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实施*
2024-06-13王飞吴晓楠
王飞 吴晓楠
【摘 要】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促进多学科有机联动和整合的重要抓手,其通过整合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两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原理、技能等,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要整体遵循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内容组织上要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重视学生的心理逻辑,在实践中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保证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落实,需要教师在学校的统筹设计与各主体的有力保障下进行科学设计,以发挥其育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教学;任务群;真实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11-04
【作者简介】1.王飞,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2.吴晓楠,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当前教育改革已走入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旨归。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以有价值的横贯性问题或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为出发点,将两门及以上学科概念、方法以某一主题的形式组织在一起,融会贯通,构成一个完整的跨学科教学形式,[1]其目标是解决综合性情境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对核心素养时代“知识碎片化、认知片面化、学习浅表化”等问题的反思,是对零散化、分科式教学的改进和变革。目前,跨学科主题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亟须对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特征与设计理念进行梳理,以促进其有效落实。其一,跨学科主题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的,也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根本指向。其二,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注重加强课程整合,淡化学科界限和知识边界,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突破单学科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新方式,其可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互补,是落实义教课标要求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基于义教课标,结合课程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提示、教学建议等,把握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关注学习活动的层次性和进阶性,组织跨学科主题教学。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理念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打破单一学科知识内容与逻辑框架的限制,促进相关科目知识内容、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结。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对跨学科主题教学进行科学设计。
1.基于学科又主动跨界
跨学科主题教学不是分科教学的对立面,其本质也是基于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科知识结构、基本技能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础,要使学生的知识产生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有结构化的系统知识。[3]跨学科模式下,学科不再严格对应某一知识领域,知识组合突破学科藩篱,教学多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结点,促进多学科渗透融合。因此,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依然是学科领域内系统化知识体系和逻辑形式,需要教师重视每一门学科的独立价值,以一种超学科思维,关注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影响与融通,积极寻求学科间知识的有效整合。
跨学科主题教学坚持学科立场的同时又超越学科界限,其所谈及的学科联结不是学科知识的碎片化联系,而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线,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和纵向贯通。其一,横向关联指向课程内容的广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容组织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需要教师对主学科及关联学科进行内容和主题方面的系统整合,并采取学科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问题或项目的整体构架,随后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以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横向关联。[4]教师在组织学科实践之前,应该对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主题进行梳理,使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多学科视野下的综合思维。其二,纵向贯通强调跨学科主题教学应以课程结构为主线,关注课程内容的逻辑深度。跨学科主题教学必须以课程结构为主线,从知识体系上厘清概念的承接关系,明确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弄清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之间以及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5]关注知识的逻辑性和深度,体现各学科知识的进阶,避免因课程知识无序性所导致的“泛语文”“泛科学”等现象。
2.偏重生活与心理逻辑
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育人方式,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其最终旨归在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此,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和真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相融共生,培养学生生活胜任力。如将语文学科中人文素养教育与历史学科中历史意识培养相结合,精选蕴含人文精神又体现历史意识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问题的同时能够反思和把握现实世界的本质,加强文化认同,激发历史感、社会责任感。
此外,由于学习经验及认知特点不同,不同年级学生适合的教学主题和内容也有所区别,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不同学段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精选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组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学习任务群,以学定教,重视学情对教学的反向指导作用,搭建教学支架,使得教学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综合考虑数字化时代学生所处的宏观及中观环境、学生群体的微观文化、学生个体的思维及学习方式,[6]避免将学生局限在学科范围内,保证跨学科主题和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
3.以任务群为实践载体
义教课标意在打破单篇的、单科的碎片化教学,关注课程内容综合化取向,即促进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结构化,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学。任务群是将以往比较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整合出几大板块的内容,以解决此前义务教育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性、综合性不强的问题。任务群融合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改变教学中知识点、技能项的线性排列与串讲的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其不仅能够整合某一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还能囊括多学科主题与实践活动,帮助教师组织跨学科主题教学。由此可见,设置任务群的内在意义在于指导与规范学科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科实践,通过“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跨学科主题教学涉及多学科的重要概念与主题内容,需要教师借助任务群的形式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概念、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统整,合理规划与科学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为此,教师应选取各学科的典型主题,采用能体现一门以上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以语文和历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为例,语文的很多篇章,尤其文言文部分的深度学习都需要相应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教师要结合学科课程标准,认真研读不同篇章作者和事件所处的历史背景,充分从历史学科知识中汲取营养,将选文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中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掌握作者原意和作品要旨。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路径
明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原则和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组织和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采取系列措施细化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环节,以保障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效果。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是教师为优化教学效果所创设的特定情境,要求学生发现、创造、应用知识,帮助学生跨越学校和社会、知识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以培养具有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力的人才。真实的问题情境并非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是组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首要环节,其具有多重教育意蕴。此外,生发于具体情境的知识更易转化为实用技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如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表达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核心素养等。
2.协同开发跨学科主题
跨学科主题涉及多学科知识内容,单靠某一位教师或同一学科的教师开发跨学科主题往往会因其学科知识或思维的限制,造成跨学科主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开发跨学科主题。
不同学科的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真正在接受与认同的基础上协同开发跨学科主题;在跨学科主题开发活动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就困惑的问题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共同完成跨学科主题的开发。唯有如此,跨学科主题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跨学科主题教学才能科学实施。
另外,跨学科主题的落实必须基于多样化的跨学科活动,教师在对学生学情的深度了解上,对跨学科主题进行细化,使得每个跨学科主题都有若干个跨学科活动。比如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就可以设置若干结合两个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的活动,在这些以解决问题或知识运用为核心的活动实施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又提升了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评价跨学科主题活动开展情况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指导跨学科主题教学深入、系统推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评价在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对整体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该多关注每个跨学科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后学生的变化。与单学科教学或单学科主题教学评价更关注本学科内知识、技能、思维等不同,教师对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融合深度,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教师要在研修中加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学习,通过经验分享、专题研究等方式来提升自身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念、知识和能力。学校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培养一线教师融合和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冉源懋,罗旎兮,翟坤.“现象教学”在芬兰:理念、实施与经验[J].教育学术月刊,2022(4):81-86,105.
[2]杨俊杰.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思维广场课程的深化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22(4):87-92,112.
[3]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4):63-67.
[4]陈春云,陈艳.基于课程标准的“四化”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03-104.
[5]王海英,黄海旺,张军霞.围绕概念建构实现科学学习进阶——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的编写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9):108-116.
[6]孙晓红,李琼.“学习者中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学报,2022(1):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