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象与心象
——论老舍对济南的城市书写与恋地情结

2024-06-12陶禹含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明湖齐鲁老舍

陶禹含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赴英讲学归国后,老舍接受的第一份工作是位于山东济南的私立齐鲁大学的教职。在济南生活的4年对于老舍的一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却印象深刻:“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1]58老舍一生行迹四方,“谈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平;讲山海之胜,也跟不上青岛”[1]59。济南何以成为老舍的第二故乡?本文力图还原老舍在济南的生活现场,结合作品文本与老舍的生平经历探讨老舍对济南的恋地情结,展现老舍济南城市书写的景象与心象。

一、老舍在济南的工作与生活

1930年7月,老舍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文学教授。老舍到私立齐鲁大学任教,先后开设“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文艺思潮”“小说及作法”“世界文艺名著”“三礼研究”及“修辞学”等课程[2][3]。老舍对于授课极为认真,常自编讲义。老舍为“文学概论”课程编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现作为齐鲁大学文学院的通用教材。现存的老舍为“小说及作法”课程撰写的《滑稽小说》等讲义手稿,部分收入《老舍全集》之中。老舍虽然编了细致的讲义,但上课并不是照本宣科,他的课堂是非常精彩的。根据他的学生张昆河的回忆,老舍讲课时不看讲义,也少有手势,但举譬精妙,生动有趣,深得学生们的喜爱[4]。以“文学概论”和“文学批评”课为例,听课的不仅有本系学生,还有不少其他专业的同学,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

除担任课程之外,老舍对学生工作与校园活动也很热心。1930年至1932年,老舍担任私立齐鲁大学校刊《齐大月刊》编辑委员、编辑部主任。1932年9月,《齐大月刊》更名为《齐大季刊》,老舍继续任编辑委员会委员。老舍为1932年的《齐大年刊》撰写发刊词。老舍还任私立齐鲁大学文学院1934级顾问。学生们对老舍的评价很高:“舒君毕业师大,游学欧美,才识宏远,品学清高,谠言名论,在启人心智,任职一年,喜惠良多,同学少年,莫不感之敬之。”[5]齐鲁大学文学研究会是齐鲁大学的一个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1931年,老舍与周干庭教授一同被齐鲁大学文学研究会聘任为中文文学顾问。老舍参加文学研究会的同乐大会、公开演讲大会、讨论会,应学生之约公开演讲,为学生品评习作,甚至在同乐大会上为在座同学准备诗谜、清唱京剧、讲笑话[3]。从一个个生动的断面可以看出,老舍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学生和蔼可亲,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老舍在济南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30年7月至1934年6月,是老舍在济南生活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老舍的生活是安适而平静的。老舍在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婚后租住在南新街54号(现为58号)。胡絜青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来到济南后,在齐鲁中学(今济南五中)教授国文。1933年9月,老舍的长女舒济出生在济南。老舍常常利用暑假的集中时间创作小说。在炎热的夏日,老舍“头缠湿巾,腕垫吸墨纸,以阻热汁流入眼中,湿透稿纸,跟酷暑与小说拼了命”[6]。小说《猫城记》《牛天赐传》都是老舍在酷热的暑期竭力完成的。由于伏案写作的辛劳,老舍患上背痛病。教书与写作的难以兼顾使老舍萌生了辞去教职、专事写作的想法。1934年6月,老舍辞去了私立齐鲁大学的教职,于9月接受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的教职,全家移居青岛。

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5日,是老舍在济南生活的第二阶段。卢沟桥事变后,青岛形势日趋紧张,老舍从青岛返回济南,再次接受齐鲁大学的教职。由于抗日的危急形势,很多学生离开校园,有的南下流亡,有的退学回家,课程难以正常进行。到了11月时,齐鲁大学的学生几乎走光,教员也走了一大半。老舍在济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参加抗日救亡会议。他参与“山东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并在第一次会议上发言,表达出团结一致、反帝爱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老舍对于去留问题犹豫再三。1937年11月15日,炸毁黄河铁桥的剧烈爆炸声使老舍感受到战争脚步的迫近。他最终挥别妻小,赶到济南火车站,挤上一班发往徐州的列车,离开了济南。

