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革新
2024-06-14张周涛
摘要:社区教育是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公民意识、发展社会资本、提升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能力、整合社区公共资源等五个方面具有重要社会功能,发挥着协调社会矛盾的突出作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革新,在体系构筑和实践推进方面应以这五项社会功能为根据,在社区教育参与主体、运行机制、服务目标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最终福慧社会全体民众。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教育;新格局;全民参与;利益协商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48-05
未来社会对社区与人的改善的服务工作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这类服务在中国的未来将增长得越来越快,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加剧过程中,愈发增多的独居人口,愈来愈复杂的医疗保健需求,以及成年人由于失业危机对再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愈来愈多的单亲家庭,这一切社会形势的变化都会导致公民对社会服务愈发紧迫,未来的中国社会部门将承担起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个国家如果想用保姆式的、高经济成本的高福利政策来满足老龄化社会、单亲少子社会、独居人口占主流的社会的众多需求,其财政状况必然难以支持,更难以长久。以美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例,在他们的保姆式的高福利政策失败经验中,给人的教训是:必须以实业发展为基础进行社区工作,社区也是经济社会的一部分,起到对主流社会的经济补充作用和辅助作用,而非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因此政府需要转变其社会职能,将社会工作中的支持性、事务性、维护性的事务交由社区去完成,让社区的民间自主组织承担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责任。分散在中国各地广大的社区民间自主组织有着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问题解决优势,它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的新中心”,是企业这种“私人部门”和政府这种“公共部门”之外独立自主的“社会部门”。由社区这个社会部门来承担社会治理的功能,对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社区教育是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区教育不仅包含职业教育、日常生活知识教育、爱国教育、法律教育、医疗卫生教育、艺术教育等多种内容,也额外承担着单亲孩童扶助、孤寡老人互助、残障低能人士慈善资助以及娱乐等多项社会功能。
一、社区教育的价值和特征
突破狭隘的片面的专业教育范畴,社区教育的地域性特征要求它必须为本社区的成员谋福利,这就代表社区教育必须是以提升本社区成员的各项基本能力为目标,联谊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促进社区成员顺利融入经济社会以及适应技术变革对其工作的影响[1]。也因此社区教育的作用超出正规教育机构的专项教育内容局限,它能够在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环境中为社区成员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种成长机会是保护性的,是在生活上具有高保障作用的,而且在经济领域也有使社区成员具有“再融入”能力和机会的。它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是多样且丰富的,如艺术教育、体育、法律教育、医护教育、反诈骗、职业教育、育婴、公益性婚丧嫁娶活动等。因为没有制式教育的形式化桎梏,社区教育的展开内容可以以实用为直接目的,以效率为最主要的授课形式,低成本地完成对社区成员的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并以此来增强公民素养,增强社区凝聚力,而且社区教育在客观上还能够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社区教育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具有强烈的空间地域性特征,只为本社区内成员服务,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二是以实用为目的,以效率为教学手段,以成果促发展;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倡导兴趣为先、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团队合作;四是社区教育属于全人发展的教育模式,不局限于某一专业知识或技能;五是社区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手段,促进社会和谐与融洽,减少社会矛盾,增加民众福祉;六是推崇“共建共治共享”的民主平等理念,具有较为良好的社会联谊氛围和协作基础[2]。
二、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通常由社区组织、志愿者和教育机构来推动,当然也有政府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及支持,这些多元主体通常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共同的目标。社区教育不仅强调承担不同权责的各类主体和力量参与到社会最大的公共品——教育服务供给中来,而且要求这种教育服务的供给内容是以稳定的制度和灵活的机制为基础的[3]。
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内涵看,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与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以发展社区和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因而社区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福祉为出发点和价值追求。在政府强制命令式的行政运行框架与经济社会趋利避害的运行框架之外,社区教育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强调非正式的协商、对话、合作、互动的协调方式,其目的是维护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三、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社区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功能
社区教育一般是依据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城市中的居民楼小区划分区域,它通常作为一种区域性、行业性、兴趣驱动的教育形式存在[4]。在各种形式教育活动中,社区居民会参与进一个又一个“学习圈”,融入一个又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会在各种各样的休闲、体育、技能活动中提升自我素质,并在参加各项公益性的社区公共事务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从而履行决策、执行、监督等社区各项事务的责任。正是在诸种社区事务的参与和实践中,社区成员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为同一个利益目标而奉献力量,同时也为同一个目标而积极提升自身素养。社区教育可以促进民众的社区参与意识,从而将传统的政府治理社会转向民众自治、民众自教、民众自行,在客观上社区教育改善了社会治理的融入方式。在民众参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区内成员可以依据自己最实际、最迫切的需要选择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师,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得到相应的教育资源服务。
(二)培育社区居民公民意识功能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个人在国家中地位和身份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对权利义务、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主体意识的反映,它要求公民具有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并具有道德、法治、正义、公平等素质[5]。社区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方面,通过参加社区教育中的各种活动、自治团体、共同学习圈等,可以促进社区民众的沟通能力、民主能力、合作能力,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内化和遵守。在强烈的公民意识催动下,社区成员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氛围,在不断互动中发挥他们的国家主人翁精神,在主人翁精神的影响下,社区居民会自觉检举社区内的不良行为,有效遏制违反犯罪与伤风败俗事情的出现,从而为和谐友好的社区建设带来良好风气。
