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及传承路径探究
2024-06-17曾向昕
摘要:目的: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文章旨在挖掘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推动红色音乐文化建设与传承,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引导大众学习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提升其审美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方法:红色音乐文化作为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使人们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淮海地区红色音乐的内容、创作手法都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分析音乐、理解文化、挖掘内涵,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引导和支持下,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得以呈现与传承。结果:红色音乐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由红色音乐家、民间艺人结合实际创作而成,展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传达的是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价值观。红色音乐文化对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有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价值。结论:红色音乐作品创作源于对历史的记录,能给予人们精神力量。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红色音乐文化能启迪智慧,促进人的发展。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挖掘、整理及深入分析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其受到重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红色音乐文化;淮海地区;淮海战役;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0-03
1 淮海地区及红色音乐界定
红色音乐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中国革命紧密相关,受时代环境和政治因素影响所创作出的承载人民群众精神的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淮海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瑰宝,革命先辈曾在此抛头颅、洒热血,英雄的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成长。
1.1 淮海地区
“淮海”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首部地理史籍《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这里的“淮”指的是淮河,“海”指的是黄海,在淮河、黄海以及泰山之间的是徐州。按照自然地理划分,淮海地区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淮海地区自古以来沟通南北,与各地区有密切往来,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淮海地区人民忠诚可靠、艰苦奋斗、并肩作战,形成了团结同心、攻坚克难的淮海精神。如今,随着淮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深入挖掘淮海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探寻该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
1.2 红色音乐
红色音乐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蕴含着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音乐。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是在淮海地区产生的,具有当地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色的红色音乐。这些音乐有的激昂,有的悲壮,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精神风貌。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解放军文艺工作者跟随部队,将行军途中的英勇斗争事迹作为素材,在战争间隙开展丰富的文艺活动,即编即演的灵活表演形式,为紧张的战斗增添了趣味[1]。他们创造了无数诗歌快板、歌曲、土电影,这些作品既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海地区红色音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们以淮海地区发生的革命故事、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文化为背景创作与传唱红色音乐。至今,人们仍然重视红色音乐文化的宝贵价值,以淮海大地上的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音乐剧、舞剧。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特色,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
红色音乐作品创作源于对历史的记录,能给予人们精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
2.1 在当时的价值
2.1.1 历史记录价值
红色音乐家沈亚威在介绍《淮海战役组歌》的创作问题时讲道:“我们必须把无数个激动组织起来的情绪记录下来。”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文艺工作者们保持战斗的工作作风,及时记录下战斗中的事件、情绪,创作出以真实情况为内容的歌曲。《淮海战役组歌》中由茹志鹃作词、龙飞作曲的《涉水打碾庄》,展现了解放军涉水渡河追击打碾庄的情景。《挖工事》由陈大荧作词作曲,用劳动号子的形式,生动表现了解放军战士不分昼夜修筑阵地的情景。音乐作品以艺术形式记录历史,使当时的情景能够有感情地、生动地保留下来。
2.1.2 精神载体价值
红色音乐与中国革命历史息息相关,是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与人民能够赋予音乐红色基因,传达红色精神,同时,这些具有红色血脉的音乐能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董维松在战地求学的日子里,边走边唱。在炮火连天的战地,渤海纵队文工团在后方排练,董维松和他的战友们为英雄歌唱新秧歌剧,内容反映了解放区的和平生活,“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2]。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的国家二级文物“陈洁的歌本”记录了246首革命歌曲,陈洁用振奋人心的歌词、慷慨激昂的旋律激励着千百将士。
2.1.3 情感表达价值
音乐能够表现人们的情感、情绪。当得知敌人往东西两面逃跑,解放军指战员正勇猛追击时,华东野战军解放军文工团戏剧股长韦明、沈亚威迅速创作了一首歌曲——《乘胜追击》,将战士们的呼喊声作为创作素材,节奏短促有力,旋律线呈上行趋势,由低声催促逐渐转变为高声呼喊,庆贺胜利[3]。战后从这些歌曲中选取8首,并在每首歌之前加上念白,形成《淮海战役组歌》。淮海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其红色音乐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谱写了革命历史的华章。
2.2 在现代的价值
2.2.1 爱国育人价值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对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有重要作用。要培养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首先要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淮海地区红色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拥有深厚的红色基因,是重要的育人资源,因此要充分发挥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功能,体现其爱国育人价值。
