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望海潮》

2024-06-12戚莉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柳永高中语文

[摘要]《望海潮》主要是写杭州美丽的自然风景,写杭州的繁华、西湖的美景以及彼时百姓的宁静、和平的生活景象。作为调长拍缓的慢词经典之作,其也能引起人们对“望海潮”这一词牌之意的思索。《望海潮》是一首绝美的写景之词,理解《望海潮》应当有必要的系统思维,应认识到此词所用的慢声长调,与作者内心所抒之景、抒真情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协奏曲。于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完整景致,就是音律协调之下的情致婉转,是柳永带着读者共同走向“三吴都会”的“自古繁华”之钱塘。

[关键词]高中语文;柳永;《望海潮》

[作者简介]戚莉丽(1981),女,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學,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志码]A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继续收录了柳永的《望海潮》一词。这是一个词牌名,其创作者就是柳永本人,取意者,指观潮胜地是为杭州也。在宋词界,柳永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作为我国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其常常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对于中国文学发展来说,柳永的突出贡献就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又名曼词。曼,有延长引伸的意思。《词谱》曰,“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可以说柳永开拓了慢词的领域,其慢词成为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1]

就《望海潮》而言,其主要是写杭州美丽的自然风景,写作为大都市杭州的繁华,同时也写西湖的美景以及彼时百姓的宁静、和平的生活景象。从写作特点的角度来看,这首词有显著的以点带面的特征,全词在写作笔法上明暗交叉,同时又有大开大合之势,其所描写的杭州景象繁荣瑰丽,这种浓墨重彩的写作笔法与柳永惯用的风格明显不同,也正是因为这首词并不具有柳永常用的婉约风格,所以才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篇传世佳作。将这篇佳作作为高中语文课文,自然有教材编写者的深意,无论是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丰富语文教材文本的多样性来看,《望海潮》这首词选入教材,都给高中语文文本解读带来了新的空间。相比较而言,文本解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社会背景的不同与个人视角的差异,都会给文本解读带来新的景象。在当下解读这篇课文,自然也需要追求这一景象。

回到词本身,《望海潮》既在写景,又不只是写景,作为调长拍缓的慢词经典之作,能引起人们对“望海潮”这一词牌之意的思索。

一、读《望海潮》的表里含义

从字面含义上看,《望海潮》只是在写景。确实,全词当中,多数文字在写景。词开头即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这是一个俯瞰视角,同时也是一个宏观视角,可以说为全词营造出不凡的景象。其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更多的是一种细节描写,在柳永的笔下,柳树因雾气笼罩而显朦胧之美,桥梁因华美的装饰而显大家之气,再加上挡风的帘和青绿色的帐,又伴以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远处,有动静结合的绝美景致,又高又急的潮头冲向钱塘江堤……存满了绫罗绸缎千家万户,竞豪奢……

显然,这种绝美景致既是柳永心中之向往,同时也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于良辰美景当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是日常生活所期待,也是精神所寄托。因为柳永这首《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此就成为描写西湖美景的最佳注脚。那么,柳永以慢词称颂杭州,只是欣赏了杭州、观看了西湖之后的即兴之作吗?据考证,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据说,柳永的好朋友孙何做了两浙转运使,有一天,柳永去拜访的时候,门房却坚决不替他通报。柳永无计可施,只好另寻他法。很自然地,他发挥自己的强项,就游览杭州西湖美景之后,即兴作了《望海潮》慢词。而为了让这首词被孙何看到,其将该词给了当地的一个名妓,并委托其如果有机会到转运使府,就在筵席上吟唱这首词,如果有人问及,就说是柳永所作。后来,这位名妓果然有机会在孙何府第献唱,于是她就唱了这首《望海潮》,结果这首词的意境加上名妓婉转动人的表达,赢得了全体嘉宾的交口称赞。孙何自然就问这首词是何人所作,名妓将事实如实相告,孙何大喜,马上着人邀请柳永……[2]

