm2,宽是3cm,长是几厘米?
C.男生27人,是女生的3倍,女生有几人?
D.27个学生,其中有3个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2.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对解决问题有效的信息,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
例2:下面是一张不完整的购物小票。
编码名称 数 量 单 价 金 额
10701434椰子汁 18瓶 6.00元
10702537笔记本 2本 2.70元 5.40元
30912433笔 袋 3个 6.30元 18.90元
应收金额
现金 150.00元
交易找零 17.70元
要求出“应收金额”,需要用到的信息是( )
A.18瓶,6.00元,2本,2.70元,5.40元,3个,6.30元,18.90元,17.70元
B.18瓶,6.00元,5.40元,18.90元
C.5.40元,18.90元,150.00元,17.70元
D.18瓶,6.00元,2本,2.70元,3个,18.90元
3.能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规划,能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正确描述。
例3:小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270页的书,已经看了3天,正好看了45页。
①下面是小明列的算式,你能看懂每一步的意思吗?
45÷3=15(页),解决的问题:
270÷15=18(天),解决的问题:
②你能解决“照这样计算,还要多少天才能看完?”这个问题吗?请写出两种不同的方法。
4.能正确合理地选用枚举、假设、画图、列表、尝试、方程、类比、化归等策略解决问题。
例4:右边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不利用已有的公式,请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5.能根据阅读材料或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例5:根据以下信息,请你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再提出一个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以上试题均为原创,并极好指向于相应的能力描述,使得“能力指标”与“测评试题”之间形成互为支撑、互为解释的关系。
能力指标细化与试题命制实践,最有价值的是带动参与教师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度理解,让更多教师站到较高的层面上审视“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目标定位、能力要素,既看到当下,也布局长远。
(三)测评结果反思与改进
有效的反馈与改进机制,对于“解决问题”专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同样重要。经过测评,我们发现,学生在“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画图表征数量关系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策略能力”“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基于区域内呈现的短板与缺失,我们开展以“解决问题核心能力培养”为主题的项目式研修。经历“课程标准研读、教材体系梳理、学生能力实证、聚焦课例研究、培养策略提炼”等相关过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83节“解决问题”新授课从教学目标的明晰、问题任务的完善、问题解决策略的积累、如何经历全过程等角度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大量课例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解决问题教学的多维度目标,提炼了“阅读与理解”板块的价值与视角,梳理“分析与解答”的多种策略方法,其中对“解决问题”研究有突破价值的是,引导教师突破了“回顾与反思即结果检验”的狭隘理解,更为关注“回顾反思”中的“检验、梳理、沟通、提出新问题”等多维视角,有效促进了解决问题研究的深入。
以专项测评为抓手,经历“生成指标—卷入命题—分析反馈—全域教研”的全过程,教师对“解决问题”领域的课程价值、目标定位、教材体系、培养策略等方面的理解有显著提升。近百个相关小课题获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测评实证研究》等十余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在浙江省质量监测中,区域内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我们以为,测评不仅是课题研究的“导火索”,更是研究推进的“导航仪”。
三、素养测评中关注核心素养细化,助推“课标落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需要构建在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与目标具体化的基础上。因此,我们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与评价行为?我们开展“基于素养进阶的教学与评价研究”,研究路径如图2:
主要研修任务如下:
(1)核心素养具体化。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具体化。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11个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表现与价值意义,梳理核心素养目标要素,细化各个核心素养相应的学生学习结果表现,通过“目标要素”与“结果表现”的具体化,促进素养培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以“量感”目标细化例举见表1:
同样,“数感”目标可以细化为理解真实情境中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式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表达事物蕴含的数量规律,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等若干指标。
从整体上对11个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指标细化的同时,并对学生学习结果表现进行具体描述,以此作为单元目标设计的重要参照。
(2)核心任务学习设计。根据素养要素和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表现,从单元视角进行关键任务设计、作业任务设计。在单元核心任务设计时,需要分析教材中例题、练习等具体学习内容,确定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描述出该核心素养在本单元的具体表现,作为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关键学习任务。以面积单元中“量感”培养的作业任务设计为例,示例见表2:
(3)评价任务设计与反思
根据素养目标的具体化,我们设计相应的评测框架与评测任务,同样以面积单元为例,评测任务例举见表3:
研究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以进一步明晰学生在量感“可测量属性”中的表现与水平。
反观研究过程,教师对每一个核心素养通过逐层的具体化描述,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清晰的、可测可评的评价目标。同时,教师需要思考:怎样的任务与相应的素养指标相匹配、学生怎样的表现证明已经达到了这一要求、如何预设并描述素养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学生作品中怎样的表现对应于不同的水平层级,等等。显然,素养目标的具体化、评价任务的有效设计、素养表现水平的预设与描述、作品中不同水平层级的分析与反思,有效促进了教师对素养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从而让素养目标真正导引“学教评”的实践落地。
【参考文献】
[1]平国强.“量感”及其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Z1).
[2]潘红娟.基于“解决问题”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7(12).
[3]刘加霞.学习进阶下素养目标表现标准的研制步骤与方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Z1).
[4]潘红娟.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以小学数学纸笔测试命题设计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