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及路径突破

2024-06-12闵芳芳陈惠

求知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劳动教育困境

闵芳芳 陈惠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切入口,是新时代对学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进程,必须先摸清区域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直面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短板性问题和校本化难题,在顶层设计、师资配备、课程内容重构、家校社协同培育、活动评价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

关键词:劳动教育;现状;困境;路径;问卷调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路径突破研究”(2021JY14-L209)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体卫艺专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课程实践研究”(编号:T-c/202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闵芳芳(1988—),女,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陈 惠(1989—),女,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内劳动教育的开展,2022年7月,泰州市闵芳芳中小学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联合兴化市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组成立了调研组,设计了面向兴化市的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研组于2022年7月10日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发布,对兴化市104所学校进行了调查,发放对象为学校劳动教育分管校长和劳动专任教师,回收有效问卷95份,其中,46份来自幼儿园,14份来自小学,12份来自初中,21份来自九年制(小学+初中)学校,2份来自高中。

调查组在收集学校的基本信息的同时,围绕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师资配备情况、课程实施制度、课程评价、学校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等方面问题展开调查,并从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知、开设、实施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认知层面

1.必要性

在回收的95份有效问卷中发现,97%的学校认为劳动教育至关重要。这种共识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普遍认可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劳动教育目标的深度理解和积极实践上。学校希望通过劳动实践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们认为劳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增效的有效途径。他们坚信,大力推进劳动教育有助于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课程意识

虽然大部分学校认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尽管82%的学校安排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这表明,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还有待加强,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尤其是在兴化市东南片区,出于各种原因,部分学校尚未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这些学校加强课程意识,鼓励他们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区域内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资源需求

近半数的学校表示,目前学校所提供的场地和资源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资源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除了场地和物资短缺,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和实施过程中还面临其他挑战。学校希望得到教育部门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课程开发的指导、实施方式的建议以及课程理念的培训等。这表明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推进有着很高的期望,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以共同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开设层面

1.课程开设

《课程标准》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两种方案:一是独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比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和高中通用技术课;二是在各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融合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8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但大多以劳动与技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实践活动以及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只有少数学校在其他学科中融合开展,每周开展一节、两节、三节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8%、18%、24%。

2.执行计划

劳动类课程计划的有效执行是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的有效保障。在调查学校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否能按计划执行时发现,幼儿园和乡镇九年制中心校执行度最高,民办学校执行度优于公办学校,县城学校的执行度最低。在后期的访谈中了解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区几所学校的规模均在20轨以上,教师、资源配比与学生数量之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3.政策支持

一方面,只有一半学校出臺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文件;另一方面,只有80%的学校将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这也导致不少学校并没有将劳动教育做进一步的培植项目发展。

(三)实施层面

1.活动方式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方式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但缺乏专业的课程内容。这些形式主要包括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实践、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活动以及布置课后劳动作业(包括家务)等。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而,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这些活动方式,加强对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2.师资配备

劳动教师短缺是区域推进劳动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教师,83%的学校不得不让其他专业的科任教师代课。这些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城区学校由于缺乏专任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不得不选择放弃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劳动教育的推进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3.活动场所

劳动教育的实施在多个环节中均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不少学校坦言,缺乏专用的劳技室是一大难题,这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劳动与技术课,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尽管一些学校拥有校内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如种植园、社区工作岗和烹饪室等,但这些基地的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只在开展特定活动时才被启用。截至2022年春季学期,只有一半学校组织了研学活动,而且活动的开展频率也较低,通常一学期只有一两次。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因此,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校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也是关键,能为劳动教育的推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家校协同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则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良好劳动素养的第一场所。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家校协同配合,78%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常态化的家校合作机制。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家庭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技能的重要场所,而学校则应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同时,学校需要从日常的教室清扫、宿舍维护等方面着手,将其纳入课程内容,并确保有计划,有实施,有过程监督,有考核标准,有评价反馈。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更好地配合并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策与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区域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顶层设计、师资、学校基础设施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奖励机制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有重要作用,如何开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及优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等,都是实施劳动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区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准则,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宗旨,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科学指导与实践。

(一)多方面部署,做到“点上发力”,直击劳动教育短板性问题

1.优化顶层设计

实施高质量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2]。在区域层面,兴化市教育局坚持育人导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劳动和研学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要求各学校立足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系统化、分层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具体到全学区、全学段、全体学生;同时,将劳动教育纳入兴化市中小学学生素养提升五项工程考核内容中,明确要求各校严格按照《意见》开展劳动教育,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评价,以评促施,推进区域劳动教育。

2.打造课程团队

2021年7月,兴化市率先成立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组,向上级地级市教育局申请了泰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组建了劳动教育卓越项目团队,从兴化市中小学学校吸纳了优秀的教师作为第一批劳动教育活动指导教师。他们多数来自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通过参与高频率、系列化的活动和劳动与技术专业培训会提升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后续师资力量的补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3.开发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生产劳动内容,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大主题内容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在社会劳动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还要为学生重塑活动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将学科大概念转化成核心主题呈现给学生,设计贯穿单元的、情境化的核心劳动任务,促进劳动知识的迁移和劳动素养的形成。目前,兴化市范围内形成了以地方景点千垛菜花为原型开发的“送你一朵油菜花”主题课程活动、以地方特产兴化大闸蟹开发的“秋天的‘蟹逅”主题课程活动、基于戴南镇不锈钢特色开发的“学工匠精神,习精工制作”等系列主题课程活动。

(二)多层次推进,做到“面上开花”,解决劳动教育校本化难题

1.开展多样化课程

自2021年7月“雙减”政策颁布以来,区域各学校积极响应,就课后服务时间、内容、具体如何实施做了详细部署,特别强调要以“双减”为契机,分年级、个性化地统筹开展劳动类课后延时服务,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以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为例,在每周二的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在七、八年级开展了走班制的多样化课后延时服务,涉及花样剪纸、种植、趣味焊接等劳动项目。此外,兴化市遴选了百名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优的体艺、科学、综合类教师成立“百人导师团”,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开展持续性课后服务,学校可以按照需求进行课程项目选择。这一举措不仅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课程,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的多彩之窗。

2.家校社协同发力

基地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均具有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劳动素养的作用。区域坚持三方协同进行基于课程设计的劳动实践,在第一批26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了第二批18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与邻接学校双双达成课程共建意识,协同开展社会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家校共育共建长线劳动教育课程,以兴化市戴南小学家校共建的“小葫芦,大世界”主题活动为例,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出力流汗,历时半年之久种植葫芦,待葫芦成熟后通过调查、小组汇报、绘画、烙画、黏土创作以及艺术表演等多样化方式展示了劳动成果,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均得到了提升,真正彰显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多元化课程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综合评价,应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最终指向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劳动观念;在劳动中展现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及创造劳动成果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品质;将劳动与社会生活联通,形成敬业奉献、奋进创新的劳动精神。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坚持实践导向,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全程跟进,结合课堂观察以及区域每年度举办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师生成果评比活动进行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还进行课程育人、劳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等的有机渗透。课程的最终样态指向“五育融合”,培育心智健全、有担当、有良好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洪贵.劳动教育:中小学生成长的必修课[J].江苏教育,2019(26):7-9.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劳动教育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