二、老舍笔下的济南与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景观

老舍来到济南以后,写出了一系列关于济南的散文。这些散文中有后来为读者所熟知的《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但这两篇散文其实是老舍关于济南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7篇中的第4篇和第5篇,在初刊本中被冠以《一些印象(续)》的名字,连载于齐鲁大学的校刊《齐大月刊》1931年第1卷第5期和第6期。这种“印象”式的散文表现出初到新环境的老舍对地方的观察。正如段义孚所言:“外来者本质上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评价环境的,是一种置身于世外的视角。”[7]老舍在济南观察到的景物给予他强烈的自然审美体验,地方所蕴含的自然与文化的独特性激发了老舍的创作热情。

(一)山泉湖河城

“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8]107。 “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8]107。老舍对济南自然环境的喜爱溢于言表,他创作的关于济南的散文比关于家乡北京的还要多。和许多初次到访济南的游客一样,老舍最先被济南泉、湖、山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

老舍写济南的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些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9]老舍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还温柔地说着安慰人心的话。老舍对济南的爱怜之情跃然纸上。济南有“齐烟九点”的美誉。“齐烟九点”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小山。在老舍所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这些小山散落在济南城区的周边,将济南环抱。

老舍写济南的水也不吝溢美之词:“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10]2点出济南的水的多种形式。用英文“sweet heart”来比喻,表现出老舍的幽默风格和对济南的水的亲昵和喜爱。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中国的北方地区大多缺少水,而济南的水资源却非常丰富,泉、河、湖星罗棋布,有“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说法在金代已有之。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中有两个都是水景。元代地理学家于钦称赞道:“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它的地貌息息相关。根据徐北文的《济南史话》分析,济南的南部山区地质主要为容易被水侵蚀的石灰岩。这些由水侵蚀成的溶洞和孔隙将地表的降水和径流汇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由于济南地势的南高北低,从南部山区汇集的地下水一路向北流淌,到了大明湖附近,遇到了坚硬而不透水的火成岩,地下水只能承压回流,水的压力沿着岩石风化的缝隙向上运动,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泉[11]。

1.1 主要试剂 长双歧杆菌: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惠赠,含活菌5×109 CFU/g。大肠杆菌精制内毒素(LPS Escherichia coli O55∶B5)购于Sigma公司。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ELISA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沪峰化工有限公司。

(二)济南的气候

老舍喜欢济南的秋天与冬天。他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10]1

虽然最负盛名的是被语文教科书多年收录的《济南的冬天》,但老舍最喜爱的是济南的秋天。在《大明湖之春》中,老舍写道:“济南的四季,惟有秋季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以至于标题为《大明湖之春》的散文,写着写着就从春写到秋,写大明湖的秋景之美。老舍对济南的秋天的称颂,浓缩成两个字——“晴暖”,即济南的秋天天气晴朗,气温温暖宜人。在《一些印象·四》中,老舍同样点出济南秋天“晴暖”的特点:“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晴暖得要发燥了”,这里的燥既写出了湿度较低,联系上文的“晴暖”,也有“燥热”的意思,即温度较高。但这时候又非常合宜地“有点凉风”,给人一丝清凉。幽默的老舍说“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评价也很高。相较于秋日的“晴暖”,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济南的秋冬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晴”,而“温”和“暖”,都是气温给人带来的积极感受。在《一些印象(五)》中,老舍将济南的冬天与自己的故乡北平的冬天、之前任教过的城市英国伦敦的冬天进行对比。相比于北平冬天的刮大风,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伦敦的冬天看不到日光,而济南的冬天是晴朗的。对于生长于光照充足、气候干燥之地的老舍来说,常年潮湿多雨的伦敦必定不如“响晴”的济南那么令人舒适。而对比故乡北京,济南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纬度相对较低,北、东、南三面环山,呈盆地地形,寒冷的西北风受到地形和纬度的影响难以深入,城中湖、泉、河众多,对气候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冬季相对温暖,风力较小。

