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任务—对应法”融和“四问驱动”课例
2024-06-13秦静
【关键词】通用技术;“任务—对应”法;“四问驱动”;模式及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79-02
【作者简介】秦静,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射阳,224300)通用技术学科备课组长,高级教师,盐城市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带头人。
一、课堂模式及内涵阐述
为了打造“问题解决”式课堂,笔者采用“任务—对应法”融和“四问驱动”教学,构建了如图所示的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该教学模式下,每节课即为一个“问题解决”大循环。课堂开始,教师进行大“启问”: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提出本节课的基本问题,明确学习任务,起“前呼”的作用;然后进行大“探问”:每一个任务对应一个“问题解决”小循环;最后进行大“回问”,反思本节课基本问题的解决情况,起“后应”的作用。对于探问中的每个小循环,同样按“启问—探问—回问”的顺序进行。
二、实践课例
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必修)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2小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设计。
1.大“启问”:走进情境,提出基本问题,引出具体任务
提供情境:有些桌子使用时易翻倒,而有些桌子却十分稳固。请大家思考什么叫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教学伊始,教师设置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引出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这两个专业术语,随后提出本节课的基本问题。
2.大“探问”:每个具体任务对应一个“问题解决”小循环
以任务1的设计为例。
(1)“启问”:走进情境,提出本任务研究的问题
展示图片:路边倒地的自行车、地上翻倒的空竹篓、地震后的废墟等。给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并提问: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这是统领本任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并不要求学生立刻回答,而是以此明确阶段教学目标。
(2)“探问”:技术体验、问题与启示、案例分析
【技术体验1】实物演示:两个大小一样的铁块和泡沫的组合体放在一个被慢慢抬起的木板上,一个正放,一个倒放,观察哪一个先倒下。
问题1: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铁块在泡沫上面的组合体先倒下了,其原因是它的重心比另一个组合体高。由此得到启示: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技术体验2】展示图片:比萨斜塔和中国上海的护珠塔都为斜塔,但斜而不倒。现场演示:教师请一同学站立,然后让他向一侧倾斜,开始仍能站立,继续倾斜,最终身体失衡。
问题2:请从结构重心所在的铅垂线与支撑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分析,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斜塔的结构重心所在的铅垂线落在其支撑面内;学生从保持站立到身体失衡,是因为其重心所在的铅垂线从支撑面内移到了支撑面外。由此得到启示:降低重心可提高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即重心所在的铅垂线要落在其支撑面内。
【技术体验3】展示图片:在钢铁桥梁中,有很多三角形或类似三角形的结构;在人字梯中,需加上横梁。
问题3:为何三角形结构被大量应用在钢铁桥梁结构中?为何人字梯要添加横梁呢?
由此得到启示:三角形的结构比较稳定。由此引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的概念。
【技术体验4】实物演示:将两只空矿泉水瓶分别正放与倒放在讲台上,请学生上前用嘴吹一吹,观察哪个先倾倒。
问题4:请从结构支撑面大小的角度进行分析,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思考1:会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还有哪些?
思考2:生活中会用到结构的不稳定性吗?请举例说明。
观察发现,倒放的矿泉水瓶先倒下,这是因为它的支撑面小于正放的瓶子。由此得到启示:结构的支撑面越大越稳定。思考1启发学生明确结构的材料、连接方式、工艺等也会影响其稳定性。思考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时也需要运用结构的不稳定性来进行设计,如学校的电动伸缩门。本环节中,问题1至4是探问,思考1至2是追问。
(3)“回问”:本任务的回顾与小结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通常有哪些?如何合理运用结构的稳定性?
3.大“回问”:反思基本问题的解决,拓展提高,或提出新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是如何探析影响结构稳定性与结构强度的常见因素的?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进行大“回问”,与开始的基本问题相呼应。同时,引导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领悟技术的研究思想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