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及协同路径
2024-06-12钟清莲
钟清莲 刘 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不断探索治国理政之道,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党和国家的发展站在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我们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充分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生态文明建设曾在促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理念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与协同路径,继续回答“何以赋能、赋能空间、如何赋能”等问题,已成为以“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推动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一、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共同富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其内容涵盖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提和根基,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扩展,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关于“何以赋能”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不懈探索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从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三个维度为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逻辑支撑。
(一)契合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了科学预测,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将掌握和利用原来属于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建立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形态和有效原则,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基于对一般社会关系的分析指出,“自由人联合体”以“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为基础,突破古老社会生产有机体中两大关系的狭隘性,力求实现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恩格斯也曾指出,劳动使人类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们总是通过劳动支配自然界以获取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本质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共富社会,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其本身就包含着合理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他们显然主张人只有在争取“两个和解”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过“生态文明”“共同富裕”这样的概念,也没有直接论述“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但事实上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其深层关系始终贯穿在他们关于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整个理论思考之中,特别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深刻思考的“两个和解”(即“人类本身的和解”和“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启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在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然资源滥用、生态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现象进行了深刻、严厉的批判,主张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克服资本逻辑对人类社会的宰制,通过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问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物质、精神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全面富裕的状态。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明只有当人类行为的自由在于正确认识自然规律而非摆脱自然规律,合理安排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才能达到既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又维持生态平衡的理想效果。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认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关系,强调生产力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人的生产活动提供最基础的条件。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社会生产要遵循生态原则,强调应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 减少废料的产生,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唐雄、冉光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当代价值》,《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3年第1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体现了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蕴含着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思想元素,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探索出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们党协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崇高价值理念,协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为新时代探索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共同富裕起来”的口号,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与实现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策略考量之中。他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为尽快改变我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我们党在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同时,还采取了控制人口、保护林业、兴修水利、开发可再生资源等保护生态的具体措施。改革开放后,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变化要求我们党实现发展理念的创新,我们党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能够协调解决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路子。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绿色革命”的发展观,他十分重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指导农业开荒、黄河治理、旅游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时,总是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整体安全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江泽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指出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同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探索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更加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7)参见张云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和本质要求》,《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要蕴含两层含义:一是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谈不上共同富裕,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2页。。二是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经济要素和发展要素,甚至其本身就是经济要素和发展要素,“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页。。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衡量共同富裕实现质量和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牢牢把握生态保护红线,始终致力于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2021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收官之年,整个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迈上了共同富裕的新台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党和政府实施了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五个一批”扶贫战略,其中生态扶贫的成功实践为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发挥了巨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态扶贫秉持因地制宜原则,借助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光伏电站等,助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例如,陕西省宝鸡市大湾河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旅游”“旅游特产”,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扶贫明确了生态文明在“五个文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生态赋能型脱贫充分展示了生态致富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为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积累了丰富鲜活的实践经验。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有精辟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前,我们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41页。。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且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适应,特别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自身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表现为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而且表现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要准确把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促进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鲜明特色。
对于更好的实施朋辈导师制度来说,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场合颁发导师聘用证书以增强其荣誉感;择机向朋辈导师所在班级老师、辅导员和同学群体中公布导师聘用信息;定期举办朋辈导师工作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利用自媒体、传统媒体等渠道适度宣传朋辈导师的业绩和形象,以及适时评估和奖励导师的工作表现等,为顺利开展激励机制起到辅助作用。[4]
二、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规划。从根本上说,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共同富裕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理解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是准确回答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4—375页。,这为新时代在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共进关系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基础性关系,它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前提,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只有不断地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好、发展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从而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从我们党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来看,我们始终围绕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谋划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十分重视生态问题和共同富裕。毛泽东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着深刻的哲学认识,他曾根据当时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提出了“人定胜天”“向自然开战”的口号,主张“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1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改革开放以后,基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及时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张,认为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逐步消除贫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强调注重缓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继续向前推进。胡锦涛在总结我们党以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13)《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页。的观点,主张应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赋予共同富裕以生态文明的新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使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二)绿色发展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为共同富裕提供科学发展思路