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还着重写了冬季特有的天气——“雪”。“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小雪为济南增加了一份灵动,雪后的小山更加秀美,好似穿了“带水纹的花衣”,而雪后的河水并不结冰,好似一块“蓝水晶”一般倒映着薄雪下的济南山水和村庄,让冬天的济南更添一份纯净之美。老舍用丰沛的热情、精巧的比喻和富有层次的景物描写细致刻画出雪后济南的秀美景色,让人不由得对济南的冬天心驰神往。

(三)济南的市容环境

与老舍对济南的自然景观的赞许态度相对立的,是他对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的市容环境的失望。20世纪30年代的济南城,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中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城市转型期之中。济南1904年自开商埠,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自开商埠的内陆大城市,显示出中国人自主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努力[12]。20世纪初,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陆续通车增进了济南交通运输的便利度,大大加强了济南与华北、华东地区的联系,使济南一跃成为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贸易城市。然而近代以来,济南饱受战乱的侵扰和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军阀的粗暴统治和国民党的懦弱无能也使济南的近代化发展一度停滞。

城市的天然美景反衬出市容环境的种种“敷衍”和“败陋”。1933年,老舍在济南已经度过了4个年头,他对济南的认识也比初到济南时更加深刻,他对济南的书写从早年游客式的印象品评转变为对济南城市建设和市民文化的深刻反思。1933年连载于《华年》的《济南通信》与1930年至1931年间连载于《齐大月刊》的《一些印象》鲜明地反映出老舍的这一变化。在《一些印象》中,老舍认为济南是充满诗意的“中古老城”,是“秋神住家”的迷人之境。而到了《济南通信》时期,老舍则认为要领略济南的美,需要“把不美之点放在一旁”,“需要更大一些的想象”。老舍在《济南通信》中不仅写了济南的美丽之处,同样也写了当时济南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在肯定中多了一些反思,在反思中多了一丝忧虑。同样是写湖与山,在《济南通信》中,老舍不止关注湖山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思湖山背后的不足之处。如大明湖上围湖而建的“蒲田泥坝”的有煞风景,“九一八”后千佛山香会中人群的麻木无知,趵突泉旁的摊贩嘈杂凌乱,城内路政的窄小不平,交通警察的不作为等等。老舍对这种种“败陋”的揭露,不仅表现出他在日军侵略步伐渐至的时代背景下的忧国忧民之情,更表现出老舍对济南城的爱之切、责之深。

(四)济南的风俗与文化

在老舍心中,济南“似乎真是稳立在中国的文化上,城墙并不足拦阻住城与乡的交往;以善做洋奴自夸的人物与神情,在这里是不易找到的。这使人心里觉得舒服一些。一个不以跳舞开香槟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而可爱的滋味”[8]107。 济南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尊师重教,民风敦厚。在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文化渗透与侵略的近代社会,济南的传统文化根基使这座城市与城市的子民更有力量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

老舍离开济南后,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两年。对于这两个同在山东的城市,老舍有过精妙的譬喻,他把济南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把青岛比作“摩登的少女”[13]。“穿肥袖马褂”与“摩登”,“老”与“少”的对比,正显示出济南与青岛一个传统一个现代的迥异的城市气质。从一个异乡人对城市文化的融入来看,老舍对济南这个“老先生”似乎更加偏爱。老舍在散文《趵突泉的欣赏》和自叙传《八方风雨》中提到他在济南欣赏和学习大鼓词的情况。甚至有齐鲁大学的学生亲见老舍在冬天的劝业场听艺人在露天场所“说武老二”(即山东快书)[14]。老舍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大后方写作了不少抗战相声和鼓词鼓励全民抗战,他通俗文艺的创作与他在济南的文娱生活不无关联。然而,到了摩登的青岛,老舍却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他既不下水游泳,也不去舞场跳舞。因此,老舍不无遗憾地说:“我简直和青岛不发生关系,虽然住在这里。”[15]

除了日常听鼓词、相声的消遣,老舍还对20世纪30年代济南的集市和风俗进行了生动描摹。他写济南的药集、山水沟集,对集市的营业时间和摊位物品了如指掌。他还在自家的小院里种起了荷花,品尝友人为他制作的济南特色菜肴“香油炸莲瓣”。老舍深深融入济南的市井文化中并从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体验的书写本身就代表着对济南城市文化的认同。

