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24-06-12王树博徐珍珍李长龙

山东纺织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硕士交叉纺织

王树博,邢 剑,徐珍珍,李长龙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目前,“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其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目标是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4]。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重要布局。因此,如何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高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纺织产业优势,是目前纺织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2 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交叉不足

学科交叉培养有利于培养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是培育创新复合型纺织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5,6]。近年来,国家及各大高校对学科交叉越来越重视,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并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专业领域、人才招生、培养方式及学科设置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目前效果还不够明显[7]。

我国纺织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纺织类专业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柔性电子技术、柔性可穿戴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交叉的形成要求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具有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

2.2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教学作为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途径[8]。然而,我国部分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讲授内容缺乏趣味,并且大多高校使用的教材与企业前沿技术脱节。现有教材中大量方法体系已被纺织企业所淘汰,严重滞后于现实中纺织企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生对讲授内容缺乏兴趣,授课教师得不到积极的反馈,致使教师授课热情不高涨,最终形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热情降低的恶性循环。此外,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专注于科研项目申报、竞赛项目组织及SCI 论文撰写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教师的精力,占用教师备课时间。

2.3 考核方式陈旧

现阶段考试和考查是研究生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这两种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难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申请学位提出了论文数量要求,这是定量考核研究生的一种方式,但是难免导致研究生热衷于论文的发表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探索更加人性化、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3 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培养方案的优化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包括学科专业简介、培养目标、学习年限、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必修环节、学位论文相关要求以及培养方式方法等。其中,课程体系作为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内容, 对学科建设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9]。如何避免人才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个性的弊端,是纺织院校需要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本科和硕士阶段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补充,并结合纺织行业的研究背景和最新成果,有针对性地设置与专业前沿知识相关的课程。

其次,研究生培养过程应增加学科交叉课程,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学习。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对于纺织类硕士研究生至关重要,传统纺织专业对于学科知识的应用较为局限,但在新工科背景下,纺织专业对于学科知识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因此,增加交叉学科课程是未来课程设置的必然趋势。

纺织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针对纺织行业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纺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实践环节作为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所占据的学分也相对较高,企业实践对于增加纺织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际专业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应适当增加企业实践时间,适当降低培养方案中对于纺织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分要求,并将纺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设置在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

此外,课程体系应增加双语课程设置,鼓励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访学经历的高校教师开设双语课程,提升研究生英语听写水平。课程体系中应增加校企合作类课程,该类课程教学大纲设置过程中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讲授课程中的部分章节,将纺织企业前沿技术及时增加到授课内容中。

3.2 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升不仅仅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密切相关,更与导师对于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以及研究方向的确定密不可分,在确定研究生研究课题之前,导师与学生间应进行积极的沟通,研究生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并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此同时,纺织类院校应对研究生开展行业相关的学术培训,包括数据库种类、文献查询方法、文献管理软件以及科研制图软件的介绍,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或开展短期访学,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开展研究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纺织类学科竞赛,定期举办校级研究生学科竞赛、专利发明大赛;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或纺织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展学术报告或其他交流活动,并动员研究生积极参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条件,对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做出一定次数要求,以此增加研究生学术交流积极性。

3.3 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是培养目标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培养的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提升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将促进地方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区域人才的储备[10,11]。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习纺织专业知识,还要明确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纺织专业的特色提出针对性的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能力。对于纺织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推动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以研讨和互动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建设跨学院的平台课和创新创业课,形成学位课、选修课、跨学院平台课等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于纺织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完善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构建以纺织行业新技术发展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政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此外,应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创新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纺织行业高水平学科竞赛。

4 增强导师队伍力量

4.1 提升校内导师个人能力

学科交叉的形成要求导师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素养,纺织专业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满足研究生对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导师在引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学术道德等诸多方面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因此,导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加强对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国内外优秀人才交流合作,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去调动学生对纺织领域进行探索。对于校内导师的遴选与考核,不仅要考察个人素养、学术水平和指导学生的能力,还应考核其对纺织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要鼓励广大纺织院校导师去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增进导师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这样导师能够更快速地了解纺织行业现存的问题,在提升导师个人能力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

此外,纺织院校应加快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的建设,纺织专业背景的导师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相对局限于纺织领域,使得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较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当地组建以纺织专业为主,化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为辅的科研团队,组建优势互补的交叉学科队伍,对于提升研究生的整体专业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团队中不同专业的导师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

4.2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

学校应提供和保障开展专业实践的条件,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担任第二导师,他们具有在基层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工作经验,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进行专业指导,从而提升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对于校外导师遴选与考核,应更加看重个人素养、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学生指导的能力,不将发表论文作为考核的硬性要求。此外,各纺织院校可以聘请纺织企业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纺织领域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这不仅可以提高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纺织领域的认同。

5 探索适用于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方案

健全纺织类硕士研究生考核培养制度,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增强培养过程中的督导作用,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培养, 通过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送审、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来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性,通过学生参与竞赛项目、学术交流、产品研发、撰写专利、发表论文等形式动态监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制度应存在差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更倾向于学术成果的产出,例如论文发表、专利授权、学科竞赛及专著撰写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更注重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学科竞赛及企业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与此同时,院校应加强对研究生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的监督和指导,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并建立学生反馈渠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过程。

6 结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纺织类硕士研究生存在学科交叉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陈旧的问题,从培养方案的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导师队伍力量的增强以及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试图通过把学科交叉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通过优化研究生考核方案等方式培养纺织类硕士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我国及世界纺织行业的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硕士交叉纺织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