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探究
2024-06-11韩佰军
[摘 要]党的二十大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发展,全面提高继续教育水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要优化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认可度,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完善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明确校企职责,优化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环境;加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打造线上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完善课程体系,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吸引力;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拓展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内涵,建立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提高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2-0168-04
[收稿日期]2023-12-23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技能浙江战略下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发展路径研究”(2023QN044)
[作者简介]韩佰军,温州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是指高校作为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全面深化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形式,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优化继续教育实践性环节的教育活动,校企合作打造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生源不足、企业用人要求提高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多重压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高校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突破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瓶颈,促进职继融通,校企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一方面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学生学历提高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提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一)学校主导型
顾名思义,学校主导型指的是以学校为主体,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一方面吸引企业员工参与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学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校专业课设置、人才需求等制定招生计划,面向职业院校学生招生。这一教学模式主要由高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由高校教师负责教学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不同专业课程,满足企业员工、职业学生学历提升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但是学校主导型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继续教育培训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实践类课程少,影响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1]。
(二)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教学对象以企业员工为主,由企业作为主导者来制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高校和教师配合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企业学员开展针对性教学,对他们本职工作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重在实践技能讲解,帮助他们提高专业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企业主导下的继续教育内容规划不太合理,专业知识讲解不到位,学校与教师只负责理论知识的讲解,影响了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校企合作互动型
校企合作互动型指的是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方式,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目标制定和日常教学培训工作。这种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整合校企教育资源,促进企业岗位技能和学校教学内容的衔接,平衡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促进他们职业核心素养发展。同时,这一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继续教育培训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学生、企业员工提供提高学历、职业技能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校企合作融入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有利于优化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配置,为企业员工搭建深造平台,从而激发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进而提高校企协同育人质量,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二)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转型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制药和新媒体等成为经济发展热点,需要更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產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督促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为目标,邀请当地优秀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质量,为经济发展转型培养更多人才。
(三)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高校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围绕行业标准、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制定继续教育培训方案、优化专业课程群,促进岗位技能和继续教育培训的衔接,帮助企业员工提高专业技能和学历,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继续深造,全面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同时,校企合作融入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有利于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督促高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利于优化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搭建线上培训课程,提高继续教育质量[3]。
(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培训改革,构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继续教育培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企业员工、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线上课程,丰富他们专业知识储备,从而提高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向企业员工讲解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
(一)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认知有待提升
我国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照搬国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导致合作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部分企业对继续教育不太认可,认为其是全日制教育的附属,学历含金量不高,缺乏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再加上高校继续教育理念保守,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平台,也忽略了邀请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影响了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二)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不完善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高校、政府和企业教育职责划分不太明确,影响了继续教育培训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管理机制僵化,沿用本校教育管理机制,没有单独设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部门,让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一旦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员工跳槽、换岗,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和人才损失,出于这一考虑,导致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4]。
(三)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品牌吸引力不足
部分高校忽略了对继续教育市场进行调研,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继续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同质化严重,教学内容滞后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缺乏院校特色,难以凸显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品牌特色。此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虽然聘请了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是却没有把科研创新融入继续教育培训教学中,影响了企业员工和学生科研能力发展。
(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保障不充分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方式略显粗放,大都采用“一校一企”合作培养模式,一旦企业遭遇资金问题,难以继续维系校企合作办学,无法为继续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影响了正常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此外,目前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缺乏有效的监测评估机制,缺乏独立的监管部门,对校企合作办学定量考核比较困难,缺少过程性评价,难以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构建路径
(一)与时俱进,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认可度
1.明确社会地位,提高社会认可度
2022年7月,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22〕2号),提出要取消成人教育函授、业余和脱产学习形式,将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调整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开放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种形式,旨在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第一,政府部门要积极扶持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明确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性,利用官方微博、网站和报纸等渠道宣传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加强舆论引导,普及继续教育理念,提高社会对继续教育学历的认可,营造良好的终身教育氛围,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营造良好氛围[5]。第二,政府要积极促进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由行业协会担任指导,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转变企业观念,提高企业参与度
企业是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要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加大在继续教育培训上的投入,进一步深化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平台,鼓励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和学历,提高员工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例如企业要选拔优秀员工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负责他们继续教育培训费用,鼓励他们跟随高校教师学习专业技能、行业前沿科研成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项目、实训教学项目,提高员工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勵他们提高学历,提高他们综合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奠定扎实人才基础[6]。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教学工作中,联合高校制定教学方案、编写继续教育培训资料、制定实训项目,并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前往高校参与教学工作,实现师资、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校企合作质量。