三、老舍的恋地情结

恋地情结是指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8]136。老舍对济南具有很深的恋地情结,他将济南亲切地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两度来到济南,又两度离开。老舍对济南的恋地情结融合了认同与欣赏、排斥与恐惧、热爱与眷恋等多种情感。

(一)认同与欣赏

老舍对济南的认同,首先体现在他从北平到济南任教的选择上。来到济南以后,老舍对济南的认同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济南的书写以及与济南友人的交往中。老舍对济南是不吝溢美的。济南的秋天是诗境,济南的冬天是水墨画境,泉水叮咚的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在《更大一些的想象》中,老舍以一个导游的姿态邀请他的读者和他一同领略济南的美:“你先跟我上大明湖的北极阁吧。”老舍带想象中的读者来到济南大明湖游历,体现出老舍对济南的风景名胜的认同与欣赏。老舍不仅对济南的自然景观持有认同的观念,对济南的人文也有着深切的理解和感悟。老舍写了许多反映济南风土人情的散文,如在《济南的药集》《广智院》中绘声绘色地描写集市的热闹和朴素的乡民,在《一些印象》和《吃莲花的》中饶有兴味地品评济南的风物——大葱与莲花。

老舍在济南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认可与尊重。老舍此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授课时,与学生很少发生课程之外的交集,生活清苦寂寞。而在济南,老舍以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文学教授的身份任教,在课余指导齐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编辑活动,主编《齐大月刊》,频繁受邀校园内外的演讲活动。老舍在济南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美,与齐大师生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在写作方面,老舍在济南度过了创作生涯的黄金期,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4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赶集》和1部幽默诗文集,著译作品和文章总计150余篇。《离婚》《微神》《一些印象》等作品获得了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一致赞赏,巩固了老舍在文坛的地位。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薪资是240银元,这份稳定而优厚的收入不仅使老舍能够在济南安家立业,还能赡养远在北平的老母。在济南,老舍在工作、收入、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上都获得了不小的收获,而这些收获不仅给老舍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也促使老舍对济南的情感从认同转向更深的依恋。

(二)排斥与恐惧

老舍于1930年7月来到济南,距离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仅过去两年,距离日军从济南撤军仅过去1年。虽然城市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战争与屠杀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伤害、给城中百姓所带来的恐惧与灾难仍然像阴影一般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建筑物上残留的战争痕迹将战争的创痛浓缩成一个个符号,给老舍带来了深深的恐惧。这种强烈的恐惧感使老舍在写作中反复提及“击破的城楼”与“城墙上炮眼”等战后景观。

“我初到济南那年,那被敌人击破的城楼还挂着‘勿忘国耻’的破布条在那么含羞地立着”[8]108。老舍在谈到创作《大明湖》的经过时,指出“西门与南门的炮眼”使他想起“五三惨案”,而“屠杀与恐怖的情形”促使他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大明湖》。长篇小说《大明湖》是老舍在济南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第一篇以济南为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里没有一句幽默的话,因为想着‘五三’”[16]。可惜的是,小说底稿在上海“一·二八事变”中遭到焚毁的厄运。《大明湖》虽已失传,但从老舍谈写作《大明湖》可以大略了解小说写的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济南城的危机四伏与惨案的紧张气氛在故事情节中也有所暗示与体现。在以济南为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文博士》(初刊本名为《选民》),首句就是“每逢路过南门或西门,看见那破烂的城楼与城墙上的炮眼,文博士就觉得一阵恶心,像由饭菜里吃出个苍蝇来那样”[17]。城墙与城楼是一座城市的边界,同样也是城市的象征。破烂的城楼和城墙上的炮眼不仅代表城市建筑的破损,更暗含一种边界被突破、安全感被剥夺的恐惧感与紧张感。

