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功能语法视阈下“Adv.+不+V状”结构句法语义特点
2024-06-11柴淼
[摘 要]状态动词是汉语动词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成员,[+静止][+持续]的语义特征直接影响其与相关句法成分间的组合关系。受语义特征影响,在由状态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Adv.+不+V状”结构中起到限定语义作用的副词主要为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且具有[+极性]语义特征;否定结构“Adv.+不+V状”既可表达否定语义也可表达中性语义。文章着重考察“Adv.+不+V状”结构的语义特征等内容,分析状态动词的语义特征对相关句法成分产生影响的内在动因,旨在呈现状态动词作为汉语动词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成员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功能。
[关键词]“Adv.+不+V状”结构; 状态动词; 语义特点; 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2-0104-06
[收稿日期]2023-10-0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语义功能语法视阈下中古汉语状态动词研究”(21YYC250)
[作者简介]柴淼,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一、 引言
状态动词是动词系统中的一个次类,具有[+静止性][+持续性]语义特征,特殊的语义特征致使状态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呈现出的语义功能与其他类别动词具有较大差别。本文着重考察了“Adv.+不+V状”结构的句法结构特点及各成分间语义关系,旨在分析汉语状态动词作为动词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成员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特点、对相关句法成分出现条件的影响,呈现汉语状态动词的类价值与类意义。
二、 “Adv.+不+V状”结构的语义内涵
“Adv.+不+V状”结构的基本语义内涵是副词对否定结构“不+V状”的语义程度、范围等加以限定,如:
若明得,谓之透脱一路,向上关捩。又谓之本分事,祗对更不答话。(《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二)
三问、四问,他越发不作声。元帅急性起来,叫声:“旗牌官,撵他出去!”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十七回)
成汤无道,气数当终;周室仁明,应运当兴,难道不知,反来阻逆姜尚,有背上天垂象。(《封神演义》第七十七回)
他有一个兄弟,很不长进,吃酒,赌钱,吃鸦片烟,嫖,无所不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三回)
“更不答话”“越发不作声”“难道不知”“很不长进”中副词“更”“越发”“难道”“很”或表程度、或表语气,在语义上与由动词充当的谓语中心语密切相关,在类别上表现出多样性:程度副词、语义副词、时间副词、方式副词等。
在这类结构中当谓语中心语为状态动词时,副词受状态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主要为范围副词或程度副词,且为极性范围副词或极性程度副词,如:
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三国演义》九十五回)
卢英顺(2005)提出“语义成分是由认知图景决定的。在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结构中,这一结构的语义成分主要是由该动词所激活的相关认知图景中的要素决定的。”[1](P197)“特定的认知图景不仅决定了语义成分的数量,也决定了语义成分的性质。”[2](P6)在由状态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Adv.+不+V状”结构中状态动词[+静止][+持续]性语义特征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及其内部语义成分的性质都会产生影响。
受状态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Adv.+不+V状”结构呈现出的语义内涵可划分为两种类别:否定结构表贬义,否定结构表中性义,如:
(1)看大學,先將經文看教贯通。如看或問,須全段相參酌,看教他贯通,如看了隻手,
將起便有五指頭,始得。今看或問,只逐些子看,都不贯通,如何得。(《朱子语类》十四卷)
(2)今读来札,似与楼上之语迥不相符。(《梼杌闲评》四回)
