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故事策略与工业进路
2024-06-15沈鲁郭彦茹
沈鲁 郭彦茹
【内容提要】中国电影是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电影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可观的创作体量与显著的票房成绩,但其国际传播的渠道、声望与潜力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亟需更深入把握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态势与竞争机制,厘清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制约与瓶颈,寻找更加适合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故事策略,探索与完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工业进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 国际传播 故事策略 工业进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中国电影是塑造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也是在国际传播场域展现中国立场与话语力量的重要文艺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不仅在文艺形态上更加多元,而且在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继续扮演着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的先行先试角色。新时代中国电影在产业改革、技术迭代、时代要求与观众期许的多重力量推动下,逐渐形成了艺术、市场、受众和谐共奏的积极发展态势。在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下,如何连通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国内与国际互动双赢,也顺势顺时成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因此,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现状、故事策略与工业进路进行再思考,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与发展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与改进面向。
一、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制约与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电影曾在中国香港电影的强势输出下获得过亚洲与全球观众的追捧,也曾在所谓“第五代”“第六代”“新生代”电影导演的创作革新与美学新潮中获得了以国际主流电影节为主要代表的世界评价体系的广泛赞誉与特别关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无法割断与这些已有的国际传播成绩与经验的内在联系,而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也让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进程呈现出了若干制约与瓶颈。只有直面制约与瓶颈,才能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现实性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
从出海模式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仍然主要依靠以政府(官方)为策划与推动的主导力量,比较强调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的政治功能与外交功能。这种传播视角与传播立场有利于托举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政治姿态与政治分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与媒介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种传播模式从故事传播的角度来看,常常使得中国电影故事拘囿于重复的阐释性展示的窠臼之中。那些来自中国电影文本中较为概念化与说教式的台词以及过于直白的真假善恶人物关系与情节构建,使得国际观众难以在电影中找到与其日常生活相对照的现实印证,也难以被此类阐释性表述所说服。
从创作思路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在文化产品的深耕细作方面尚有一些力不从心,往往表现为尽管中国电影参与国际传播的文化诉求点很多,但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缺少对当下中国及其文化价值的有效传达。在电影国际传播的议题下,当前的中国电影常游移于经典中国符号、他者视角、西方语境的三重创作场域中。一方面中国电影难以超越或复刻如“李小龙”“熊猫”“花木兰”“功夫”等经典化的中国符号;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虽排斥以刻板的他者印象进行创作,但却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又不得不考虑西方文化语境的客观存在。在三重场域的徘徊与彷徨中,中国电影常常难以找到电影创作的发力点与风向标。更新并丰富国际观众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媒介印象与审美记忆迫在眉睫,而这一更新过程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电影产品(作品)体量,也需要加快形成一套事关挖掘并展示高品质国家民族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的电影生产与传播的新质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看,电影是典型的文化工业产品,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依然要以市场认同为驱动力。当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成功案例常常具有偶然性与小众性,尚未形成稳定的创意生产与输出能力,尚未形成可持续可评估的国际传播实力。自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不断释放出令人瞩目的工业动力、市场活力与传播能力,而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事业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一项如何将中国电影初见成效的工业动力、市场活力与传播能力进一步维持并扩展至世界范围的时代重任。
二、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故事策略
(一)彰显民间品格
所谓“品格”,本义为“品性与风格”,可引申为主体自身的价值定位与内在追求。中国电影已经在以往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呈现了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真实体悟,为国际观众呈现了认识中国与读懂中国的全新视角和艺术体验。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实现更加有效而精准的国际传播,应更多在精神层面关注与体现更为民间性的故事题材与思想内核。
