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的数学小组评价模式

2024-06-16刘国锐

天津教育·下 2024年5期
关键词:分层学科评价

刘国锐

评价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科学有效、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分层走组将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整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模式,增强了数学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但也对评价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对学科分层走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成为一个难题。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模式以作业、考试为主,偏向于终结性评价,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小组学习的过程。本文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对初中数学小组评价模式的构建依据和原则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的数学小组评价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作出了全面的要求,包含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制定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对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的数学小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多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片面注重学生的答题水平。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观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注重评价学生的“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分层走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构建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

(二)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教师要致力于打造“素养型”课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小组评价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九个方面,教师要将其作为小组评价的基本指标,从不同方面来看待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但在不同单元、课节的教学中,评价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

(三)单元核心问题

近年来,单元整体教学成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教师要改变过去以课节为单位的观念,将单元作为教学的最小单位。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独特的主题,每个小节的内容都与单元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较多、较零散,有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有些则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所以评价体系也应当突出重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当将评价重点放在单元核心问题上,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因此,在小组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单元整体层面出发,把握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将其作为评价的重点。

比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评价重点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上,对于三元一次方程组的部分则不应该作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围绕单元核心问题构建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目标地探究学习,降低数学学习的压力和难度,帮助学生打下坚固的数学知识基础。

二、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的数学小组评价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而是明确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方向。因此,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的初中数学小组评价应当遵循导向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环节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

一是目标导向。评价应以数学教学目标为主要标准,确保教学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师生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确保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二是问题导向。对于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师生不能忽视,更不能逃避,而是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结果导向。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重要依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差异性原则

构建学科分层走组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所以小组评价也要遵循差异性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名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确保评价能够真实反映他们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要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评价任务要侧重于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对于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评价任务则要倾向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最后,在同一个小组中,每个组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教师要构建差异化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评价指标,尽可能把评价标准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既能为优等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激励他们不断地提升自我,也能让中等生、后进生获得积极、正面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收获成就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增强这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学科性原则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小组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在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小组评价应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确保评价内容和方法与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相符合。

评价应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态度,注重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同时,数学学科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科的评价体系要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要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上,包括数学语言、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四)集体性原则

在学科分层走组制中,小组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单位,教师需要从集体层面出发把同组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对各个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小组内的合作情况,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在评价时,教师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成果和表现,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比较,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报告、分享讨论、集体反思等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丰富教学评价体系的参与主体。

三、以学科分层走组为导向的数学小组评价策略

(一)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增强学习趣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过程性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依靠作业和测验,缺乏趣味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活动,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关注小组学习过程,设定综合指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但传统的评价体系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较少关注学习过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完善而详细的评价指标,围绕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反馈信息,为未来的教学活动提供改进的方向。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时,教师可设定如下评价标准:

知识理解:能够准确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形式,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技能掌握:能够正确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解决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要密切关注小组学习的过程,从多个层面去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采用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师生对话、习题测验等多种方式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将这些评价标准展示出来,供学生阅读和分析,使他们明白自己在本课学习中应当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指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小组学习质量。

(三)运用分层评价方法,提升学生信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后进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学科分层走组模式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评价指标。

例如,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时,教师可制定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

优等生:熟练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求解,能够解决复杂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问题;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等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求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组,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不等式问题。

后进生:初步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刻板地要求学生向优等生或班级平均标准看齐,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即可。对于近期表现优秀、进步幅度明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公开表扬,或者提供一些物质奖励,如笔记本、文具盒等。这些物品虽然价格不高,但代表着老师的信任、肯定和支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培养评价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一直是评价的主导者,主要通过口头、批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评价。然而,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作出详细评价。在分层走组模式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可以由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也可以组员之间互评,鼓励学生说出对同学的看法和建议,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分层走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这种方式能够丰富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评价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提出问题:“在本课学习中,你在小组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你认为哪一名组员的表现最出色?你觉得小组成员之间是否默契友好?你对其他组员有哪些建议?”让各个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内部讨论交流,以此增强组员之间的互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觉得你掌握了哪些关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你在解决平行线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否热心地帮助了其他同学?”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不断改进自身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评价是检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初中数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反映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情况。在学科分层走组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评价方法,制定全面化的评价指标,兼顾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根据实际学情构建分层化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培养学生评价反思的能力,落实多元主体评价的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赏识评价,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健全系统的评价体系,推动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分层学科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