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及对策
2024-06-12梅晓芹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梅晓芹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西藏地处祖国边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一边疆地区的未来发展,加强对西藏高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一、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关注中华各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构建课堂教学、社会生活、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高中基础教育理应呼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要求,一以贯之。
(二)对接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高中生培育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高中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五个认同”、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而政治认同中就包含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表明了高中思政课理应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责任。
(三)符合西藏区情的必然要求
西藏高中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多、生源广、文化差异大等特点,如何在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同时以“五个认同”强化对各民族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西藏教育现状,挖掘高中思政课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结合起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二、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西藏实际,针对高中生和高中思政教师两大主体设计了电子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教材相关内容的难易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内容,最终回收了来自西藏七个地市的849 份学生问卷和106 份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中汉族209 人,藏族590 人,其他少数民族50 人,文科396 人,理科453 人,教师问卷中男教师36 人,女教师70 人,任教高一的44 人,任教高二的28 人,任教高三的34 人。笔者将能够反映“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的题目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一主题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素材挖掘不够
笔者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现行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把较难的教材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比较少,需要思政教师多获取课外知识,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到教材以外,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同时,对西藏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教材相关内容分散、理论性过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整合教材内容,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和评价方式缺乏设计
思政教师在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教育时,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笔者调查显示,68.2%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按照课本的纯理论教学”,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究等其他教学方式的比较少,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57.5%的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时主要考虑到考试的要求,这为进行这一主题教育时如何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55%的教师认为自己选择教学方式时受到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制约,这也为学校提供硬件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西藏高中思政教师的调查还显示,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15%的教师只关注学生成绩,35%的教师只关注过程性评价,这说明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促进这一主题教育的开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不浓厚
调查显示,有31.1%的学生反映学校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的内容和数量都比较少,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氛围。在对思政教师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反映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导致这一主题教育效果欠佳。
(四)部分高中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60.31%的学生只是部分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甚至还有4.71%的学生反映对这一观点了解很少,这说明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主题教育,深化学生认识。
三、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一)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师素养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提升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政治素养、情怀、思维和视野等。
1.思政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理性
教师的政治立场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代表着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政教师只有政治素质强、政治立场坚定,才能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作用。[1]新时代在西藏,铸牢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抵御错误思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思政教师必须从这一政治立场出发,主动承担铸魂育人的使命。
2.思政教师要拓宽视野,深化理论学习
思政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必须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和锻炼政治能力,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要学以致用,把相关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将党在新时代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过程。
3.思政教师要关注时代,保持家国情怀
鉴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民族特征,需要有深厚情怀的思政教师才能感染和温暖学生,引导学生在师生情感的互通互融中产生共鸣,进而自觉把爱国情、民族愿、强国志、报国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藏繁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思政教师的情怀要在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中提升,要立足西藏区情,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将民族精神、共赢精神、守望相助等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思政教师还要充分了解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发展成就,增强自身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整合教育内容,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调查显示,西藏高中思政教师和学生均认为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零散且理论性强,这就需要教师整合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1.加强国情、区情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念。教师要为普及国情、区情教育提供详实的素材和可靠的载体,通过情境体验、综合探究等方式,增强学生自觉投身新西藏建设的使命感,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国情和西藏区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爱家乡。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主题。思政教师可以把主题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宣讲党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把党的民族方针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通过讲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尊重民族差异,包容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通过介绍西藏的对口支援政策和取得的效果,引导学生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作用。
2.加强“五个认同”内容的系统教育
从内涵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的理论内涵高度统一。思政教师要结合西藏实际,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五个认同”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关系。要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零散的、理论性强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通俗化。要结合时政热点,突出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强化信念,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
3.注重横向迁移,延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学科知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内容广泛,离不开学生对中华各民族的历史、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思政教师在进行这一主题教育时,要转变传统的封闭学科观念,积极探索不同学科知识的延伸渗透和交叉整合,以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深度挖掘西藏区域和乡土民族教育资源
思政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深入挖掘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的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物质载体、人文精神和自然资源,如西藏各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节日、风俗习惯、文物古迹等,用直接、生动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接地气。
(三)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情感升华,但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理论性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思政教师的思维要新。
1.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新教材的培训活动,拓展知识,满足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理论、新政策的学习需求。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善于寻找符合西藏学情的教学方法。要抓住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2]
2.议题为引线,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认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议,立足学生实际,从西藏区情出发,选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设置探究问题,给予学生心理期待和表达空间。例如,教师可以搜集各民族杰出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的意义,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情境为载体,丰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体验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教师要以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依托,让思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展示各民族人大代表身着民族服装参与会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认同。在讲“中华文化”时可以鼓励学生表演不同民族的歌舞,在生动的情境中体会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活动为路径,助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行转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实践中,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深化认同意识的关键。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能力,从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例如,可以带学生参观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用直观的素材加深学生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述身边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用生活实例来验证理论知识,用鲜活的故事来深化认识。
(四)形成教育合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高中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都发挥着作用。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1.加强学校主题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落实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学校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充分利用宣传板、广播站、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此外,学校还要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推动这一主题教育的常态化落实。
2.强化家校合力育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良性互动
家庭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能有效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功能。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将家庭教育作为协调和巩固学校教育效果的抓手。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论坛、讲座等形式,增强家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价值观念培养,协同教师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理念,家校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3.重视社会实践,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氛围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这个广泛的教育场所。学校可以联合社会机构开展“中华各族儿女一家亲”的联谊活动、体育活动等。各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平台呈现出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思政教师要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国情、区情教育,把党的民族政策融入教学实践,要整合教材内容,挖掘区域素材,提高主题教育的系统性。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