厘清中国与国际的共同价值,在彼此价值取向相对重合的题材区间内进行创作,有利于弥补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充分彰显中国故事的文化开放性、政治包容性与实践有效性。以民间视角与民间表达聚焦全球议题,是展现共同价值并弥合国际与中国生活经验罅隙的有效传播范式。如聚焦校园暴力,凝望青少年成长阵痛与教育体制短板的《少年的你》,又如直面医疗救助难题,展现复杂人性与个人道义担当的《我不是药神》,这些作品在创作姿态上对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的个体困境与普遍困境都给予了更多来自民间立场的关注,并借助民间立场表明了中国态度,甚至提出了中国方案。
国际观众必然会以本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为基础对中国电影进行审视与对比,如何减少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话语差异和偏见,需要中国电影对国际文化也进行深入且谨慎的探勘。当前,个体意识与下沉视角正成为国际主流电影市场实现政治正确与票房热度的有效策略。中国电影应继续在新旧故事中不断寻找来自民间的小视角,借助于接地气的“民间品格”来推动中国价值和中国经验的故事生产与价值共振。在坚持民间品格方面,中国电影还应积极利用全球文化资源,使用国际文化符号或故事框架,让电影具有“从民间来”的亲近性,并达成“在民间传”的影响力,以更好完成对中国电影民间话语的创新性打造与传播。
(二)提升艺术品位
“品位”原义为“品质与水平”,可引申为主体的审美旨趣与艺术理解,以及他者与主体的交互体验。从文化内涵到故事技巧,中国电影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中国电影人在电影语言、镜头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为观众呈现出精致、优雅、富有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引起了国际观众的共鸣和赞赏。若要持续巩固与传播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独特性,应继续在品质与水平层面提升中国电影别出机杼的艺术表现力。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②中国传统美学帮助中国电影形成了独特情绪张力与诗意表征。很多中国电影将中国古代画作中绵延与留白的创作方式融汇在流动的电影镜头中。如近年的新锐导演顾晓刚创作了一系列“山水电影”,其镜头画面的景别与摇移让中国的山林、寺庙如一副长卷画作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独特的影像诠释力也使得其作品得到了多个国际电影节的青睐。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外化为中国电影的视听表征,更内在于创制人员在电影中寄托的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哲思。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电影作品往往能显现出区别于他国故事结构与叙事节奏的灵气。中国电影曾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赢得广泛赞誉。纵观过往获奖与展映电影的风格与审美意向,无不体现了隽永醇厚的民族特色与别具一格的艺术旨趣。因此,进一步坚守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习性和审美倾向,借助充满差异性与高识别度的艺术品位来获取更多的国际关注,是中国电影实施有效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
(三)深耕文化品望
“品望”者,本义为“人品与声望”,可引申为他者对主体的认同与服膺。过往有许多中国电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多元的社会风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而言,中国电影亟需创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并能够有效彰显文化品望的大作品。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电影要实现高质量的国际传播,理应把建设自身电影文化的文品与声望放在一个重要的考量维度上来尝试与突破。
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已经不再接受西方中心视角下被迫以“文化他者”身份而获得存在“合法性”的不合理的国际影像秩序。近年来很多中国导演已经开始在电影中强调在地性的文化实力与魅力,如川渝地区、东北地区、云贵地区、西藏地区等都纷纷成为中国电影故事的发生地。这些中国电影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观众对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印象,也让国际观众置身在特定而具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中国文化场域中,帮助国际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故事的逻辑以及逻辑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此外在一定时期,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主要的或者说首先要面对的受众群体依然是海外的华人华侨,“根据最新统计,现在海外华人华侨有6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③华人华侨对中国电影的文化语境有着更高的理解程度与家国认同,他们既是电影的观众,也是中国电影在国际间的最大最好的宣传群体。未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大作品,或许首先就要能够打动海外华人华侨。
三、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工业进路
(一)夯实商业品质
“品质”本义为“作风与本质”,可引申为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及采取的策略。中国电影要实现在国际市场中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应不断强调商业逻辑在电影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力。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中国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制作质量、营销策略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展现了一定的商业能力。通过与国际知名制片公司、导演、演员等的合作,中国电影得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曝光和认可。同时,中国电影也在探索不同题材和风格,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需求,从而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国际传播领域如何持续且有效地与全球观众对话,中国香港电影的国际传播或许可以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商业品质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0世纪中后期,中国香港形成了一套高效高质的类型片电影工业体系,始终依托商业与经济逻辑进行电影生产。在传播层面首先将目光放在了与中国有较多文化相似性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再将亚洲影响力作为“扬声器”,使其电影声誉传播至全球各地。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电影工业与经济实力,只有以出色的商业品质为基础,文化与地域亲缘性才能真正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捷径。