(3)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一见知其赝作矣。(《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
(4)“吉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忧虞之象;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四句皆互换往来,乍读似不贯穿。(《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5)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軍。”(《三国演义》九十五回)
例(1)—例(3)中的由状态动词构成的否定结构“Adv.+不+V状”分别为“都不贯通”“迥不相符”“绝不贯串”,语义功能为陈述主体“学者”“信件”“前后血脉”处于“一知半解”“语义迥异”“各自孤立”的状态,为表达贬义语义内涵的否定结构。在句法结构汇总这类结构还伴随着与之相呼应的成分,或用于强调结果,或用于强调措施,如例(1)“都不贯通”,语义上这个否定结构以否定状态动词所述静止状态来强调学者对经文理解的程度,与之相呼应的句法成分为后文的反问形式“如何得”,“如何得”间接说明处于“都不贯通”的状态下不得经文要领的严重性;例(2)“迥不相符”语义上强调信件语言与“楼上之语”相差甚远,后文以“付之流水”的处理方式表明对来信所持的否定情感;例(3)“绝不贯串”语义上强调陋儒的增补使原本前后篇章丧失连续性,后文以“赝作”强调对陋儒增补所持的否定情感,这些在语义上与否定结构相呼应的句法成分加强了否定结构“不+V”的贬义语义。例(4)与例(5)中“Adv.+不+V状”结构则为呈现中性语义内涵的否定结构。例(4)与例(5)中由状态动词构成的否定结构“不+V状”分别为如“似不贯穿”“皆不相连”,语义功能为陈述主体“四句”“四面”处于“连贯”“隔绝”的状态,为表达中性语义内涵的否定结构。否定结构表达中性语义内涵与谓语中心语即状态动词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由于状态动词“贯穿”“相连”的语义功能为客观陈述事物所处静止状态,与主语或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无关联,因而这类由状态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否定结构“不+V状”可呈现中性语义内涵。
夏雪,詹卫东(2015)从语义特点角度将否定结构划分为言语行为否定(illocutionary negation)和命题真值否定(propositional negation)两种类别。前者表达对某种行为状态的否定态度(谴责、拒绝、禁止等);后者否定某个命题:或否定命题的“真值条件”、或否定命题的“适宜条件”、或否定命题主目的“典型条件”,表达“X未达某标准。”[3](P1)依据上述否定结构语义特点类别,“Adv.+不+V状”结构包含言语行为否定和命题真值否定两种类别,如例(1)、例(2)两個例句中的“Adv.+不+V状”结构表达说话人对“不贯通”“不相符”批评否定的态度,属于言语行为否定。例(4)、例(5)中的“Adv.+不+V状”结构通过否定副词“不”否定状态动词“贯穿”“相连”等真值命题,属于否定命题的“真值条件”。
三、“Adv.+不+V”结构的语义类别
沈家煊(1993)将这种从语义特点角度划分否定结构的方式称为“语义否定”。“语义否定”是否定句子表达命题的真实性,即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truch conditions)。[4](P321)“Adv.+不+V状”结构的否定性语义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否定副词“不”对谓语中心语真值条件的否定,是“Adv.+不+V状”结构的核心语义,一部分是副词对“不+V状”结构否定性语义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强化,如:
(6)白雪芬芬平紫塞,黑烟队队人愁冥,前头草尽不相连,后底火来他自定。(《李陵变文》)
(7)良久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都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8)见奴谓曰:“我谓死人得使奴婢,故遗言唤汝。今各自受其苦,全不相关。今当白官放汝。”(《冥报记》)
(9)看大學,先將經文看教贯通。如看或問,須全段相參酌,看教他贯通,如看了隻手,將起便有五指頭,始得。今看或問,只逐些子看,都不贯通,如何得。(《朱子语类》十四卷)
(10)德称知人情奸险,付之一笑。过了岁馀,马德称往黄胜家,索取寄顿物件,连走数次,俱不相接。(《警世通言》卷十七)
(11)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黑鞑事略·其阵》)