有了这样的考证结果,倒可以发现《望海潮》的另一面,即一首绝美的写景之词,却也有着作者柳永的晋身努力。但巧合的是,无论是表,还是里,却又凸显出“望”的意思,作者所望者,除了自然风景之外,还有访友之所望。这是一段非常复杂的描述,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对自然风险尤其是自然美景的感悟是超越常人的。更重要的是,以柳永细腻的心理加上丰富的感情,他在看到美丽自然景象的时候,不可能只追求感官上的直接刺激,而一定会让这种美丽的自然风景与内心的情感发生共鸣。当然这只是从课文解读的角度做出的判断,用的是类似于当下心理学的相关术语,就柳永当时的心境而言,没有恰当的术语描述自己的心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柳永而言,这一心境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一篇伟大的作品一定出自这样的心境,更何况对于柳永这样的大词人而言,当他的内心与西湖美景发生重叠之后,一定会孕育出伟大的华章,这就是《望海潮》。

二、思《望海潮》的完整景象

那么,作者所望的,除了杭州西湖的自然景象之外,除了访友的需要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通过上面分析就可以发现,在柳永的眼睛里,他看到了杭州西湖的自然美景,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些依托。但是,在柳永的眼里除了自然美景之外,更折射出其内心的需要,那就是访友。站在柳永的角度去思考朋友存在的意义,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当看到西湖美景的时候,眼里有了自然,有了“景”;然而,“景”的意义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再美的景致,如果没有了人,那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柳永而言,其自然会有这样的认识,即使这种认识可能会以默会的形式存在,但只要其存在,就会对其行为形成影响。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一影响之下,访友的需要才会变得那么自然。这一需要仍然是表面的需要,对于柳永而言,无论是眼中的西湖美景还是心中的访友需要,最终叠加起来还是为了满足他内心之景与人融合的需要。可以说,正是这种需要驱动了他写下《望海潮》这样一篇经典美文。

理解《望海潮》应当有必要的系统思维,而所谓的系统思维,就是要从人与景的联系、人的内心与外在的联系等角度,立足于对诗作本身的解读,形成更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比如,当有人说柳永《望海潮》写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杭州自古以来的繁华、西湖引人入胜的风光,和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图景以及官员的闲情逸致。[3]就是一种系统性认识,只不过这种系统性认识,相对而言还没有触及诗作的本质,尤其是对《望海潮》词牌背后的含义,应当需要进一步解读。

这里不妨先来建立一个“望海潮”的表象。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望海潮”作为一个词牌名,在该词牌的规制之下,作者凭借自身高超的文字运用能力,描写出了“东南形胜”的景致,抒写了内心看“东南形”而感觉到的“胜”。显然,文字所描写的景致,首先,可以在读者的面前构造出一个形象的表象。上一点已经初步解析了上阕的重点写景,那么在解读下阕的时候,应当看到其中除了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经典描写之外,同时也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样的闲情逸致,应当说这样的景象对于读者(包括柳永的重要写作对象孙何和当下的每一个读者)而言,是一个很美的意象建构。其次,又有“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写,与前面的景致描写不同的是,这里的描写当中,有了“人”的存在。人在干吗呢?有的在吹奏羌笛,有的在美丽的夜晚划着船儿采菱、唱歌,其中有老翁在垂钓,有采莲的姑娘在嬉笑;同时,也有像孙何这样的高官外出时,所伴随的马队成群、牙旗簇拥。于是,就可以在花看半开、酒至微醺的意境中,耳闻箫鼓管弦,口作好诗好词,同时将美丽的水色山光收于眼底,这何尝不是一幅好的时光风景。面对这样的美好景致,又怎么能不让人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之感。

综合起来看,此词写作过程中所用的慢声长调,与作者内心所抒之赏美景、抒真情遥相呼应,形成一首完美的协奏曲。于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完整景致,就是音律协调之下的情致婉转,是柳永带着读者共同走向“三吴都会”的“自古繁华”之钱塘。