电影对国际销售公司的重视是电影行业逐渐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显现。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的中国电影一般都离不开国际销售公司在电影发行板块的运作。如《封神:朝歌风云》在进行海外发行时,将北美发行交给了美国灰狗扬声娱乐公司(Well Go USA),做英国发行的是英国电影亚洲公司(CineAsia),④从而根据不同国家的发行惯例与档期热度灵活定制国际发行策略。中国内地的国际销售公司也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了一套帮助中小成本电影完成从参赛影片到获奖影片再到院线电影的营销经验。如中国内地国际销售公司“赤角文化”对标低成本华语影片,成功推出了《大象席地而坐》《气球》等影片。这些影片不仅游走在很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展映空间和获奖名单上,还成功地在中国国内掀起话题讨论与观影热潮,达成了国际声望、院线热度与票房成绩相互成就相互推广的良性互动。
中国电影达成在商业层面的长线影响力,还需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须知院线票房早已不是全球电影市场的唯一盈利来源,电影IP的商业延展力与美誉度已成为电影创收的关键。新冠疫情倒逼全球电影产业变革,流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全球电影播映的重要补充体系与发挥长尾效应的中流砥柱。中国电影应敏锐把握电影业的时代方向与媒介环境,不断拓宽电影创收渠道,扩大电影商业范围。
(二)构建国家品牌
“品牌”即产品(商品)的识别系统与消费者的忠诚度体现,可引申为主体的客观综合展示与客体的主观接受效果。中国电影要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竞争中的翘楚,建设国家品牌应是一项长期且必要的工程。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不仅是一种文艺展演与文化输出,也应该是国家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知当今世界电影业的故事,皆为品牌的故事。
电影品牌的基础是人才。近年来,中国电影建立了多项电影人才和作品扶持计划,并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和国家电影局发起并主办的“青葱计划”推出了《过春天》《兔子暴力》等多部优秀电影。2023年贾樟柯发起“添翼海外计划”资助海外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中青年导演在更加多元的文化语境与更大的国际视野中成长起来,具有创作出更符合国际语境作品的巨大潜力。
电影品牌的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电影国家品牌的建立还需要在电影工业领域进行全链条、多方位的协同努力。中国电影应向比较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学习。如中国香港地区电影工业经验可作为中国电影工业融合民族性与商业性的重要参照,生发出对当前中国电影有效“出海”的思考。又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不仅是全球电影品牌构建的标杆,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唯一能够与中国市场体量、工业体量相匹配的电影体系。中国电影应积极参考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程,完善中国电影在推广方式、保险制度、流媒体平台等多方面的制度构建与内容建设,进一步学习好莱坞是如何讲述品牌故事的,着力打造中国电影品牌的美誉度与规模效应。
电影品牌的要义是“走出去”。电影节与电影展也是中国电影打造国家品牌的重要环节。成熟而完善的电影节是国家电影评价体系主体性的重要展示,中国电影不仅要积极参加国际电影节,也要充分构建自身电影节的知名度与品牌特色。中国电影业需重视举办或参加电影节与电影展所带来的在品牌曝光度、品牌文化形象、品牌综合价值等方面的优势与红利。电影节与电影展的举办还需强调主体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国内外电影节(展)的对话与交往功能,积极发掘国内外知名导演或新锐导演及其电影作品,在电影评奖、电影展映等环节与国际制片人、国际导演、国际明星、国际影评人等进一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四、结语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电影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必由之路,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与塑造中国形象的关键载体之一。做好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工作,应该继续提升中国电影的民间品格,以破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常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局限;坚守中国电影的艺术品位,以扭转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固化思维,让中国故事生动起来,入眼更入心;彰显中国电影的文化品望,以希冀摆脱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低水平重复,不止步于产品,更要多出精品;夯实中国电影的商业品质,以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出圈与出彩,而非闭门造车与自娱自乐;构建中国电影的国际品牌,以实现对国家电影艺术产品生产与输出的深耕细作,系统化与可持续化地推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行稳致远。
沈鲁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昌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境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彦茹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46页。
②《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 n1/2023/1013/c1003-40094181.html,2023年10月13日。
③《国侨办主任:华人华侨有6000多万人 中国梦最能够凝聚共识》,人民网,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npc/n/2014/0305/c376832-24539636.html,2014年3月5日。
④《中国电影出海,只给华人看就可以了吗?》,微博网页版,https://weibo.com/ ttarticle/p/show?id=2309405013969046995070,2024年3月20日。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