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抉择与分歧

2024-06-15李国庆赵亚婷

中国故事 2024年4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英美英国

李国庆 赵亚婷

目前,中美外交关系被视为影响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的重要关系。鲜为人知的是两国在新中国初期也经历过一段外交波折。《资治通鉴》有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中国人有时候也需要通过外国人视角,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历史时期的行动和立场。通过埃德温·马丁的《抉择与分歧》,我们能够了解到英美两国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看法和态度。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埃德温·马丁出生于1917年,他先后就读于奥柏林学院、塔夫斯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毕业后任职于美国外事局。1967年至1973年,他先后任美国驻香港和澳门的总领事以及驻缅甸大使。作为长期供职于对华态度强硬的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外交人员,他是美国在东亚的职业外交家。而本书则基于他的亲身经历,真实展现了他见证的历史时刻。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英美的对华政策是“为何和如何发生分歧的”。书中的观点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当年英美根据其利益作出的不同抉择,以及这些抉择所导致的不可调和的结果——“朝鲜战争”这一不可调和的结果。

今年是朝鲜战争停战71周年。70年前美苏冷战下的那场战争给后人留下了痛苦的遗产。3年时间中朝军队歼灭美国为首的敌军110万人,其中美军死亡近4万人;据联合国估计,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达90万人……这一串串数字成为交战国之间一道道痛苦的壁垒,让中美人民饱尝了战争的苦果。朝鲜停战后,中美双方经过1年多的外交博弈,终于举行了讨论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历史和事实证明,亚洲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中国,本书的作者埃德温·马丁就曾参与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工作,他写这本书完全出于“英美没有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遗憾”这一思考,并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写出了外交人员对战争的反思。基于这样的背景,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复杂的决策过程。《美国历史评论》曾这样说它:“一本结构紧凑、思路清晰的书。”

二、书籍框架及主要内容

书籍的框架结构依照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解放战争对应上篇“原地不动”,时间从1948年辽沈战役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围绕英美对中国革命立场,展现英美对承认新中国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新中国成立对应中篇“承认与撤退”,时间从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英美两国迎来了各自的抉择,英方承认了中国,而美国则从中国撤退。下篇“朝鲜战争的影响”记录的时间是中国出兵朝鲜,对应的是英美同中国走向全面的对抗。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抉择——从原地不动到承认与撤退。原地不动是英美抉择态度的第一阶段。在本书第二章,作者具体阐述了“原地不动”策略。面对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局面,英美出于延续自身利益角度考虑,误以为中国急迫地希望与之建交并获得承认,因此令处于解放区的外事机构继续办公,不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

英国在1949年1月11日提出“希望在中国保持立足点,原地不动。寻求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同一天,美国制定了“让中国发展成为对美国友好的国家,阻止成为苏联力量的附庸”这一目标。“原地不动”态度表明,美国认为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后,依然会让美国在华企业和官方机构存在下去。但是,英美在华的企业和大多数外事人员都对共产主义存在误解,美国甚至还在利用电台进行间谍活动。因此,我们党是不可能与这样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地不动”从表面上看是英美外交人员没有撤离中国,但实际上是英美从本国利益出发对华态度的一种缓冲。

既然原地不动是英美的权宜之计,它就必然会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改变。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宣言,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立场“驱逐美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势力”,于是美国政府率先打破了“原地不动”的态度,在1949年底撤出了全部外事人员。

英国则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改变了“原地不动”策略。1949年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失败,导致了英国在华贸易受到损失、侨民的安全受到威胁,英国外交部才开始放弃“对中国内战所宣布的同情和中立态度”,逐渐考虑撤离中国这套方案。

于是英美两国迎来了抉择的第二阶段——“承认与撤退”,这也是双方争论的最集中的体现。“承认”指的是英国顶着美国、法国的压力,选择率先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1950年,英国与上述国家围绕“承认新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部分西方国家似乎认为“承认”就等于建交。1950年《大公报》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大大加深了与美国的分歧”。