“七七事变”和青岛“德县路事件”使老舍愈感青岛局势的不安。迫于形势,老舍第二次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此时的济南已有许多逃亡的人。随着战事的逐渐紧张,齐鲁大学停课。头顶的敌机、耳边的炮声、黄河铁桥被炸断的巨响、狂奔的人群共同构成了老舍在济南的战时记忆。这些场景激发了老舍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恐慌感。1937年11月15日夜,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铁桥,老舍挤上南下的最后一班火车离开了济南,去往抗战的大后方武汉,参与抗日救亡的文艺活动。

(三)热爱与眷恋

在老舍对济南的恋地情结中,最深沉的情感是热爱与眷恋。老舍对济南的描写是浪漫主义的。在他的笔下,济南是“画境”,是“诗境”,是幻想中的中古老城。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使他将济南的山水景物拟人化,景物之间也仿佛产生了浓厚的爱恋。在《一些印象(四)》中,老舍连续使用了三个“吻”字来形容景物之间的关系:“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秋山与秋水、绿藻与水皮、浣女的身影与水边的绿叶在老舍的眼中都好似在“亲吻”。拟人修辞体现出老舍对济南秋色强烈的热爱。彼此亲吻的秋山秋水、绿藻碧波更像是老舍的“心象”,是老舍对济南的浓情蜜意在景物上的心理投射。老舍不仅对济南的自然环境进行了主观的、想象的、浪漫的描绘,对济南的文化也充满喜爱。济南的民风朴素,不崇洋媚外,与当时的通商口岸相比没有被全盘西化,济南的人文环境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精神,这在20世纪30年代备受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是非常可贵的。因此,在阅历丰富的老舍看来,济南的人文环境富有“平淡而可爱的滋味”。

老舍在济南与不同的人群建立起广泛而深厚的情感链接,这些情感链接进一步增强了老舍对济南的恋地情结。1931年,32岁的老舍结束了单身汉的生活,在济南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并在两年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济南对于老舍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成为老舍的家园。1933年9月,老舍的第一个孩子在济南出生,老舍用“济南”的“济”为其起名。从老舍为长女起名这件事可以看出老舍对济南的铭记与深情。“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18]。老舍这首题于《全家福》照片后的诗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舍在济南欢乐惬意的家庭生活。老舍在济南体会到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多种情感体验,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使济南成为老舍记忆储藏之地。老舍将其对小家的依恋、对校园的依恋融入到对济南城市的依恋之中,使他对济南的恋地情结持久和深刻,济南成了老舍的第二故乡。

1937年8月,老舍为躲避战乱,携一家老小从青岛来到济南。然而随着战事日渐紧张,济南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老舍意识到需要继续逃难,而对济南的眷恋使他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根据老舍妻子胡絜青的回忆,老舍当时内心十分焦灼与煎熬,“他来回地踱步,有时看着窗外的远天静静地流泪”[19]。1937年11月15日,日军攻破禹城,而后又占领济南城郊的鹊山村,韩复榘炸断黄河铁桥以阻断日军侵略的步伐。老舍终于在爆炸声中下定离开决心。“从一上车,我便默默地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认识的更美丽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20]。这决心表达出老舍对济南的留恋与不舍之情。老舍在离开济南以后,仍然对济南的情况十分关切,他写《三个月来的济南》介绍济南在1937年8月至11月间的战时情况,写《吊济南》回忆济南城市景观,对济南的沦陷痛心疾首。他在战时所写的小说《蜕》《兄妹从军》也都是以济南为故事背景展开的,暗示着老舍对济南的眷恋与怀念。

四、结语

老舍对济南的恋地情结融合了认同与欣赏、排斥与恐惧、热爱与眷恋等多种情感,老舍在文学文本中所展现出的对济南的情感变化与抗日战争前后作家个人的命运波折和济南城市的历史遭际息息相关。老舍将对济南的复杂情感渗透进他的写作中,使他对济南的城市景观书写具有了深沉厚重的情感体验。老舍对济南的城市书写不仅是描摹景象,更是映照心象。老舍对济南的城市书写使济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了一方天地,丰富了济南的城市文化资源,为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书写提供了范本。

猜你喜欢

大明湖齐鲁老舍
北平的秋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齐鲁声音
老舍的求婚
大明湖奇遇记
大明湖旅行记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