(三)培育“社会资本”功能
“社会资本”这一词汇源自于社会学家布迪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润滑剂,可以使人在信任、互惠、规范的基础上有序、充分地发展自我,从而为社会整体发展增值。基于社区共同利益、个体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学习团队,利用管理制度、口号、文化、行为规范等组织工具,社区内的民众可以构建一个价值趋同、信任互惠、情感互助的良性人际关系网络。在这种良性互动的社会网络中,个人与邻里、朋友、同事及其参加的自愿组的成员们,可以形成一种“自主善治”,正是这种“自主善治”可以减少社会矛盾、解决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和谐。
(四)整合与共享社区资源功能
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各类资源向社会公共领域集中,从而使得普通老百姓享受到各类教育资源。面向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展开的社区教育,有利于将社会发展成果直接惠及全体人民。同时通过整合与联动社会各个部门将社会资源向基层开发共享,能够推动资源向基层与弱势群体流动,从而使弱势个体获得逐步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使其更好地发展并促进社会整体的安定繁荣[6]。
(五)提升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能力功能
在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民众的自觉程度与参与热情,会组成多种多样的学习小组,随着这些学习小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发展壮大,它们将拥有越来越有力的社会组织能力,从而承担起社区中各种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民意整合、邻里关系联谊等责任。这有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纵深,减少政府的社会治理成本,激活社会治理的活力。此外,社区民众社会组织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其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在严密的组织运行下,社会资源的调动可以非常高效,这样在发生各种应急事件的情况下,如火灾、水灾、瘟疫、恐怖袭击等,社区的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严密的组织有条不紊地进行人员撤离、防灾、救灾等工作。而且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在经济社会中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市场总是追求规模经济效应,被组织起来的社区成员,由于具有规模消费的能力,其市场谈判地位与市场议价能力必然同步提升,这可以帮助社区在采办物资、购买服务的过程中极大地节省经济成本,其所省下的社区共同基金便可以用在民众最急需、最迫切的地方,从而增加社区成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社区教育的体系构筑
强调公众参与的“全民性”、治理过程的“共建性”、治理目标完成的“共享性”是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所发展的具体内容。在教育主体关系、教育机制、教育目标追求方面,只有形成一个将参与主体、共建过程、共享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及内容体系,才是真正的革新。
(一)教育主体关系——全民参与的共治主体关系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其参与主体不能仅仅是政府,因为如果将政府纳入其中,必然会因为其科层结构本身的形式化和官僚化作风扰乱社区教育,这样的社区教育服务必然会因为官僚程序而“变质”,抛开行政腐败不谈,即使是程序的烦琐与形式化也会损坏社区教育的执行效率[7]。社区教育的多元参与主体比之单一的政府行政督导更为民主与科学,可以有效改善政府的官僚形式主义弊端,同时多元主体参与还能够带来多样的社会资源,社区内的民众也可以享受到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形式。一家引领不如百花齐放,多元主体参与体现的是人民的多元利益,只有在兼顾人民多元利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才有群众发展基础,才能在基层扎根。主张全民参与,而非政府领导抑或单一的企业推动,也可以使得社区教育更加平民化,这有利于民主决策、民主治理以及全民共享教育成果。
此外,民众参与的社区教育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提升全民整体素养的“全人”教育活动,每一名民众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必须充分正视这一点。只有这样,民众和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参与主体才能改变以往的“以上治下”思维定式;只有这样,社区民众的教育需求、教育情况、教育方式才能真正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使得社区教育福慧每一名成员。
(二)教育机制——利益协商的共建机制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其共建机制必须是将增进民生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社区教育要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沿着“利益协商-利益相容-利益共享”的递进逻辑展开。
1.利益协商基础上的共同参与机制
不同的主体在教育格局中位势不同,其所接受的教育资源就会存在差异,这会造成弱势的一方受到伤害。例如,职业教育不能抢占卫生教育、爱国教育的教育设施、师资和教育资金。全民共建格局下的社区教育能够使得源源不断的社会新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共建格局。在利益趋同的教育理念下,利用协商共建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各参与主体在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和享受社区教育服务的过程中都能受惠。
2.利益相容基础上共同建构社区教育的机制
本着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考虑,社区教育的各参与者都在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因而理想的社区教育模式需要兼顾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要在动态、包容的基础上有利于各参与主体,必须增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以利益共享为目标,共同决定具体的教育课程、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
3.利益共享基础上的共同提升机制
在社区教育的各参与主体中,政府应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政策条件为引导,积极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广大公民在沟通、协商、互信、互动的空间中办好社区教育,解决社区内成员的各种素质提升需求[8]。通过共享社区教育的展开,相关的教育服务供给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如在疫情期间,社区教育的内容应以卫生防疫知识为主;如在社会经济萧条期,社区教育的内容应以职业教育为主,帮助失业人员获取更好的技能来重新融入经济社会;如在步入老龄化之际,社会养老机构、医药企业等参与主体要共同与民众建设老年护理保健课堂。只有以解决人民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为主,才能发挥社区教育真正的公益价值。
(三)教育目标追求——同一发展理念下共享成果
坚持共享成果是社区教育维持组织平等的重要内容。因为社区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其发展必须是为了人民、其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其发展成果也自然由人民共享,只有在此基础上作出有效的制度匹配、额外照顾弱势群体的需要,才符合人本位的思想理念。
首先,共享社区教育服务要坚持普惠性、可持续性方向,持续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社区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教授技能,还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联谊社会关系、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重大作用,社区成员在无形中享受着社会和谐的美好成果,权利与义务同在,因而要推动全民共同建设美好生活。
五、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社区教育的实践推进