英国面对“国民党败退台湾”这一现状,在1949年12月16日发给新西兰首相的绝密电报中说“对抗苏联扩张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共产党政府与西方接触,越早越好”。历史极富戏剧性,就在英国1950年1月6日决定承认新中国的当天,毛泽东主席抵达了莫斯科,给英国政客上演了“一边倒”政策的外交课。毛主席是这样讲的:“现在帝国主义在中国没有合法地位,不必忙于要帝国主义承认,我们是要打倒他,不是承认他。”

中英建交会遭遇挫折是因为,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中国非常明确地表示“中国愿意与各国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我国领土主权的建交”。显然,断绝与国民党的联系和对新中国友好这两点,是我国考虑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反观英国虽然承认了新中国,可“根本不意味着英国动摇了反共产主义的决心”,英国实际上是要运用一切力量“加强反共”。英国并不是真心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它只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选择承认新中国。

与英国的“为了利益,想不惜一切代价赖在中国”不同,美国的态度非常彷徨。一方面,美国在解放区保留了庞大的外事机构,并继续保持与新中国的贸易。另一方面,美国继续与国民党政府保持外交关系,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仅在《1948年援华法》中就承诺援助国民党1.25亿美元,美国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如美国外交官柯乐博在回复周恩来1949年10月1日的信中,注明收信地址为“北平”,称呼周恩来为“将军”,避而不谈新中国的首都、周总理的新职务,极力避免有承认新中国的嫌疑。但是,美国过高地估计了“承认新中国”对中国政策的影响。史实证明,无论它采取任何态度,实际上只要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相违背,任何方式和策略都是徒劳的。

书中的“撤退”指的是美国虽把承认新中国作为外交筹码,但最终目的仍是撤离中国、制裁新中国。这在第十四章“扣押华德事件”中体现得很明显。当时,华德领事殴打了中国雇员,这本来是一件普通的案件,但是美国意图裹挟英国、日本、印度等国,通过贸易制裁、军事威慑,达到无条件释放华德的目的,而不是我国要求的“驱逐华德出境”。

美国明确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公然向国民党提供援助,介入朝鲜战争,将中美两国推向全面的对抗与战争。可见美国从来不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它夸大了“实力压倒一切”政治信条,甚至分裂台湾,想制造“两个中国”。

本书的第二部分记录了英美的另一种反应:分歧——英美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与我们平常认知中“英美是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的印象不同,本书旗帜鲜明地阐明了两国的分歧。二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世界霸主事实上已经被美国取代。因此,尽管英美两国是紧密的同盟关系,但国家利益并不完全相同。两国的分歧主要体现在贸易、台湾问题和朝鲜战争三方面。

当时,英国外交人员没有像美国驻沈阳总领事华德那样被软禁13个月的屈辱经历,英国的在华利益也比美国更为深厚和复杂。英国当时只想保住香港的地位,在经济贸易方面,英国人面对新中国困难的经济状况,意图向新中国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以激发中国的贸易意愿,从而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美国人则恰恰相反,采取了对华贸易的限制政策。

英美的分歧还体现在台湾问题上。英国不赞同美国对台湾当局的支持,它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应当归还中国。这一点是当时英美之间的严重分歧之一。1949年,甚至美国内部的对台意见也不统一,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认为要保持台湾的独立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却不同意为台湾地区背负军事责任,主张不干预台海局势。

朝鲜战争使两国的分歧达到了顶点。英国赞成中国的停火条件,担心美国卷入与中国的战争难以自拔,从而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力量。美国担心接受新中国的停战协定会影响其对北约等盟国的影响力,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失去威信。双方的种种抉择与分歧,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本书最后一部分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作者指出,在朝鲜战争前,腐败的国民党在中国沿海岛屿遭受大败,美国也明确表态不再支持台湾。但朝鲜战争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从美苏争霸的角度出发提出“共产党控制中国,国际格局有利于苏联,不利于美国”,并建议杜鲁门政府应在台湾地区宣示美国力量的存在,遏制共产主义。因此,朝鲜战争直接阻碍了祖国的统一事业,使台湾问题变得复杂,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但也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阅读体会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是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历史观。《抉择与分歧》利用大量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了70多年前的外交风云。我们今天阅读《抉择与分歧》,重温那段历史,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英美两国的分歧,了解中外的外交政策意图,深刻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李国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赵亚婷,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哲社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22MZC305)。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英美英国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