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2024-06-14刘莹杨淑萍
摘要:探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和继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以及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了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合作与协同培养模式、实践与实习培养模式以及适应性教育培训模式等不同的培养模式,探讨了其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合作与协同培养模式能够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与实习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员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适应性教育培训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此同时,也发现存在产教融合机制不平衡、教育资源不足和培养模式操作性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深度合作;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01-06
近年来,产教融合机制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学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等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将实际需求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然而,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开展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产教融合机制不平衡、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培养模式操作性不高等。因此,有必要通过深入研究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改进措施。通过相应的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推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满足不断变化的学员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特点
一是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将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式,使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学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等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训设施和资源,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是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产教融合机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需求。通过实践型教学方案、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场景相联系,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三是产业需求驱动的课程设置: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满足产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师资力量的融合与互动:在产教融合机制下,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士之间进行师资力量的融合与互动,共同参与教学和培训工作。学校的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能从产业界专业人士那里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和培训[1]。
五是学生就业与创业支持: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学校与产业界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与创业支持。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以及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创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二、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发展现状
一是合作模式多样化:地方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模式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产学合作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以外,还涌现出了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师资互动等合作方式。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途径,进一步促进了产学融合的发展。
二是资源共享与互动加强:地方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程度逐渐加强。学校与企业共享实验室、科研设施、创新平台等资源,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创新的发展。同时,学校与企业也加强了师资力量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专家授课、企业导师等方式,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教学和培训。
三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发展推动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开设职业化课程和实践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产教合作成果显著: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学校培养出了大量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些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了一些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科技成果。产业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也表达了一定的肯定和支持。
尽管产教融合机制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合作模式不够灵活、师资力量短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等。因此,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制定更明确的合作机制和政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一)拓展校企合作资源
1.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可以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方向和目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合作活动。
2.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共享实验室、实训设施和创新平台等资源[2]。通过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提升合作效果和成果。
3.开展项目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可以通过合作研发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等方式,将学校的科研力量和专业知识与企业的需求和资源相结合,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展和成果的转化。
4.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在此环节中,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一套适用的企业导师制度。通过邀请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或企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通过导师的指导,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职业发展建议,为学生对行业需求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定位。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联合培养项目、实习就业推荐制度等。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
6.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学校可以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合作,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可以与企业签署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共同开拓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二)制订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1.了解产业需求:与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调研和与企业的对话了解当前行业的人才需求和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能够满足行业需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2.联合开发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将学校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企业讲师的参与,将专业知识实际应用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强调实践和项目: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加入实践环节和项目学习,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模拟实践,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应用理论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灵活的学习方式: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间安排。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录播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等,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学习和实践[3]。
5.引入校企合作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使学生能够到企业进行实习、见习和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与企业合作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和实践设施,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6.定期评估和改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进行评估。通过学生反馈、企业反馈和市场反馈,找出问题和不足,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之,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中,应该注重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生特点制订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过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定期评估和改进,保持培养模式的持续适应性和优化性。
(三)建立学分互认机制
1.制定学分互认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学分互认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学分互认的范围、要求和程序,包括确定学分转化的条件、学分的权重、学分互认的机构间的协议等。
2.与合作方达成协议:与合作方达成学分互认的协议,明确双方在学分互认中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可以涉及学分互认的课程范围、学分转化的规则、学分互认的时间限制等。
3.设立学分认证机构:建立学分认证机构,负责对申请学分互认的学生进行审核和认证,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符合互认标准[4]。学分认证机构可以由地方高校与合作方共同设立,或由合作方的专业机构负责认证。
4.搜集学生学习成果证明材料:学生需要搜集相应的学习成果证明材料,如学习报告、项目成果、实习证明等,以便学分认证机构进行审核和认证。这些材料需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5.评估和审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分认证机构对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审核,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互认标准。可以采取评估面谈、考试或项目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估,确保学分互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6.对学生学分的转化和积累:学分认证机构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审核结果,将符合互认标准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录入学生的学分记录中。学分可以在不同机构间灵活转移和积累,实现学业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中,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与合作方达成协议、设立学分认证机构、搜集学生学习成果证明材料、评估和审核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方式,实现学分的转化和积累,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四)设计评价机制和学习支持系统
1.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践报告、项目评估等,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情况[5]。评价方式应与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相匹配,以能力、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导向。
2.建立个性化的学生学习档案:建立个性化的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发展、学习困难等信息。档案应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报告、实习经历、项目成果等,以便学生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3.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档案和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包括学习计划、选课建议、学习资源推荐等。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如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服务。
4.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学习咨询和答疑服务。可以利用在线讨论、在线问答、在线辅导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支持。
