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设计实现“结构化”

2024-06-14易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3期
关键词:题目分数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课程理念。单元整体教学作为结构化整合的重要路径,势必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单元整体作业。本文以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这一单元内容为例,从“寻联结链”“多维解构”以及“学评一体”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探讨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路径。

“寻联结链”:根植单元特征,落实重点,增效减负

有专家认为,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体现了一个自我循环改进、相互关联的系统。这就要求从单元整体出发,注重知识的前后勾连、重视目标的前后贯通、强化内容的前后融合、关注教学的前后呼应、优化思维的前后进阶,凸显作业的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与递进性,助推思维的逐层提升。

建构单元整体,关联不同模块。“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指向学科本质,概括学科结构,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作业时,可用主题化的方式突出单元重点核心概念,基于学情细化内容,将前后知识关联起来。

例如,“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与整数除法、四则运算、乘法运算定律、分数乘法联系紧密,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延伸,利用乘除法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与规则。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是分数除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即“将除法变化成乘法”,期间需要对除数取倒数,这是一个变化分数形式的过程,也需要在必要时进行约分和应用运算律。这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乘除两种运算可以转化统一为乘法运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延续和拓展,而且是对核心概念、算理算法的贯通,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们“瞻前顾后”“顾此及彼”设计了以下习题:

这三道题目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说理、比较、画图等形式理解算理和算法,构建分数除法的计算模型。回顾整数除法,勾连分数除法,构建除法的意义系统,体会除法的算理统一性。

形成单元脉络,实现思维进阶。单元脉络即以单元重点为主体内容的“知识树”。在作业设计上,要清晰单元脉络,做到思维的进阶,凝结成单元作业的“一道链”,从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一张网”。思维型进阶作业设计层级结构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拓展、创新。学生在完成第一层级识记性与理解性作业后,再完成第二层级迁移与综合性作业,思维水平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再到完成第三层级的拓展与创新,最终达到提升思维水平、学习品质与核心素养的目的。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科书主要分三个活动呈现: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在现实情境中,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梳理了单元脉络后,教师对习题的设计意图、训练点、综合程度做到精准把握,再设计思维三进阶的单元作业,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多维解构”:设置作业分层,对接需求,强化适应

层次化的作业内容有助于调整单元作业的整体难度,促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做作业时均可获得有效的体验,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区分模块难度,提供自选空间。自选类题目可成为作业分层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允许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题目作答。题目要求“四选二”或者“六选四”等,为学生提供自选的空间。当题目可自选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想要作答的题目,从单元作业设计效果上看,可助力学生自主地进行分层。实际上,此类题目的难度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但是由于学生可以自选,所以提升了作业的自由度,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建立学生作答此类题目的自信心。

引入拓展内容,强调实践应用。拓展内容即情境类的内容。在分层设计时,重点针对情境的复杂程度进行区分,也就是在情境类题目的内容上实现难度分层,借此强调对分数除法的实践应用。

在上述的解答题中,情境相对丰富,所涉及的情境也多具生活化的特征,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在此情境类题目的内部,其难度则从上到下逐渐增加,实现了难度的分层。由于题目的题干以情境化的形式进行描述,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可锻炼数学信息阅读能力。同样,在此类题目中也可使用“学生自选”的办法降低难度。

“学评一体”:助推自主管理,整体评价,深化反思

“学评一体”指的是将学生的“自学”和“自评”关联起来,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使得作业成为学生自学的载体,也借助作业完成自评,在自评中进行反思和总结。

留存自评区域,引导梳理总结。在作业中,可留存学生自评的区域,此区域可按题目进行划分,也可在作业的最后进行单独设置。当按题目进行划分时,可提示学生针对此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关注其中存在的个人问题;当在作业的最后进行单独设置时,则需从单元整体上提示学生进行梳理和总结。例如,在每一模块的右侧,可设置学生自评区。在自评区中,学生可摘抄本模块中的错题,在自评区再重新做一遍。同时,总结错误的原因,对做题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单元作业设计的角度,此时作业的功能属性更加明显,学生可以在做作业的同时,按题目的类型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对单元的内容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提炼易错内容,改善反思效果。易错内容即学生自认为的易错点,是学生个体问题的表现。除了针对具体题目的易错点之外,还包括与计算习惯、书写习惯等相关的问题。在设计单元作业时,针对“分数除法”,可增加此方面的提示,借此改善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效果。

例如,针对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方面的问题,在作业的最后总结模块中,可提示学生“字迹是否清晰?”“计算的过程是否完整?”等,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和书写习惯。同时,在单元作业中,也可引入思维导图,以结构化的形式辅助学生进行单元总结。这样既可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建构“学评一体”的作业结构,促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也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习习惯。

总之,作业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有结构意识,设计求“整”;要有思维意识,设计求“活”;应注重单元作业的分层设计,对接不同学生的真实需求,创设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要助推学生自评,使得作业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媒介。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题目分数作业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快来写作业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作业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