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农业信息化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6-16刘洋
摘要:农业信息化硕士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人才组成的重要部分,农业科研领域人才的缺乏会严重阻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农业信息化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文章从分析农业信息化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产学研背景下农业信息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培养合作机制、课程优化设置、实践环节设置、学术交流合作、质量评估与监控等相关改革措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培养出更符合农业信息化行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一趋势,应用型高校在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1]。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发展[2]。因此,探索一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农业信息化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跨学科交叉融合难度大
农业信息化专业涉及农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多个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还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分析的知识及技能[3],即要求研究生联合培养必须解决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以致沟通困难。例如,在农业领域,常用的词汇和概念与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分析领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跨学科合作中,研究生需要学习和理解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和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1.2师资力量不足
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包含农业管理、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找到同时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容易。虽然一些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从业者具备相关背景和实践经验,但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农业信息化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具备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由于该领域更新速度较快,普通教师很难及时跟上最新的发展和技术趋势,因此,高校往往难以找到具备最新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进行教学。此外,农业信息化专业的培养也需要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和项目经验。
1.3实践环节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专业需要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目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资源供给不足。没有足够的实践平台和实际案例,学生将无法真正掌握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技能,限制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设置不够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已学习大量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机会,没有足够的实践平台和场地,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生无法真正锻炼自己的技能。在双高校或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缺乏农场或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从而限制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掌握。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也会出现实践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实际案例供学生实践,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充分提升,他们对实际应用的了解也相对薄弱。
1.4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科研院所与农业信息化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科研院所通常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人才储备,而农业信息化企业则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和市场经营。然而,由于双方之间缺乏交流平台和深入的合作机制,导致科研院所的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产品,农业企业也不能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其次,农业信息化行业面临着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农业企业则需要获得具体的技术成果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经济利益。然而,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对于知识产权、利润分配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容易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发生,阻碍进一步的合作。
2农业信息化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2.1建立有效联合培养合作机制
各高校可以通过交流活动或教学项目开展初步合作,以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积极探讨合作的深入发展,并就各自的优势和需求进行充分沟通。签订合作协议是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重要步骤,合作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合作范围、目标、时间和资源投入等细节,提供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4]。除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也是非常重要的,各高校应共同商讨并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包括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同时,各高校应明确各自在合作中承担的具体责任,合理分工,确保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合作的互利共赢。另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是加强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各高校可以就合作进展、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及时调整合作策略,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2优化课程设置,推动计算机类和农科融合互动
在优化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可以注重提供与农业信息化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例如,可以增加“数据分析与挖掘”“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管理”等课程,以满足农业信息化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除传统的实验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实地考察、实习、项目实训等课程,让研究生在真实的农业信息化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5]。通过与企业合作或组织各类实践活动,研究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3实践环节加强,凸显计算机类与“新农科”交融
在实践交互中凸显计算机类和“新农科”交融色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交融什么、如何交融、交融到什么程度;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主要关注以下方面:(1)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是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际项目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可以促成研究生参与真实的农业信息化工作[6]。这样的合作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项目开发、数据分析、系统优化等工作,真实感受农业信息化的实践应用。(2)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评估是确保研究生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关键。在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应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帮助研究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以及提供专业知识支持。(3)在增加实践机会和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的改进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和内容,确保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
2.4跨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化领域发展
各高校可以组建跨校师资队伍,增加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和教授,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跨校师资队伍可以吸引更多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和教授加入,由于该领域知识更新迅速,仅依靠本校的师资力量很难满足需求。而通过与其他高校合作,可以借助各方的优势资源,拓宽专家和教授的来源,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此外,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也非常重要,行业专家具备实践经验和前沿信息,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习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供学术交流和学习平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师资培养计划,为教师提供进修和研修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创新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于学术界的发展和知识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学术交流的跨校合作,应积极建立一个跨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基于此平台,可以为不同学校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和合作的空间。通过该平台,研究人员和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不仅可以提供新的学术观点和思路,也可以促进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合作;同时可以将不同学校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共同解决一些重大的科学难题,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3结语
农业信息化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应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完善合作机制与制度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等应对策略,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冷雪蕊.农业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8):54-55.
[2]魏峻,姬红兵,高晓莉.关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30-35.
[3]吴双泉.医学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23(9):777-784.
[4]苏娟,杜松怀,李振,等.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2):17-20.
[5]黄娅.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2(28):52-54.
[6]张学东,高贤强,王彦群,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农业信息化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视界,2022(32):136-138.
(编辑姚鑫编辑)
Explo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Liu Yang英文作者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Jilin 132101, China )
Abstract: Masters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alent pool in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The lack of talents in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will seriously hinde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how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masters degree majors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 trai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majors, and analyz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masters degree graduates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richer learning resources and practice through relevant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trai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settings, practice link settings,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etc. and cultivates advanced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joint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项目名称: PDCA 循环模式下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和提升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1C65。
作者简介:刘洋(1991— ),男,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