5.持续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和改进评价机制和学习支持系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机制和系统。同时,也要聚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一是学习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能力发展等方面。既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报告、项目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引入实施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是就业情况评价:评估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对学生就业的促进效果。既可以调查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就业率,了解他们就业的行业分布、薪资水平等情况,也可以进行毕业生对就业准备和就业效果的自我评价调查,了解他们对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是教学质量评价:评估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既可以通过教学评估问卷、教学观察、教学反馈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考查教学资源的充实度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估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
四是学生满意度评价:评估学生对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受。既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学习体验和继续学习意愿等情况,也可以考察学生对学习支持和学习资源的满意度,评估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支持度。
五是社会影响评价:评估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既可以考察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在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融合等方面的贡献程度,也可以通过对培养模式的社会影响评价,进一步提高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认可度。
五、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机制的不平衡性
1.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实施需要各方的资源投入,包括教育机构、企业和政府等,但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面临较大的困难。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难以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培养。
2.课程设置不贴合市场需求: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学校自身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某些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这会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3.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评价体系,一些教师无法及时获得教学和行业更新的知识,影响了教学质量。
4.管理体制不畅通:继续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教育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但现实中管理体制不畅通,合作交流不够紧密。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不佳。
5.学生选择和认可度低: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在职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部分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质量和认可度不高,学生对该模式的选择和认可度较低,导致继续教育培养的效果不佳。
(二)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均衡
1.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机制中开展继续教育培养,但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和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和教学资料等,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这导致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受限,影响了培养质量和效果[6]。
2.企业资源投入不足: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中,企业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其资源投入对继续教育培养的效果至关重要。一些企业可能缺乏意识和经济条件来支持继续教育培养,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
3.各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中,各高校都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资源和学生资源,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资源竞争的现象,一些地方高校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限制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
4.政府资源支持不足: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对继续教育培养的资源投入不足,限制了该模式的发展。
(三)培养模式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1.课程设置不合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设置实用性强、与市场需求对接紧密的课程。由于缺乏及时的调研和市场分析,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可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培养效果不理想。
2.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在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于培养效果至关重要。一些地方高校缺乏对教师的系统培训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能力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3.管理体制不畅通: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和协调,需要建立畅通的管理体制和协作机制。一些地方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不够灵活和低效的问题,导致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4.学生选择和认可度较低:由于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一些学生可能对该模式的教学质量和学历认可度存在疑虑,选择其他教育方式。这导致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学生选择和认可度较低,限制了该模式的发展。
六、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一)完善产教融合机制的相关政策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可以增加对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教育资源的配备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政策扶持,鼓励其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培养,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2.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养,包括提供经济支持、建立实习就业机会等,引导企业投入资源,提供实践环境和技术支持,推动产学合作的深度发展。
3.强化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为继续教育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政府可以提供经费支持,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对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达到标准。
5.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政府可以建立继续教育培养信息共享平台,包括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就业机会等,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申请服务,提高学生的选择和认可度。
(二)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设立专门的师资培训项目,针对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行业知识等。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
2.加强产学合作,提供行业实践机会:与企业合作,为继续教育师资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导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教学实效性和专业素养。
3.鼓励学术研究和教学团队建设:支持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和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建立教师职称评价制度:制定继续教育教师的职称评价制度,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职称,通过评聘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5.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建立继续教育师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教学经验分享会和研讨会。促使教师们多角度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推进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
1.引入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为学员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地方高校可以与优质的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7]。
2.推行学分互认和学位互认:建立学分互认和学位互认的机制,使学员可以在不同高校之间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和学位。这样可以增加学员的选择余地,提高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推广项目化培养模式: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为项目化培养模式,按照学员的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开设专业化的项目课程,以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此举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4.引入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使学员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景和资源。地方高校可以成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和切实的工作经验。
5.建立精品课程和专业认证:推动地方高校开发和推广一批具有特色和专业特长的精品课程,通过专业认证和评估,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影响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学员报名继续教育课程,并提高培养模式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七、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机制下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是促进地方高校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为在职人员提供持续学习机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地方高校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向红,徐晓强.校企联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3(4):22-23.
[2]于小磊,于洋,郭雪松,等.应用型医科大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14):87-88.
[3]杜云英.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政策转向及落实效果探析[J].职教论坛,2019(12):64-65.
[4]冷森林,石维,姜菁菁.地方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模式探讨[J].才智,2016(30):47.
[5]郎永峰.三重螺旋理论与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9):11-13.
[6]刘增辉.产教融合是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方向[J].在线学习,2021(1):34-36.
[7]张辉.产教融合的方法学研究:机理与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30-35.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Liu Ying Yang Shu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00,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o analyze its effectiven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By defining and organizing the concept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raining models, such as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s, practice and internship training models, and adaptive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 local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 coope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can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practice and internship training mode can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the adaptive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can meet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However,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s,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low operability of training model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Deep cooperation; High-quality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