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2024-06-12杨林姣黄闪闪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林姣 黄闪闪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中小学学生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情感能力与价值观塑造的任务也不同。思政课教师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纵向上培养学生,找到学生的思想发展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兼顾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有利于从整体上分析一体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整体布局,增强讲道理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一、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背后的道理
讲好中国故事,能够传递中国精神,增强思政课课堂活力,让思政课更具魅力和影响力。
思政课教师应当选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思政课教师有着可运用的丰富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1]这些中国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风貌。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当讲好古今的中国故事。既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传统故事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理解故事背后的制度基础和文化基因;也要讲好奋斗革命故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故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故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故事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各方面发展的日新月异。其次,挖掘富含思想政治元素的故事。将讲故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坚持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好故事背后的真理,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亲和性和针对性,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最后,结合国际国内的时事讲好故事。目前学生对国际国内的时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葆有积极的热情,思政课教师要把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国际国内两种大局的背景结合在一起,讲好贴近群众身边的榜样故事,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在古代医学《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能治疟疾,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没有先进的设备仪器,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经过上百次失败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未想过放弃。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转氨酶不正常的现象。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就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最终证实了药物的安全性,突破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研究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无数因疟疾丧失生命的人。思政课教师应当选好故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思政课教师应该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思政课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宏大叙事,思政课难免会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选取好故事后,更要将故事背后的道理挖掘出来,将故事背后的道理透彻于学生。故事人人会讲,重点是要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传递给学生,也就是说,讲故事不仅要见人见事,更要见背后的精神道理。寓道理于故事,将道理融入于故事之中,用生动的形式讲出来。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大众化的语言,用严谨的逻辑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课堂之中,让学生真懂、真信,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不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中国故事的价值。总之,思政课教师要讲故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涵、时代精神、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等等,通过故事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对理论内容的融会贯通。思政课教师可以透过屠呦呦的故事,向学生讲清楚屠呦呦身上所具备的中国精神,她将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果没有屠呦呦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就没有克服重重苦难、科研创新的动力。屠呦呦默默无闻的贡献,深刻展现出其自身的爱国之情,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屠呦呦抓住现代医学背后的本质,探寻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大胆地改革创新,充分体现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熠熠生辉,闪耀于全世界。当思政课教师在选取好上述中国故事后,讲好背后蕴含的道理,启发学生悟出道理,帮助学生知晓道理,促使学生信奉道理,引导学生践行道理。
思政课教师要正确看待故事和道理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表达形式,而故事背后是“道”,“道”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一切的表达形式都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思想和价值观念,多么丰富的表达形式都是无用功。故事是为道理服务的,换句话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讲故事最重要的是为了突出故事中所承载的道理和思想,以故事为载体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对错。评价故事讲得如何,不仅是看故事讲得是否趣味生动,最重要的是看讲故事是否启发到学生领悟道理,帮助到学生明达道理。帮助学生领悟和明达道理,思政课教师要抓住“道”这个关键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讲好道理是解决内容重复问题的有效手段
当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衔接上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从讲道理的层面看,思政课的内容可能会重复,但是其背后的道理并不重复。大中小学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培养方案也就不同。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选择讲授同一内容时,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讲授不同的道理。具体的做法就是赋予重复内容以新的道理,给学生以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重复对学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内容重复不能满足学生求新的需求。追求新颖的东西是人类的原始欲望,简单重复的资料可能会让人类产生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尤其如今学生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各方面信息的求知欲较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求知。在思政课课堂上,如果思政课教师采用旧的资料信息,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一方面,内容重复不能满足学生求真的需求。作为学生,并不希望将自己的时间耗费在触摸不到、感悟不到的内容上,他们希望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有用的,能满足自身的现实需求,希望能将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用新的道理深化重复的内容。重复意味着内容的一成不变,教材中的内容解释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固定化的现象,而思政课教师所做的就是要冲破学生的固有观念。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对重复的内容材料进行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的剖析,从而使重复的材料内容更加深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广泛涉足各学科知识,加强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密切关注时事变化,以全新的视角向学生讲出不同的道理,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贴近不同阶段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心中所想,心中所需,找到重复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的交叉点,凸显出知识点的生活性。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重复内容的教学之中凸显不同阶段学生的价值要求。例如茶马古道的故事。茶马古道是一条将边疆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贸易商道。马帮源源不断地将糖、盐生活必需品与茶叶通过古道送到西藏,也将西藏盛产的马匹、牛羊、毛皮送到汉族人民的手中,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维护了边疆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通过上述资料,向学生讲清楚我国56 个民族共同汇聚成为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相互交错,在文化上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在经济上共生共存,在情感上相处融洽,共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向学生介绍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和特殊技艺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爱国之情和民族情怀,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距离感,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的情感。
