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需求视角探究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差异化改革发展
2024-06-14郭泽青
摘要:基于国内学历继续教育研究基础及我国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指出现阶段我国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地方成人高等学校(益阳教育学院)学生和教师需求问卷结果,参考多维需求分析理论,从学生、教师双维度分析上述问题背后的原因。发现当前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内容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上与学习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基于此强调地方高等学校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综合地方资源差异性和成人学习者特别性,对地方成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发展策略;需求分析;多元化教育平台;个性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21-06
一、提出问题
20世纪70年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初步形成并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创新与整合,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保障。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共265所,仅占高等学校的9.7%,但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人数642万人次,占高等教育招生总人次近60%。2015—2020年,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人数年递增近40万人次①,由此看出,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可忽视,也值得重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作为2035年教育战略目标。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下,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学历继续教育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如“普教化”与“职教化”的取舍、“双轨制”与“单轨制”的纷争、“质量”与“数量”的平衡等。面对这些问题,其发展之路必须从对政策支持的依赖迈向坚持内涵式发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切实行动上[1]。教育质量的体现最终还是要落在人身上。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要求成人教育依据自身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办学,强调了学历继续教育的独立性,肯定了学历继续教育成人学习者的重要性。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出在对教育对象的需求严重缺乏理解与把握[2],学历继续教育只有在充分了解成人学习者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寻求高质量发展。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目前针对独立设置的地方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需求分析较少。通过以成人教育、需求分析或成人教育、学习需求为篇名,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2013年1月至2023年7月的文章,搜索到成人教育、需求分析8篇,成人教育、学习需求19篇。经过进一步查阅分析,筛选符合条件的论文共计12篇。其中,大部分论文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开放大学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区别于独立设置的地方成人高等学校所采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需求分析仅关注学生单维度,并未关注到教师和学生双维度需求对比分析。
基于此,站在独立设置的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当前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师与学生对成人教育教学需求的差异化,为地方成人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模型与问卷设计
1.学生需求分析调查问卷
基于Dudley Evans和St. John对需求分析所列出的八个需求维度,综合益阳教育学院实际情况设计需求调查问卷。学生需求问卷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背景情况,包括学生年龄、性别、地区、职业、收入和婚姻状况等六个变量;第二部分为学习动机,包括五个学习目的,按照李克特五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动机越强;第三部分为专业设置情况,由李克特评分题、单选题、问答题组成,包括专业调查、目前学校专业设置相关情况和思政课设置情况;第四部分为网络学习平台需求,由李克特评分题、客观题、问答题组成,包括当前学习平台需求、使用平台情况等;第五部分为学校相关需求,由李克特评分题组成,包括与教师、同学和学校交流需求。
2.教师需求分析调查问卷
根据多维需求分析模型,调查教师对学生需求的了解程度。教师问卷以学生问卷为基础,仅改变询问对象,如学生问卷为“请问您就读益阳教育学院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教师问卷则调整为“请问您认为就读益阳教育学院的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
3.其他
为避免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研究的主观性存在冲突,弥补量化研究在学生需求分析考量上的片面性,采取访谈、客观题等主观性提问,以期谨慎对待调查数据,还原被测者真实想法与状态[3]。
(二)研究对象
据问卷统计,益阳教育学院21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岁至25岁之间,占比35.14%,40岁以下学生占比近91.69%。女性居多,占比79.21%。已婚学生居多,占比61.7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数量差异不大,分别为49.39%(城市)和44.91%(农村)。学生主要从事教师(22.04%)、行政后勤(10.81%)、销售(9.98%)工作,收入集中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占比近60.91%,80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人群仅占5.61%。
益阳教育学院教务教师大部分担任教务工作时长较短,3年以下的比例近55.26%,担任10年以上的为10.52%。学历层次主要为本科,占比73.6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只有一位,且该教师担任教务工作已有13年以上的经验。
(三)试测及正式测试情况
问卷委托各机构站点教务教师通过“问卷星”APP发放到学生手中,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在试测过程中,对问卷中语义模糊、表达歧义部分进行修改,最后回收学生有效问卷481份,教师有效问卷38份。
学生问卷量表经过反复修订后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gt;0.9,KMO值为0.89,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程度为合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教师量表经过反复修订后Cronbach’s α系数为0.927gt;0.9,KMO的值为0.797,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程度为一般。
综上,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研究结果
