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

2016-12-19李晓艳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研究实践高职教育

李晓艳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到教育行业。近年来,为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更倾向职业性,忽视了其高教性,与现今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相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应制定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本文就对如何推动高职教育的“高教性”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今后高职教育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教性;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67-01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不同,更注重对学生职业方向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高教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即强调高职教育的“双教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社会对于人才职业性的需求,使得高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出现削减,甚至取消理论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丧失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行事过于简单化,进而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对人才全面性的需求,学生也无法在工作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提升空间,更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印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缺乏“高教性”的理论,需要高等院校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职院校应明确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是国之重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先前的中等学校升级而来,起步较晚,仅有十余年的发展时间,这就更需要高职院校充分的分析市场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来明确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办学层次以及办学规模等发展目标。

(一)明确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双教性”即对人才教育的“高教性”以及“职业性”为办学宗旨。其中。“高教性”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对职业型人才的需求,而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高教性”的重要性,通过削减甚至取消理论知识的教学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不具备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水平,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抑制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所以,高职院校应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我国由于区域经济水平不同,其所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办学质量与生源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情况的来决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帮助人才取得更好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不能与中等职业教育同样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认识技能型与技术型人才的差别,提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的区别,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确立高职教育对人才“双教性”的培养目标。

(二)确立高职院校的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具备独特的“区域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主要对区域内的企业与行业提供所需人才,所以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建设的针对性较强,由此,与高等教育根据学科设置专业的情况不同,高职院校在专业开设时应结合区域内所需岗位进行设立,以培养掌握当下一线技术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以充分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满足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与地方企业所需相结合,深入探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提高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同时,有效的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提现高职教育“高教性”的具体策略

与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不同,高职教育在师资和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具备多层次的实践基地以供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一)建立多层次的实践基地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度不高,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只能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并没有从实习中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也无法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企业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得学生与高职院校一同陷入学生难以参与到真实实践的工作中的窘境,无法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如果脱离了实践,学生将无法从中获得高素质的技术学习机会,也就无法熟练掌握的掌握技能,所以,实践对高职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由此,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新颖的办学方式创建实践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职业经验、技巧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的,让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能力呈现从低到高的增长态势,使得实践教学的体系逐渐符合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制度

高职院校在管理中缺乏灵活性,在管理学生时管的内容多而杂,不符合新时代下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积极发挥其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制度,实现内部管理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办学效率。

四、结论

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而就高职院校而言,应充分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教性”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意识到“高教性”对学生今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不断的拓宽学生的事业与知识面,从而培养出更为社会所需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06:68-72.

[2]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06:72-77.

[3]魏冬云,陈海燕.高职教育“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102-103.

[4]张承凤.论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5:105-108+114.

猜你喜欢

研究实践高职教育
标准化、信息化党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关于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