(二)健全机制,优化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环境 1.健全法律规定,规范政策引导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校企合作办学、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基础。第一,政府部门要重视继续教育法律制度建设,立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尽快推动相关立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法》,规范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明确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职责,促进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培训的融合,并制定与之配套的校企合作办学实施条例,完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此外,政府还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立足区域产业经济转型需求,促进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围绕区域人才需求调整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及时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课教学内容,引导企业、行业协会有序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7]。第二,政府部门要立足当地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因地制宜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企业、高校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合法权益,避免继续教育学历学生在就业中受歧视,进一步规范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项目运行过程。
2.完善运行制度,统一归口管理
高校要完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管理和学历审核等工作的监管,积极与企业、教育部门对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例如高校要积极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委员会,邀请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管理,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监管,及时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优化专业课教学内容、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把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融入教学中,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质量。高校继续教育要采用“1+X”的管理模式,“1”代表了继续教育学院,“X”代表共同参与的其他学院,由继续教育学院牵头,优化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调整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员工培训、职业学院学生学习需求,促进跨学院、跨部门合作,优化继续教育体系,从而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8]。
(三)打造品牌,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吸引力
1.找准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
高校要积极打造优质教育教学品牌,塑造良好社会口碑,提高社会对继续教育学历的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到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中。第一,高校要做好市场调研,明确继续教育培训定位,发挥专业优势,丰富人才培养类型,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资源,凸显继续教育特色。例如高校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联合各大高校建立校企合作产业群,促进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共享,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满足各大企业用人需求,发挥出继续教育培训的育人价值[9]。第二,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还要与时俱进,增加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教学内容,促进继续教育培训和行业新动态、前沿科研成果的对接,激发企业员工和学生科研热情,并积极邀请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项目难题、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从而提高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促进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的重要基础。第一,高校要转变“唯学历论”的人才招聘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面向行业协会、企业选拔优秀技术人员,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继续教育学院专职教师,也可以让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优化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例如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继续教育学院专职和兼职教师,设立理论知识、模拟公开课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项目,选拔实践能力突出、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壮大继续教育学院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10]。第二,学校要加强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要开展线上培训,组织专职和兼职教师观看关于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讲座,端正他们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激发他们教研和科研热情,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依托在线教育,加强课程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注入了活力,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渠道,有利于构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数字化平台,促进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发继续教育培训特色课程,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质量。例如高校要邀请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围绕企业产業发展、岗位技能开发继续教育课程,校企共建特色课程,融入行业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拓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重点融入当地特色产业相关内容,满足当地企业用人需求,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线上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企业员工、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实施网络化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水平,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开拓创新,拓展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内涵
1.深化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高校要顺应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与海外高校合作,把海外优秀继续教育经验融入国内继续教育培训中,从而促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循序渐进提高我国继续教育质量[11]。例如学校可以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际知名专家,通过远程直播、双语教学等方式参与国内继续教育培训,把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融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拓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全面促进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国际化发展。第二,高校要全面深化继续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建立产业学院,实现生产与教学的双融合,促进继续教育和企业产业链的衔接,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员工培训难题,从而激发企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动态监测,建立质量评估机制
高校要立足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品牌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教育监测与评估工作,全面科学评估继续教育培训过程,综合企业员工、学生和企业对继续教育培训的满意度,调整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指标和毕业标准等,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方式。例如高校可以制定教学成果评价指标,细化到每一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学分考核标准,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完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动态监测继续教育培训过程,智能化分析线上课程下载量、浏览量和学生满意度评价等数据,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员工、学生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建议,综合他们的意见开展教学评价,全面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和教学质量[12]。
五、结语
总之,政府要积极扶持继续教育发展,促进企业与行业协会、高校之间的合作,出台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继续教育氛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校要积极应对新时代挑战,转变继续教育理念,全面构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找准办学特色,打造优质继续教育品牌,提高继续教育社会认可度,校企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开发线上课程,满足企业员工和学生学习需求,提高他们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完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制度,明确多方教育主体职责,全面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校企合作质量。
[参 考 文17 献]
[1]李淑.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337-338.
[2]陈雨,吴学松.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3(3):31-35.
[3]高庆元,程金林.构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体”模式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44):182-183.
[4]杨瑾.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3):119-120.
[5]原叶飞,张晓楠,黄廷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析[J].科技风,2020(25):155-156.
[6]任梅.打破与优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4):460-464.
[7]张见,刘春艳.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J].中外企业家,2020(17):184.
[8]马文静,张懿,王智洁.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优化——以山东大学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5):51-52.
[9]何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继续教育研究,2022(6):12-17.
[10]李杨.新工科建设高校继续教育产教融合影响因素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0(17):119-121.
[11]郭万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长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9-21.
[12]陈梦琪.校企共生模式下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创新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23(5):91-96.
[责任编辑 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