成人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成人高等学校为了保证生源,在“质量”与“数量”上经常存在往“数量”上一边倒的形势。“数量”不够就没有效益,效益不够无法提升“质量”,“质量”进一步下降,为学校宣传招生带来负面影响,又影响“数量”,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地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的生源受到的影响更大,不仅因普通高等学校近几年的大面积扩招,也源自普通高等学校下设的继续教育学院资源竞争。成人学习者在择校报考时,即使在知道文凭价值同等的情况下,仍愿意选择那些名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地方成人高等学校想要解决生源难题,关键是要根据地方特色整合地方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地域差异化发展。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多样,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差异巨大,导致教育发展地域性和资源不平等性显著。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在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等方面确实与普通高等学校有一定差距,但学历继续教育的独立性让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在办学灵活性上的优势,结合本地经济状况,运用地方文化背景,打造成人高等学校品牌。
地方成人高等学校生源对象主要来自本地,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等不同地区的成人学习者在学习需求上必然存在差异,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只有结合本地学生学习需求,才能更好地立足质量提升,完成高质量转型。
根据益阳教育学院学习者需求分析报告,总结发现目前地方成人高等学校存在以下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轻视学习者内部动机
在考虑学习者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收入等个人因素的情况下,针对学习者学习动机总共4项构建4阶判断矩阵进行AHP层次法研究,分析得到学习者“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1.077)都显著高于“就业、考证、升职”的外部动机(0.988、0.967、0.968)。
“为了考证”与学习者“收入”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242,这意味着“为了考证”与“收入”有着负相关关系,收入越高的人群外部动机越弱。
“升职需要”和“性别”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202,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说明“升职需要”和“性别”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丰富和提升自己”与“性别”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256,这意味着“丰富和提升自己”与“性别”有着正相关关系。
利用方差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性别对于“丰富和提升自己”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F=6.879,p=0.010),通过具体对比差异可知,男的平均值(3.95)明显低于女的平均值(4.50)。女性学习动机在就业、考证、升职等外在动机上没有男性强烈,她们认为提升和丰富自己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生访谈得知,有些人将学习育儿知识、教育小孩、陪同小孩一起成长作为学习主要目的。
自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受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限制,很多学习能力不错的学习者未能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他们进入工作单位却没有相应学历,在以学历为职位提升依据的条件下,难以谋求职业突破[4]。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也是从那时起给外界以满足学习者学历补偿需求的印象,大众逐渐片面地认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是功利性的。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外界对成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认识与学习者自身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异。外部学习动机受外部诱因大、持续性短,内部学习动机作用时间长且稳定,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目的,以使之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即成人学习者拿到了文凭,仍能持续学习,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者对课程满意度低
学习者需求分析报告指出,学习者对课程设置态度受个人情况影响差异较小,但学习者整体对课程满意度较低,李克特五级评分低于平均2.5分值,尤其以“选修课、必修课和理论课、实践课比例”以及“课程内容能否实际运用于当前的生活工作当中”,即重理论的课程设置与重实践的学习需求不匹配。
(三)学习者更偏好面授课
随着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在考虑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基础上,大多数地方成人高等学校都已开设网络学习平台以协调面授课时间安排。网络学习平台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突破了时空局限性。
调研数据显示,学习者虽然认可平台学习的便捷性和获取学习资源的及时性,但与面授课相比,学习者认为目前的平台学习优势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平台不能及时解决所反馈的问题,提供的学习资源较为匮乏。25.99%使用过其他平台的学习者相对于从未使用过学习平台的学习者满意度更低。教师认为,平台在针对问题回复的及时性上有所欠缺,学习便捷性有待加强。通过教师访谈发现,登录较慢、课程老旧、系统有待优化、教务系统查询成绩不便捷等问题反馈较多。
教师考虑到学生大多为成人,由于工作个人原因,时间上相对不灵活,应更倾向于在平台远程自学。学生虽然认为平台资源丰富、学习相对便捷,但对平台自学的倾向度不高。上述现象既说明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也反映了网络学习平台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四)学习者渴望与教师交流
成人学习者社会关系丰富,师生关系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新型的教学活动中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学习者需求分析报告,学习者希望能与教师保持交流、联系,这个意愿要高于同学和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指南》指出,线下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总学时的20%,成人高等学校考虑学生的工学矛盾,统一安排的面授课程大多只满足了最低时限,以此为标准的师生交流时间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其余时间的师生讨论交流时间就更少了。
四、多维需求角度数据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匹配
在分析教师和学生两个问卷的学习动机一项发现,教师认为,学生为了升职需要的学习动机最强烈,通过李克特五级分数法,得分为4.55分,与学生得分4.14分相差近10%。学生认为,丰富和提升自己是学习最强的学习动机,得分为4.39分,与最弱学习动机升职需要(4.14分)相差近5.7%。教师对成人教育学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学生的内在动机较弱,外在动机强烈,数据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了解非常欠缺。
过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以满足学习者学历补偿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这种需求渐渐让大众主观地认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是功利性的。近年来,学历继续教育在迎合功利性需求的情况下,并没有获得良性发展,这说明我们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认识是存在偏移的。
学历继续教育对学习者学习动机认识上的偏见和内在学习动机的忽视,导致学习者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能力与实际学历不匹配,回到工作岗位上实操能力弱,影响了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的评价。加之经济效益和市场资源竞争的压力,导致地方高等学校缺失成人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忽视教学过程,降低产出标准,单一满足学习者功利性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成人教育,也不符合终身学习理念。
