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创新探究
2024-06-12朱裕文
朱裕文
(山东省临沂第十九中学,山东 临沂 276016)
新课改的深化推进,迫切需要高中教育不断创新。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主要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有生活品味、懂和谐共生、掌握实践应用技术的人才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关注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念。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全面落实背景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地理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分析、积极思考,在熟练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进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注重跨学科学习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地关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和时代性特点,也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跨学科综合学习,在有机整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地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从教学难度和教学容量方面展开分析,新课标的实施相对减少了理论知识,适当增加了探究性内容,并且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提高学习水平。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背景下,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是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尽可能减轻学生在学习概念性、抽象性知识时的负担。其二是补充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材料。具体来说:
1.减轻学生概念性、抽象性知识学习负担
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入了大量图文资料,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类型、教育功能加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中概念性、抽象性知识进行整理,如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并通过提供案例的方式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具象化,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要求学生对概念性、抽象性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与新高考模式不符。对此,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情感态度发展方面的需求。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加强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之间的联系,又要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方式之所以长时间使用,必然有其优势所在,所以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批判性继承,利用板书将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准确呈现,使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对重难点知识的驾驭水平。
例如,在《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对自然灾害的定义是“因自然异常或快速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由于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加深印象,教师可以使用板书的方式将知识点完整、有序的呈现给学生。如先分析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变异的速度、强度及自然变异发生地人口密度等。同时让学生说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洪水、地震、农林业灾害等。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学生在教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补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教师需要在充分利用地理教材的同时,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求补充相关材料,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同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上提到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并不是缩减课堂教学内容,而是要深入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为学生提供案例、事实等材料的同时,学生的科学意识、环保意识和持续发展观念也会显著提升。
例如,在开展《走近桂林山水》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课前制作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峰丛》“微课”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理知识的讲解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深入认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识别方法,懂得这一地貌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补充教材以外的“视频实景”内容,再借助多媒体和“微课”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在掌握喀斯特地貌定义和形态等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峰丛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而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依赖于特定的教学理论指导。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两个方面来优化教学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1.优化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中,由教师、学生等要素构成的固定关系和框架。教学结构的科学性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功能性,所以优化教学结构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对信息的传导结构进行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传递能力,所以对信息传导结构进行优化也是教学结构完善的关键所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多知识,并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获得真实反馈,及时了解自身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优化自身与学生信息的传递结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不止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使学生能够基于主体地位获取和调控信息。另外,教师需要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调整,这意味着教师调控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经常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教材或补充材料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资源中独立获取信息。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播放一则天气预报,让学生思考影响我国天气系统的因素有哪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以上提到的兴趣引导法教学策略。学生思考后会踊跃发言,并说出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等答案。在此基础上,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用PPT 展示各种探究题,如绘制冷暖锋示意图、分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以及过境后的天气特征,说出如何区分冷锋和暖锋等。如此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其次,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对教材的分析水平和加工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增强调控和管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深入分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要求,以此来提高自身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水平,保证教学过程无论语言表述、知识传授还是创设问题,都做到完整、连贯,并且与新课标教学要求相符。
另外,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表言论的机会。例如,在“自然灾害的防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原理》视频,并提出问题:“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在治水方面如何发挥作用?”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分析和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并认真分析学生的每一次发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中发表言论,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所在。能够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展开。
2.优化教学程序
所谓教学程序,就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所有教学环节进行有序排列。优化教学程序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采用问题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说,让学生了解电影的大致内容,即木星吸引地球,导致地球与木星大气混合,最后通过引爆混合气体方式拯救地球。而后提出问题:“大气中除了氧气外还有哪些物质?”而后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结合实践来看,这种课堂导入相对于教师独自陈述来说,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跟随教师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这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程序优化的核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资料,采用归纳、总结等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有助于提升认知的活动。以归纳法为例进行分析,就是按照因果顺序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知能力。例如,在《人口分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数据、图表等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接下来针对认知材料提出问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独立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认知材料中归纳出人口分布与水源、地形、气候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总结归纳。该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评议,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并充分吸收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有价值意见。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死记硬背存在的弊端,这对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来说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观念。
(三)创新教学反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随机反馈,还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反馈。针对随机反馈,教师在优化和创新过程中要从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问题创设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层次性,同时丰富反馈形式,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另外,教师还要多渠道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用到的好方法、好思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争取每节课都开展一次研究讨论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相互启发、合作交流中收获更多知识。例如,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地域文化的典型案例,如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广州骑街老楼等,并提出问题“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能否在不同地方传播?”进而考查学生对不同区域文化含义和特点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情况创设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在创新和优化教学反馈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反馈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反馈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个性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运用探究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地理课堂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兴趣等因材施教,运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信息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