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策略

2024-06-15杨文慧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

摘  要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形成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改善阅读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教师应关注文本矛盾、创设思辨情境、鼓励合作探究和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习惯。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思辨阅读与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4-003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重新界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同时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主要原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作为重点,从而掌握全新的阅读方式。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

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开展创意性的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要更加细致地开展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明确培养方向,使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以自身思维为主导,进行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出现机械化学习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语文教师精准把控思辨的内涵,思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辩证,可由辩证带入思考也可由思考带入辩证,整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二、小学语文思辨阅读与表达的课程目标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新课标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其中思维能力被定义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思维能力的构成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等多个方面。其中,感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在认知表现和思维类型上有着明确的区别。

感性思维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同时,感性思维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进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思辨性思维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态度,使其掌握基础性分析、归纳以及推理等思维方法。通过辩证思维思考问题,并注重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探索答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态度,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探索欲望和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性[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掌握思辨认知技能,具备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思辨阅读与表达的课程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例如,学生在阅读一篇故事时,不仅仅是接受故事情节,而是能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人物的动机、故事的主题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批判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信息,还要能够评估和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运用批判性的视角,对所读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例如,学生在阅读一篇论述性文章时,可以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评估作者的论据是否充分,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批判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成为有责任感和判断力的公民。[3]

(三)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引入,能够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深入。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反思质疑、独立思考等综合思维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和表达欲望,有助于提升语文学习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要点

(一)重视读懂文本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读懂阅读文本,注重文本观点生成过程,以有效理解文本内涵为目标。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文本,避免将非文本作者的意图带入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暗示性问题,以免干扰学生对文本含义的感知,导致理解偏差。此外,学生还需完整掌握文本所传递的信息,结合上下文进行阅读,避免片面理解,以确保对文本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准确理解。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应根据文本词汇、句子等支撑进行阅读,从而准确判断文章主旨[4]。

(二)强化支持阅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强化阅读支持,帮助学生掌握认知技能和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具备分析、整合、推理等认知技能,以便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清晰认知文章内容和结构。此外,学生还需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缺乏阅读目标或支持将导致理解困难。例如,学生可通过标注重点词汇、句子来明确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等信息,利用思维导图深化文本阅读。

(三)引导质疑追问阅读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追问,以调动其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思考中形成思辨性思维。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提问的方向,使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合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问意识。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同,这种方式旨在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促进质疑和追问。教师应紧抓文本中的矛盾点,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四)关注求证、评价阅读

求证、评价阅读是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能够认真探究,并对阅读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质疑,之后得出问题答案,之后对阅读进行科学评价。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主要是以研究型阅读为主,学生需要不断产生问题和进行追问,通过求证、收集、推断等寻找答案,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积极思维、探究的态度,真正做到快乐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手段收集学习资源,寻找到更多的学习素材为阅读观点进行支撑[5]。

五、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策略

(一)关注文本矛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关注教材文本中存在矛盾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质疑,以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奠定基础。教师应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的矛盾点,学生每次提出问题都是思维力量的一次锻炼,这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例如,在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中产阶级出生、志向遨游四海的人生轨迹。然而,他在去非洲航海途中遭遇风暴,漂流到荒岛,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最终返回故乡。学生阅读完毕后会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并询问其他学生是否能够找到答案,以激发更多的探索欲望。教师不应急于给出答案,而应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从而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6]。

(二)创设思辨情境

语文教材中留下的语言空白为教师创设合适的思辨阅读情境提供了契机,这有助于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并深入探讨文本内涵。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时,文本引用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探讨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阅读和讨论,结合上文“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学生可以得出作者赞扬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强调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以此教育广大党员战士都要向张思德学习。通过挖掘文本中空白语言,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推理和分析文本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进行合作探究

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核心是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保持开放的阅读姿态,并加强阅读中的交流和分享。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对于阅读文本展示出不同的观点,并促进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完成阅读任务,文中两小儿争辩源于各自认为自己说得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寻找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学生完成汇报后可以深刻理解文中说的孔子也“不能决”的原因。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这个‘不能决中你认识到了怎样的孔子?”,学生之间通过不断讨论探究可得出最终的结论。合作探究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并且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7]。

(四)开展知识迁移训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自我反思,学生反思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他们可以了解自身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从而强化思辨性阅读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效果。知识迁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内化思辨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学生通过三个科学故事理解了文本题目的真正含义。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迁移训练活动,如主题辩论赛。教师可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辩论活动联系文本内容,并借助外部资料,这不仅有助于开放学生思维,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辩证能力。

(杨文慧,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乌鲁木齐市 830018)

参考文献:

[1] 方黎琼.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5):34-36.

[2] 柴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2023(6):4-6.

[3] 于鹏航.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2):86-90.

[4] 王海宁.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1):68-70.

[5] 林祥琴.聚焦“思辨”,提升语文课堂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J].新作文,2023(3):4-5.

[6] 周珏.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策略[J].华夏教师,2023(1):76-78.

[7] 谢仪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天津教育,2022(31):39-40.

猜你喜欢

新课标小学语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