(一)社区教育主体关系: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协作
首先,政府应该转换角色,由保姆式的社区教育推动模式转为放权鼓励政策,鼓励具有民间性、自发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扎根基层,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诸种休闲娱乐、体育保健、技能提升等需求。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服务外包机制,将政府部门不直接承担事务性的工作以委托、招标、授权等形式外包给第三方机构,通过第三方机构对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让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外公众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由政府单一主导转向市场、社会组织及居民等多股力量合一推动,共建和谐社会。多元协作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改善政府在社区教育服务方面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的问题,利用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社区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丰富多样起来,这样民众便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民众的多样教育服务需求也便有了供给。
(二)社区教育机制:由行政指令转向共建共赢
在社区教育发展初期,政府通常通过行政指令来集聚社会资源,这不免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而且这不能解决资源分散、闲置的问题。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针对社区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闲置等问题,建立资源整合的利益共享机制成为必要。为此,政府放权情况下可让社区成员自觉自治“统筹部”,自觉组织资源整合“议事部”,然后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框架内调动区域内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技校、企业等资源,签订协议明确职责、任务,使得资源能够聚合与流动,实现社区场域内多种功能的社会共享目标,形成资源共建、职责共担和成果共享的机制[9]。
(三)社区教育目标:素质培养助力社区成员自我价值实现
教育的实质是发展人、提升人。单一对社区成员开展某种专项教育,难以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传统的休闲、娱乐、技能、道德感召等专项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与技能,难以让居民获得主体地位的参与感、获得感以及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因而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应强调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技能,使其在各种专项教育的训练后有实践场地,让其在额外的专项教育中获取社区服务的机会,然后通过各种社区服务使其获得被认可的机会,只有在群众的认可声中,社区居民的自我价值实现才算有了落脚点。针对社区的具体建设问题,如邻里矛盾、纠纷协调、物业问题等,社区成员必须参与其中,真切地为本社区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其具有主人翁精神,从而体现其个人主观能动性,实现社区身份认同框架下的自我价值。
六、结语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在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之外,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可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培育社区居民公民意识、培育“社会资本”、整合与共享社区资源、提升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能力等功能。正是这五项社会功能,使得社区教育能够在基层扎根,从而发挥出其别样的社会协调作用。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下的社区教育革新需以这五项社会功能为根据,在社区教育参与主体、运行机制、服务目标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以使得社区教育能够真正地福慧全体民众。
参考文献:
[1]吴杰.共生理论视角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3(16):73-79.
[2]武茜璇,何道宋,李秋东.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实践探索——以佛山开放大学与兰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教育示范点”为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5):22-27.
[3]王宽.共建共治共享下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的逻辑与路径——以衢州实践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2):106-109.
[4]谢刚.我国社区治理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30-33.
[5]郑玉清,刘楚佳.社区教育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20(9):33-37.
[6]张伟君.理念与创新:未来社区视域下社区教育实践方向的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21(2):69-74.
[7]傅晓丽,马成芳.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民政,2020(10):40-41.
[8]徐博闻.新时代的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研究——基于需要理论视角[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166.
[9]曹元.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三重维度[N].科学导报,2022-08-19(B04).
Community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New Pattern of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Co-sharing
Zhang Zhoutao
(Political and Leg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Dongguan Open University, Dongguan 523000, China)
Abstract:Comm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in promoting community resident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civic awareness, developing social capital, improving their social organization ability, and integrating community public resources, and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coordinat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reform of community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pattern of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co-shar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se five functions in term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romotion. The main body,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ervice goal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so as to finally benefit all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co-sharing; Community education; New pattern; Participation by all the people; Benefit negot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