三、读思结合下的《望海潮》

对一篇经典名篇的阅读与思考,是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自觉行为,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深度解读的前提。对于柳永的《望海潮》而言,如果从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又会有怎样新的发现呢?这是笔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个问题。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这篇文章是写一个城市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当中,描写城市的经典名篇并不少见,人们读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候就会想到名城苏州;读到“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的时候就会想到成都……那么在读到柳永这篇文章的时候,又会与杭州形成怎样的联系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意味着要将文本的解读进一步放到时代的背景当中去。相对于一般的作品对城市的某一特点进行描述而言,柳永的这篇文章却是描写整个繁华杭州的全景,这里既有杭州城的繁荣富庶,同时又有钱塘江的辽阔壮观,还有西湖的宁静美丽。全文仅107个字,却将北宋时代杭州的繁华一下子带到了读者的面前,这样的文字驾驭功力,即使是在文豪辈出的宋代也并不多见,如今见之于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作品,却是都能够像《望海潮》这样打动读者的。

进一步在时代背景之下思考这篇课文,尤其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这篇文章,又会发现宋仁宗时期社会的兴旺发达,与作者久困京城形成的失意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是由于相由心生的原因,词人柳永尽管仕途失意,但是借助于几次漫游便抒写了心中的郁闷之气,同时又开阔了词人的视野。用现在的话说,词人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不仅有日常的苟且,同时还有着诗和远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作者这里已经不是一句抽象的描述,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体验——实际上词人在漫游的过程当中,除了走到苏州和杭州之外,也走到了成都和长安等地方,因此,这时候词人的心理一定是开阔的,所以,才有了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换一个角度讲,如果词人处于郁闷的心境当中,那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

同时站在词人的角度来思考他的写作,其实还应当重点考虑柳永作品的特点。柳永擅长写慢词,慢词的特点在于曲调缓慢;慢词通常比小令的篇幅要长,因此,所描写的内容通常也就更多,这非常适合写一个地方的全景,也有助于词人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但对于通俗的文字而言,利用慢词来表达这样的实景与心境,既可以让读者看到具象,同时又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意象。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感觉到这首词的魅力,于是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进一步阅读,反复阅读,反复咀嚼,反复揣摩,反复体会。在这样的不断反复当中,词中的意境就会在读者的面前变得更加清晰,所谓读思《望海潮》,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意境!

四、《望海潮》中读“望海潮”

柳永的《望海潮》一词,它的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该词在被誉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的柳永的作品中,地位“非同寻常”[4]。认识这种非同寻常的地位,是读者的基本任务,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进一步解读,又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时候,理解该词是从词的内容处着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词牌名本身,也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一首经典词作的魅力,或许正体现在这样的层面。

“望海潮”作为词牌名,为很多词人用过,以“望海潮”作为关键词去搜索,可以发现无论是词作还是作者都比较多,但是梳理相关的古典文学史就可以发现,正是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东南行胜》才是该词牌的正体。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词牌实际上是柳永所创,在读《望海潮》的时候,通常都会有一种朗朗上口之感,尤其是这种词牌的节奏伴随着大词人柳永这样的遣词造句的高手,则更是能够通过这样的节奏感,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在《望海潮》中读“望海潮”,原本也应当是课文解读的策略之一。

带着这一解读策略,再去看对“望海潮”的写实,也可以发现有着较大的解读空间。柳永本身是一名词牌高手,他的很多作品流传至今,都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华章。读着柳永的词,常常会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其中的很多语段都会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去重复,去咀嚼,希望能够得到其中更多的真味。当教师带着学生解读《望海潮》这篇课文的时候,自然也需要追求“望海潮”的真味。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时沉浸于文本,去咀嚼其中的一词一句,去追求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共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带着学生,基于“正体,双调,一百七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的特点,一方面去解读《望海潮》这首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填词。填词不追求有像柳永那样的水准,但求有那样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先走进“东南形胜”,然后再走向自己内心的胜景。这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吸收与创造的过程,当能够用“望海潮”这样的词牌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时,文本解读的一种新境界也就产生了。有了这样的新境界,《望海潮》的意义自然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参考文献]

[1]马亦飞.绘湖山壮丽风光展都市繁华画卷——柳永《望海潮》赏析[J].语文天地,2008(13).

[2]钱仁康.歌咏西湖的绝唱《望海潮》[J].中國音乐,1989(01).

[3]谢懿维.和谐的音符都市的乐章——柳永《望海潮》赏析[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02).

[4]朱瑜冬.“站队”见“点染”“铺叙”写“慢词”——柳永《望海潮》课堂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12).

猜你喜欢

柳永高中语文
柳永·望海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从“柳三变”到“柳永”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