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通过上述资料,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点是提升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不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度、深度和悠久历史,并理解其对世界的意义。在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强,引导学生领悟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则通过上述资料,重点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一体意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让学生树立担当意识,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讲不同的道理
(一)小学:讲活情理,情理交融
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讲活情理,做到情理交融。情理是事件、物品承载的道德情感。讲情理就是思政课教师挖掘出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人的认知规律首先是对某件事物产生了情感,继而在情感的推动下去接触事物。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并通过情感产生思考,学会道理,从而得到升华和感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者不能视受教育者为器皿,做朗读者,对学生照本宣科。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的“大”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要汇聚“大”资源,运用“大”合力。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社会各界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照顾学生,将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同教学重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思政课教育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还需要进行多种渠道的拓展,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而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一方面需要突破人员限制,需要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解决思政课的困境,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需要突破时空限制,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思政课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升国旗活动,让学生会唱国歌,从心底里尊敬国旗国徽;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了解熟悉中华民族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活动游戏,情景模拟,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让小学生不仅不侵害他人,而且能够远离他人侵害。
(二)中学:讲透事理,事理互通
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讲透事理,做到事理互通。事理就是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发展规律和因果关系。讲事理就是借助国内外发生的事件、案例,从其中剖析实质,理清脉络,回答学生之问。
小事情能够承载大道理,也能诠释深刻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因此,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助选案例、讲故事的方法,将深刻的道理展现出来。思政课教师应该多用时政新闻中的故事、教师自身的成长故事、鲜活的校园故事,向学生传递课程道理,掌握“用故事化人”的育人方式。
中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一方面,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材术语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专业化,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现教学话语的范式转化,采用直观化、具形象化和大众化的叙事,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促进思政课的入脑入心。比如案例教学是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影视剧作品、历史事件提取出来,这样更接地气,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更易中学生接受。另一方面,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情理分析现实问题。思政课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故事,也不是政治宣传,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这就要求中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在注重叙述事情时,也要注重说清楚道理,做到寓理于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的输出方式和学生思想感情以容易接受的方式得到有效衔接,将教材的理论问题、现实实践问题与学生思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三)大学:讲深学理,学理交互
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讲深学理,做到学理交互。学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在新时代讲透中国故事背后的学理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
大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师要用深刻的学术理论说服于人,扎实深厚的学术理论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而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且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将其作为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学术理论,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大学思政课教师坚持读原著,学原理,做学术理论的问道者,全面把握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以其自身丰富的学术理论武装,帮助学生学出自信,悟出使命。另一方面,大学生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在大学阶段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就是要准确解释其核心概念,灵活性就是依托中国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准确阐述核心概念。原则性和灵活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师授课过程中,既要要坚持原则性,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同时也要坚持其灵活性,保持思政课的张力;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当代的文化现象,讲述传统文化,最终延伸至文化强国;通过讲解法治政府延伸至依法治国。
总之,思政课教师讲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是共识,需要社会各界凝聚合力。讲道理是思政课教师授课的普遍性方式,是思政课教师的共同本质,但要注重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在讲道理时的特殊性,需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要使思政课教师认识到不同阶段思政课讲道理的迫切性,以各阶段要“守好一段渠,共筑责任田”为使命担当,致力于接力式讲道理,推进思政课讲道理这一本质的发展,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要求。要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安排思政课教师讲道理的内容方法,让思政课做到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由此形成从情感到思想素质再到使命担当这一条主线,充分体现出层次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