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民至上”逻辑
2024-06-13赵丽涛都晓琴
赵丽涛 都晓琴
赵丽涛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阳光学者”、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曾获华东政法大学“青年科研英才奖”。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至上”价值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制定出的反映民众共同利益的体系化规范。从本质上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党以“人民至上”的价值体系为核心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是我们党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品格最有力的证明。在当代中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这个国家执政党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发展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中。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使其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中,必须从执政理念、宗旨目标、初心使命层面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期保持好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过程中,都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精神,遵循为人民谋利益原则。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以群众史观为哲学范式。从实践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群众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民至上”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历史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哲学范式创设和完善“中国制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视为“真正的英雄”,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人民至上”的关键抉择
在“站起来”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解答了“中华民族究竟走向何方”的问题,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新中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并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在“富起来”的历史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选择,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充分体现出“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序幕。在实现“强起来”的阶段,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态度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鲜明地提出“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什么时候我们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会获得广泛认同,什么时候背离人民切身利益,探索就会遭受质疑。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总结“维护人民利益”原则的正面历史经验和汲取“背离人民利益”原则的反面教训基础上不断趋于完善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状况,把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时代,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正面经验,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我们党在长期治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中国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人民至上”的实践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广大人民参与的实践土壤中生长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植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沃土中。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刻也没有脱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实践,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基本依据。没有广大人民的鲜活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无从谈起。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统一的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鲜活实践中逐渐成形和完善的。鲜明的实践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果没有过往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那么也就没有如今更加成熟现代化的模式。二是植根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新时代,现代化模式并不是一个静态呈现,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必须立足当下的实践特性,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三是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实践探索。实践没有止境,现代化建设也没有止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样态,不能机械地规定、教条地固化,而必须交由将来的实践,不断认识规律,根据新的实际情况继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在批判性反思与借鉴西方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实践及其制度体系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有值得深思的模式。但是如果脱离自身实践定位,照搬和移植就会囿于缺失实践观照而陷入混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建立在别国实践之上,而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实践沃土,根据我们自身的时空环境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合理成分融入我国现代化模式的“人民至上”价值中,并坚决抵制和抛弃不合理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应全球化趋势,没有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而是在对比与借鉴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建基于此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实践作为评判标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陶醉,凡是有益于人民且为人民所接受的,我们就发展与完善,凡是有害于人民且被人民所反对的,我们就果断批判与丢弃。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场的价值共识凝聚机制研究”(19YJC710112)、上海市阳光计划“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研究”(项目编号:20YG3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