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6-15杨海燕阚璇

职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强国

杨海燕 阚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推进,有关社会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与时俱进。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率先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要求。此后,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3月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又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具体部署。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为此,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技术技能教育结构体系和教学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突破点,也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工具的方法论。

一、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来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虽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但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是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拥有技术技能并能持续改进和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论体系明确主张,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在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内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推进生产力要素创新性组合的过程中,技术的多点突破、交叉汇聚、效率跃升,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技术创造方面做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为此,培养高质量的生产性技术人才和卓越的研发性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力资源要素和动力基础。

二、推进技术技能强国的基本原则

我国经济发展以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为战略引领,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建设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为拉力,以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推力。要实现现代化技能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民性原则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立足我国人口大国和大规模劳动力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为全体受教育者提供技术技能教育和培训机会。在基础教育领域增加技术技能课程的门类并下沉技术技能课程的开设起点,树立技能强国的思想观念和能力基础;在高等教育领域增加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并扩大招生规模,扩大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模,以此培养足够数量的卓越的研发性科技人才;同时,加大技能培训供给,为在职人员和银发劳动者提供技术技能更新的渠道和机会,促进新技能再就业和新技术兼职转轨。要在教育规划中将基本劳动技能、基础就业技能、高水平创新技能、高品质生活技能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中。

(二)优质化原则

提供高水平、高品质、有选择、有成效的技能教育培训,是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职业院校和社会类培训机构,应该为劳动者提供持续更新技能、提升技能的学习和实训机会。对于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技术类人才,各级各类技工教育机构应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及时应对产业需求调整课程方案和培养方法,为大量生产性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为少而精的研发性技能人才的培养转化提供教育支持和服务。优质的技术技能教育,要保证生产性技术人才因技就业,保证研发性技能人才因技优业,保证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技术技能教育,要面向全产业链的设备、工具、技术等生产要素升级改造需求,培养大规模的生产性技术人才;要面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带动的产业数字化、网络化、高端化、智能化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培养高级创新研发型技能人才;面向技术进步、工具更新、渠道迭代、资源新组,提供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的就业和转岗培训;面向高品质的全生活领域,提供个性化的居家生活及艺体类技能培训服务。行政部门要坚持技能服务供给多样化,公共需求、市场需求与个性需求相统一,促进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协调。

(四)终身性原则

技术技能学习是所有劳动者贯穿于全周期职业生涯中的一种行动,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让生产生活技能惠及人生。为此,小学阶段要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中高等教育阶段要掌握专门化的劳动技能,职业生涯尾期要掌握一些退而不休兼职转轨的劳动技能。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建立多部门协同共建的技术技能发展制度,通过整合跨部门资源,提高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全民、助力全产业链的社会价值。

(五)普惠性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全民、助力于全产业链的技术技能教育,首先应是普及性的,其次应是惠民性的,为此,构建面向全体公民、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兼顾特殊人群技能需求的现代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既要在专业门类、设施设备、入口出口上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还要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时时可学、处处有训、人人精进的特点。要加大技术培训市场的规模,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培训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市场共同推进技术技能教育培训的新格局,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技能中国建设主要指标和实现途径

为实现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应该有自主的中国特色的技术技能发展指标。具体核心维度如上表所示。

要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要坚持教育强国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构建国家主导、部门联合、地方统筹、社会参与、覆盖城乡、贯通学段、贯穿终身的现代技能教育培训体系。这个体系要与经济发展模式、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个性选择相适应,技术技能教育的层次重心向上提升;技能学习主体及课业学习向下延伸,增加中小学技能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综合性实践、研学游学课程,整体提高中小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协会或多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校企互认的技能分类标准、技能教育标准、技能培训标准、就业准入标准。通过技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和选用标准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技能致富的社会氛围,以新质生产力实现技能强国。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强国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