(12)子夏是个细密谨严底人,中间忒细密,于小小事上不肯放过,便有委曲周旋人情、投时好之弊,所以或流入于小人之儒也。子游与子夏绝不相似。(《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13)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一见知其赝作矣。(《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
(14)你有饭吃也罢,没有饭吃也罢,衣裳你冷也罢,热也罢,与我绝不相干。(《醒世姻缘传》九十五回)
(15)独湖水大有十倍,源通震泽,北山峰峦,高耸秀削,更胜丰城,较赐第之人力堆成者,灵蠢大小,迥不侔矣!(《野叟曝言》一百三十回)
例(6)—例(10)中由状态动词“相连”“照”“相关”“贯通”“相接”作为谓语中心语构成的否定结构“不+V状”在语义上分别受到范围副词 “尽”“都”“全”“俱”“皆”限制。关于范围副词杨荣祥(2004)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范围副词”的内部具有差异性,并依据功能特征的差别将“范围副词”划分为总括副词、统计副词、限定副词、同类副词,其中总括副词表示对所有范围的总括,如“都、概、全、通通”等,[5](P54)例(6)—例(10)中的状态动词关联的副词“尽”“都”“全”“俱”“皆”即为总括副词,这些副词具有总括状态主体“草”“苦”“经文”“四面群山”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的语义功能。
例(11)—例(15)中由状态动词“簇聚”“相似”“贯串”“相干”“侔”作为谓语中心语构成的否定结构“不+V”在语义上分别受到程度副词“断”“绝”“迥”限制。关于副词葛金龙(2012)提出“汉语中的极性否定副词专门用于否定的语法环境,自身带有很强的否定极性意义,是一种有标的形式,依据形式特点可划分为不含否定的否定极性副词和包含否定的否定极性副词。”[6](P46)语义上,例(11)—例(15)中状态动词关联的程度副词“断”“绝”“迥”即带有很强的否定极性意义,为不包含否定的否定极性副词。沈家煊(2015)认为“语言中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肯定句,有些词语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7](P148)“断”“绝”“迥”等否定极性副词即为一般只能用在否定句中的副词,具有隐性否定的语义功能,在“Adv.+不+V状”结构中这类副词以其否定性语义进一步加强了“不+V状”的否定性语义,从语义程度上强化了对状态动词所示静止状态的否定。
沈家煊(2015)认为“因为原来的句中含有否定的意思而又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说话人感到有必要强调否定的意思以避免误解,于是就加上事实上是赘余的否定词。”[7](P370)依据沈家煊(2015)对否定溢出现象的解释,本文认为否定极性副词在“Adv.+不+V状”结构中不影响结构的否定性语义的原因是这类副词具有强调否定性语义的功能,在程度上强化了“不+V状”结构的否定语义。程文华(2007)认为“否定极性词汇在语义层面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词汇意义的弱化和虚化。”[8](P74)否定极性副词在语法化作用下词汇义逐步弱化,词汇意义的弱化及语法功能的增强使句法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突显出来的是否定性语义特征,这也解释了具有强调否定语义的作用的程度副词在“Adv.+不+V状”结构中不会对“不+V状”否定性产生影响的原因。
在由状态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Adv.+不+V状”结构中,副词主要为范围副词以及程度副词两种。范围副词的语义功能为限定处于状态动词所示静止状态状态主体的范围,程度副词为强调状态动词所示静止状态处于极致状态,进而达到突出强调语义的目的。这两类副词都表现出极性语义特点,如范围副词“全”“都”“尽”,否定极性副词“迥”“断”“绝”,这一特点与状态动词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状态动词所示状态为内部匀质的静止状态,没有程度上的大小或多少的差异,因而用于限定状态动词的副词都具有极性语义特点。
四、 “Adv.+不+V状”结构的语义指向特点分析
周国光(2006)提出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叫做语义指向。句法成分的语义联系的方向称为“指”,句法成分的语义所指向的目标叫做“项”。[9](P42)受句法成分间语义联系密切性影响,“Adv.+不+V状”结构中副词的语义可前指,也可后指,如:
(16)东坡欧阳公文集叙只恁地文章尽好。但要说道理,便看不得,首尾皆不相应。(《朱子语类》卷一百三九)
(17)看大學,先將經文看教贯通。如看或問,須全段相參酌,看教他贯通,如看了隻手,將起便有五指頭,始得。今看或問,只逐些子看,都不贯通,如何得。(《朱子语类》卷十四)
(18)后以举人诉,复试,复取韩克忠、王恕、焦胜及第。凡二榜两状元,而二公官俱不显。(《皇明异典述》卷三)