(二)课程设置内容与学习者学习需求不匹配
随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国家对成人教育规律认识的加深,学历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也在引导地方高等学校要按照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办学,避免教学质量与高等普通教育相似。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办学体系,但至今仍未形成与其办学实践相适应的国家层面的教育法规保障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地方成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目前成人高等学校还停留在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层面,仅在课程数量方面进行删减、在考核标准方面降低难度,独立性相对不足,也导致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达到前所未有的低谷。
综合调查报告和对其他成人高等学校的考察,发现成人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陷入重理论轻应用、重考试轻实践、重必修轻选修的误区。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脱离正式教育、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普教化倾向的课程内容与他们日常工作联系小、运用空间窄、实践能力弱,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容易导致学习者在刚入学时学习热情高涨但维持下去的稳定性不强,学习者学习不到有用的知识,最后只能应付式完成课程拿到文凭,培训质量堪忧。
(三)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线上教育需求不匹配
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学历继续教育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教育教学在线常态监测,既肯定了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对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提出了新要求。网络课程需要以互动学习资源为主,具备学习评价、即时反馈和交互参与机制的完整课程体系。
成人高等学校除了开放大学有较为完善丰富的教学平台以外,其他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学习平台大多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课程内容少、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课程更新速度慢,购买的教学平台后台服务能力弱,课程仅以视频播放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在线讨论、学生答疑等互动性设计[5]。成人高等学校将学习者学费作为唯一收入来源,随着近几年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规模萎缩,为了维持有效运转,成人高等学校能投入平台建设上的经费捉襟见肘,这是导致学习平台建设不良的最主要原因。
(四)教师缺乏人文性关怀,沟通渠道不畅通
随着数字化教学模式不断升级转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也赋予教师在学历继续教育中的新职能。
成人学习者在接受线上“虚拟教师”的同时,仍期待更具人情味的师生关系。教师已不再是过去的唯一受教者,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寻求所需知识,教师若只教授课本理论知识,关心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积极寻求与学习者个体的对话交流,关注学习者真正的需求,势必会失去自身价值,不仅不利于学习者的发展,也不利于自我成长。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主体责任,指导和监督成人高等学校承担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治理责任,从严规范成人高等学校校外教学站点,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从“宽进宽出”朝着“宽进严出”方向发展,确立行政部门、高校、校外站点、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社会媒体多元协同学历继续教育治理体系[6]。加强舆论宣传工作,积极转变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刻板印象,重塑成人教育价值观和社会认可度。引导地方学历继续教育参与到当地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立足农民和农民工,服务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城镇劳动力普遍学历,助力转换剩余劳动力,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高质量发展[7]。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争取社会资源,充分满足地方企业人才培训与成人高等学校深度合作的需求,拓展成人高等教育形式。
(二)发掘内在学习动机,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明确要求强化学历继续教育的公益属性,地方高等学校在积极扭转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倾向的同时,应强化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需求,激发学习者内部学习驱动力。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一定的灵活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应该是随时调整的。人才培养对象要清晰定位为脱离正式教育、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基础的在岗成年人[8],目标不仅要体现学习者自身发展要求,还应表现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地方龙头企业人才要求,进而突出差异性的地方培养特色。
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扩招,以专科和本科为主的学历继续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地方高等学校应寻求开办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只有专科层次的要开办本科教育,有专科、本科的要开办研究生教育,满足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打造品牌专业特色,注重开设个性化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历仅是获得理想工作的敲门砖,而不再是铁饭碗。学习者参与学历继续教育是期望在获得学历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与自身工作匹配的职业技能,了解当前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前沿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并积极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基于学历继续教育以上特点,成人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既应摒弃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普教化理念,也应平衡一味向应用型偏移的职业化倾向,将成人学习者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那些从未参与实际工作的学习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学习者已有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开展岗位履职能力、岗位创新能力、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应做到多样化、多元化,积极探索与其他领域、其他专业相结合的跨领域、跨专业课程,以补充学习者在工作中理论运用、学习方法、创新探索能力上的不足。在增加选修课比例和数量的基础上,注重学习者人文素养和个人兴趣审美层面的提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增加选修课专业跨度,满足学习者多元兴趣需求。随着女性继续教育人数持续上升,应关注高等教育中深层次的性别问题,关注女性继续教育中生存性继续教育与发展性继续教育的差别,对课程与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性别意识与态度、不同专业的性别分布等问题加以考虑。