“随着生产力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共享的公共财富消费的比重将会不断增长,共同富裕的水平随之不断提高。”(14)鲁品越:《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保障,更是衡量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但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而是要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础上。绿色发展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它强调培育生态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发挥良好生态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是高质、高效、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文明发展。从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来看,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始终离不开自然生产力,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原始文明时代,人们依靠采集和狩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这是对生态资源的初步合理利用;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在不断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事农业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饲养更多的家畜家禽,此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仍然较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大规模运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干预不断增强,导致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资源,并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体系中,强调以生态优先为发展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的目标是既在良好生态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通过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繁荣基本方略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
(三)热爱自然情怀是生态文明的伦理要求,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文化架构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作好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筑牢自然情怀方面的底层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4页。热爱自然情怀既是实现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的人文支柱,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向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伦理要求。热爱自然情怀既是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应深入阐发生态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美学伦理,帮助人们塑造和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深厚人文情怀,养成与生态相协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为推动实现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
热爱自然情怀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表现,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念,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科学治理精神和携手合作应对提供思想指引和伦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事业,推动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必须形成深厚的热爱自然情怀,并使之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培育热爱自然情怀,首先要明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群众既是保护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其次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保意识和绿色价值观念,树立“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4页。的理念;最后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以生态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筑牢群众基础和思想道德观念基础。
(四)科学治理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优良生态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上采取措施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很多深刻论述:“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5页。,必须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的良性互动。要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要素协同拉动生态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有效提升生态发展软实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五)携手合作应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为共同富裕提供行稳致远之基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使用“共同家园”“唯一家园”等概念强调在全球生态变化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仅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且表现为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合理地承担了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造成的生态问题,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总产品的分配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合理的生态格局必须尽快改变,在强调所有国家承担共同责任的同时,更要强调发达国家必须承担与发展中国家有区别的更多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优良的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国际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美丽世界的必然要求。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人民的全球性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障碍,只有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携手合作应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设世界人民共建共享的美丽家园。以全球视野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二者都反映了全人类对物质富足和生态优美的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只有世界各国人民都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并为之贡献力量,共同富裕才有行稳致远的可靠基础。
三、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协同路径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9页。,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和生态优美的共同诉求。以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持续厚植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开启了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的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关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的政治问题。充分发挥我们党在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工作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8页。充分发挥我们党在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工作中的领导优势和领导效能,就必须不断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一要维护和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大局立场、全局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家治理效能最大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展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二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积极落实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面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严峻形势,我们党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协同共进。
(二)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是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随之而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制约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整合生态资源,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实现绿色共富的制约,夯实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
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挖掘新质生产力中的绿色要素,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共同富裕的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一要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鼓励企业在核心生产技术和原料材料方面进行创新,强化绿色科技创新的驱动功能,促进物质生产过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22)参见李建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生态蕴涵及新文明价值》,《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构建更具生态环保低碳特征的供应链、产业链。二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基础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与升值。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推动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产品,发展“生态+”复合产业,完善“生产—销售—消费”的生态产业链。三要充分认识到生态资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生态监管,强化所有个人和组织的环保责任意识。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补偿”原则,提高破坏生态环境的成本,彻底改变“单位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局面,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3)参见樊宏法、沈灵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三)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思想引领
“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其包含着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生态绿色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全面富裕”(24)刘华、钟清莲:《新时代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研究的进路与展望》,《新视野》2022年第4期。,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理想生活状态。生态绿色作为共同富裕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为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自觉行动方面入手,大力宣传绿色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是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发挥生态文化的教化引领功能,引导人们转变价值观念,由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绿色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绿色生态文化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跃进。
以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必须高度重视绿色生态文化在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丰富人民群众绿色精神文化生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点。(25)参见方世南:《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推动共同富裕研究》,《观察与思考》2022年第5期。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对天人关系的深刻哲学思考,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天地万物一体”“道法自然”“强本节用”的观点等。我们要推动这些蕴含丰富生态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共同富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