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育人 培根铸魂

2024-06-14刘广娟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3期
关键词:家国文学作品情怀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能体现中国人民优良的革命精神品格的代表性作品。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有助于高中生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高中生热爱党和国家的情感,也是新青年传承革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新增了大量革命传统作品,且选文题材多样,体裁丰富,有诗歌、演讲稿、人物通讯、新闻报道、小说等,这些作品全面兼顾了文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优质资源。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价值

学科价值:提升核心素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不论在文学艺术还是精神内涵上都极具典范性,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选文句式多样、修辞丰富、用词灵活,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语言运用体系。如《反对党八股》里大量气势恢宏的长句,庄严肃穆,便于表达更深刻和复杂的情感;《记念刘和珍君》多使用整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表达革命英雄勇于战斗的精神;《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量的感叹句情感充沛,铿锵有力,利于抒发革命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其次,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通过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任务群的研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等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拿来主义》逻辑严密,前文先批驳了对待文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几种错误的做法,再在第七段提出“拿来主义”,最后几段则详细阐述“如何拿来”,这种“先破后立”的论述结构,说理有力,能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很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向读者展示出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乡村风土美、人性美和人情美,尤其是塑造的革命志士、劳动模范等人物形象,他们身上不畏艰难、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向上的鉴赏品位。最后,在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学习革命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震撼人心的中国革命文化,体悟到伟大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而获得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并逐渐成为革命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德育价值:培养家国情怀。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高中阶段的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和人民。单调刻板地给学生灌输革命理念和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很难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蕴含着崇高的家国情怀,在当代同样符合文化自信的主流价值观。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体会到革命仁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之际,仍然秉持着崇高的家国情怀,勇敢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伟大复兴而不停战斗的精神。

例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不畏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军民间深厚的鱼水情;《红烛》中闻一多宁愿燃烧自己也要解救封建桎梏的爱国真情;《荷花淀》中白洋淀群众舍小家为大家,英勇反抗日军侵略者,无不体现着伟大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还体现在社会建设上,勤劳有智慧的中国人民为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如为解决世界温饱问题而不断探索的袁隆平,为消除疾病而勇敢试药的屠呦呦,他们都时刻将国家装在心中。学生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更能感受到祖国所承受过的苦难和伟大,对祖国的感情也会更加深沉,这些作品也会让学生在无形中传承红色意志,丰富精神世界,从而更勇敢地追求国家的富强和安康。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思考

教学目标立体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之一是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设置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时,除了关注其语言学习价值,更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学情等因素,结合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注重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关照到学生的思维、审美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高中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为“苦难与新生”,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将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品析刘和珍、芦柴棒、水生嫂等典型人物的形象,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获得审美体验;了解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和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样立体化的单元教学目标,更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统整化,挖掘教材内外资源。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我们发现革命传统作品主要集中在人文主题为“青春的价值”“学习之道”和选择性必修中册人文主题为“伟大的复兴”“苦难和新生”等几个单元,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单元编排,围绕教材所给作品确定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打破固有单元的编排,重新组合文本,如整合不同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革命发展史,或者整合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几篇作品,探究毛泽东不同体裁作品的创作风格或毛泽东感时忧国的革命情怀。教师也可以打破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如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辅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作品。如《记念刘和珍君》的写作背景就是大沽口事件,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阅读文本,学生更能感受到刘和珍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一些社会革命资源,如革命文化遗址等,让学生直接触摸到革命历史的脉搏,从而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识。

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是进行立德树人的优秀资源,如果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方法,而是以个人的讲授为主,可能容易上成政治课或者历史课,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对这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和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有时代隔阂甚至价值观隔阂,因此恰当的问题或故事情境可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从而更易把握作品的本质。

如在讲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时,可引入《觉醒年代》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真实体会到一百年前国家危亡之际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民族独立的热血澎湃。教师还可以设定驱动核心任务。通过单元或主题大任务驱动学生完成革命传统作品的研习,学生需要充分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是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征和学情将核心大任务分化为若干个小任务,任务的设置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内涵深厚,蕴含着我国革命时期的优秀精神和文化,只有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革命传统作品深刻的教育价值。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家国文学作品情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