课程设置还应结合地方志,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导向,与地方高等学校、社区、企业合作创建地方特色专业课程,鼓励地方高等学校教师研究本地经济、文化发展难点、热点,并将研究课题成果设计为特色课程,引入第三方专业认证[9],擦亮地方特色专业课程品牌,反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四)共建优质网络平台,共享平台学习资源
地方高等学校要加大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投入,加强平台反馈机制和互动及时性的提升[10],丰富网络平台资源,引入优质网络课程。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直播课开展地方特色专业课程的专题讲座,加强通过直播面对面交流的师生沟通,了解学习者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向。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打造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便捷化、高效化处理学生学籍、网络学习管理和毕业等方面的教务工作。网络平台还应对接智能技术,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时间、学习偏好、学习者个人情况等个性化偏好推送选修课,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行为档案。应开通为毕业学习者继续提供平台的服务,满足学历继续教育公益性导向。
考虑平台建设前期投入成本,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建议以市为单位,以地方实际经济情况为基础,以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为重点,联合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集中教师、专业设置、课程制定等教学资源;对接地方企业内部单位员工网络职业学习培训需求,争取社会经济资源;投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战略阵地,扩大平台服务对象。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融合地方现有网络学习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完整、完备、有地方特色的网络学习平台,删减流于形式的网络平台,最大化发挥地方网络平台的主导作用。
(五)主动转变教师职能,积极组织师资专业培训
智能时代对传统知识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概念性、理论化知识随处可取,碎片化知识充斥各个网络平台,各类杂乱无章的信息涌入共享网络,人们对高质量知识的需求格外旺盛。知识付费时代应运而生,这表明大众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筛选能力、探索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也极度渴求。成人教育教师不再是学习者唯一的知识来源,应以“授人以渔”的职能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区别于传统“灌输式”“应试式”教学方法,摆脱过去的教育理念,引领学习者在信息化时代下,寻求学习方法上的创新[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培养学习者对优质知识的筛选辨别能力、所需知识的探索能力、已知知识的二次整合重组能力、目标知识的创新能力,就教会了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符合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定位。
成人教育教师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更高的职责,需要随时更新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目前,专门针对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计划较少,没有针对成人学习者领域的专门培训计划。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社会对学习者要求不断提高,对学历继续教育教师的要求更高,地方政府需加大投入关注,改善学历继续教育教师工作条件,搭建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训平台。
(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学习服务支持水平
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教务教学通知、学校新闻等加强学生与学院的联系,利用学习平台提供教师课程评价等反馈体系增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高等学校应加大力度提升学习服务支持能力,积极拓展多渠道交流途径,畅通学生、教师和高等学校等三方交流互动,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增强学生归属感,提升高等学校凝聚力。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统计数据[EB/OL]. [2020-10-10].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参考文献:
[1]王囡,程继强.从依赖政策支持到坚持内涵发展——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60年嬗变[J].中国成人教育,2021(22):11-15.
[2]吴斌,高庆元,范太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2):8-13+18.
[3]蔡红红.在教育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20(9):61-65.
[4]陈士平.直面挑战 创新发展——我国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2017(1):7-9.
[5]刘志红,王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实现变轨超车[J].成人教育,2019(4):14-20.
[6]梁斌.高等继续教育治理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20(24):73-78.
[7]穆卫军,毛燕梅.终身学习理念下我国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2(7):1-6.
[8]林世员,李翠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定位:历史之争与时代诉求[J].中国远程教育,2022(11):1-8.
[9]张秋凤.困厄与出路: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20(4):1-7.
[10]李中亮,李阿慧.利用MOOC推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15-119.
[11]许洪义.智能时代成人教育教师角色的审视与转向[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6):16-20+46.
Exploring the Differentiate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Adult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emands
Guo Zeqing
(Yiyang Open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dult colleges in China at the current stag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local adult colleges (Yi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multiple needs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local adult colleg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in ter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dult colleges by emphasizing the regional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dult colleges, and integrating local resourc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learners.
Key words:Local adult colleg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Need analysis; Diversified education platform; Personalized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