2.2.2 文化传承价值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有重要作用。淮海地区的音乐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革命精神。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淮海地区红色音乐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努力密不可分。流行于苏北地区的工鼓锣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出了积极贡献,工鼓锣艺人们自行组织起来形成集训队,为配合革命斗争,编唱《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4]。他们跟随队伍深入前线为战士们演唱,鼓舞士气,大家亲切地称工鼓锣为“淮海锣鼓”。
2.2.3 促经济发展价值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不仅对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淮海地区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红色文化作为当地特色资源,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红色文化服务,能够宣传淮海地区宝贵的红色精神,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促进当地整体发展[5]。
3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传承路径
3.1 文化熏陶——家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红色音乐文化氛围,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利用音乐课、班会课等创造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机会,让学生系统学习红色音乐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学唱一首红色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是了解红色音乐文化的一种途径,学生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与演示,能够对红色音乐文化产生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举办淮海地区红色文化研学活动,让青少年探访淮海战役纪念馆,从接受红色音乐文化转变为主动探索有价值、有内涵的知识[6]。开展红歌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认识、理解、热爱红色音乐文化。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音乐文化,邀请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近距离互动,传播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内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尤为重要。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红色音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长应主动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相关知识,以身作则,提升青少年对红色音乐文化的兴趣,支持青少年学习当地特色传统音乐文化,鼓励青少年多了解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3.2 创造转化——数字化传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要让青年一代更易理解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让红色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就要利用数字技术保存和传播淮海地区红色音乐。
首先,建立数字化的音乐作品档案库。扫描储存的纸质曲谱歌集,将其转化为高清便捷的电子版歌谱、曲谱,以便人们访问和学习。其次,利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演奏演唱曲谱,还原淮海地区红色音乐产生的历史情境,将其运用于博物馆讲解中,为学习者带来更真实的情景体验。最后,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推广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大众认可和喜爱的红色音乐文化。
3.3 创新发展——主题作品创作
传承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离不开国家与社会的支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发挥好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就要充分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色音乐文化。淮海地区是革命老区,其中不乏英勇奋战的革命先辈、全力支援的人民群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与精神力量。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不仅由艺术家创作,也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由解放军文艺工作者与当地民间艺人共同创造,既有较强的艺术性,又与当地传统曲艺相结合,实现了红色音乐的创造性发展。红色音乐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应鼓励大众参与红色音乐创作,结合当地传统音乐文化、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需求,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江苏师范大学原创大型舞剧《人民就是江山》以淮海战役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妻在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故事,体现了人民就是胜利来源和力量根本的观点,阐释了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道理。以淮海战役为主题创作的梆子戏《母亲》、音乐剧《淮海儿女》,聚焦不同时期淮海地区的红色文化,主题集中且各具特色。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是因为其注重历史主体,讲好了人民的故事。
4 结语
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淮海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使红色音乐文化受到重视,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淮海地区红色音乐能够与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精神财富。只有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淮海大地上的红色音乐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星火燎原编辑部.星火燎原 丛书之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50-256.
[2] 刘红庆.咬定青山 董维松传统音乐研究之旅[M].济南:齐鲁书社,2010:54-59.
[3] 陆文虎,李星,沉石.战士音乐欣赏手册[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276-277.
[4]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陶思炎.江苏特色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3-459.
[5] 杨和平.建党百年中国红色音乐的意义与价值[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40(2):5-12,2.
[6] 林莉.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J].档案与建设,2022(3):82-83.
作者简介:曾向昕 (2000—),女,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