(19)良久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都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20)德称知人情奸险,付之一笑。过了岁馀,马德称往黄胜家,索取寄顿物件,连走数次,俱不相接。(《警世通言》卷十七)
(21)帝曰:“《书》称‘浮于济、漯,今济与漯断不相属,何故而然?”(《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
周国光(2006)提出“确定语义指向的三种原则:语义兼容原则、焦点信息原则、共存原则。其中语义兼容原则和焦点信息原则是在句法成分完整的情况下通过句法成分间语义关联性确定语义指向的原则。”[9](P45)语义兼容原则强调只有符合语义兼容关系的成分间的语义指向才是正确的语义指向,如例(16)中副词“皆”为总括副词,句法结构中与之在语义上具有兼容关系的指向对象应具有[+数量多]的语义特征,经分析与副词“皆”在语义上兼容,具有[+数量多]语义特征的成分为“首尾”,因此状态主体“首尾”为副词“皆”的语义所指,副词“皆”的语义指向为前指。例(21)中副词“断”为否定极性副词,句法结构中与之在语义上具有兼容关系的指向对象应具有[+否定]语义特征,经分析,与副词“断”在语义上兼容,具有[+否定]语义特征的成分为否定副词“不”,副词“断”的语义指向否定副词“不”,语义指向为后指。
“Adv.+不+V状”结构中副词在句法结构层面与否定结构“不+V状”密切关联,在语义层面多数与状态动词的语义所指一致,即指向状态动词所陈述的主体,也存在部分副词语义所指与状态动词不一致,可同时指向多种句法成分。如例(16)中副词“皆”与状态动词“相应”的语义均指向状态动词陈述的主体“首尾”;例(17)与例(18)中副词“都”“俱”与状态动词“贯通”“显”的语义均指向小句宾语“经文”以及“二公官”。例(19)与例(20)中副词“都”“俱”与状态动词“照”“相接”的语义指向则不同,副词“都”“俱”的语义指向小句谓语中心语“尽时”“连走数次”,描述主体在“明暗尽时”两种情况下“都不照”,在“连走数次”的情况下“俱不相接”,而状态动词“照”“相接”的语义指向主语“日轮”“马德称与黄胜”,陈述主语处于“不照”“不相接”的静止状态。
五、 “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的不对称性
由状态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是一对表达否定与肯定语义的对立范畴,在逻辑关系层面二者的否定与肯定语义具有对称性。在近代汉语语料中两种结构的语义及结构形式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如:
“都+不+V状”结构
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相离。(《朱子语类》卷九)
然程子既没,诸门人说得便差,都说从別处去,与致知、格物都不相干,只不曾精晓得程子之说耳。(《朱子语类》卷十八)
“都+V状”结构
这一段,前后都相贯,即是一样言语。告子于此不达,则不复反求其理于心。(《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其文雖若不同,自有意脈,都相貫通;句句語意,都有下落。(《朱子语类》卷一百二)
“悉+不+V状”结构
治平中,金、火合于轸,以《景福崇玄》《宣明》《明》《崇》《钦天》凡十一家大历步之,悉不合,有差三十日以上者,历岂足恃哉。(《梦溪笔谈·象数一》)
“悉+V状”结构
夜半,忽大风雨,波翻岸崩,树卧枕舟,舟不胜而沉,生与一梢工,拽母登岸,仅以获免,其余婢仆生计,悉漂于怒浪。(《南楚新闻·郭使君》)
“迥+不+V状”结构
独湖水大有十倍,源通震泽,北山峰峦,高耸秀削,更胜丰城,较赐第之人力堆成者,灵蠢大小,迥不侔矣!(《野叟曝言》一百三十回)
“迥+V状”结构
性本無拘,不要塞耳藏睛。靈光逈耀,如愚若訥,行不驚時,但盡凡心,別無聖解。(《祖堂集》卷第五)
“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的对称性主要表现为语义对称,即含有否定标记“不”的“Adv.+不+V状”结构表达否定性语义内涵,无否定标记“不”的“Adv.+不+V状”结构表达肯定性语义内涵,如“都+不+V状”组例句中“都不相离”“都不相干”含有否定标记“不”,分别对语义焦点“涵养与穷理”“致知、格物”处于相离、相干静止狀态表达否定,“都+不+V状”结构具有否定性语义。而“都+V状”组例句中“都相贯”“都相贯通”无否定标记,分别对语义焦点“前后”“意脈”处于贯通的静止状态表达肯定,“都+V”结构具有肯定性语义。包含否定副词的“Adv.+不+V状”结构表达否定语义,相对的,无否定副词的“Adv.+V状”结构表达肯定语义,两种结构的语义具有对称性。
“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语义的对称中也包含着不对称,如“迥+不+V状”组例句中“迥不侔”与“Adv.+V状”结构“逈耀”,结构上前者含有否定副词“不”,为否定结构,表达否定语义,而后者不包含否定副词,为肯定结构,但在语义上则表达与“一般性”“普遍性”状态不同的语义,这两种结构存在形式与语义不对称。“迥+V状”结构能够以肯定形式表达“特殊性”“不同性”语义的原因是副词“迥”具有[+否定]性语义特征。《说文解字》释“迥”为“远也。从辵,冋声。”[10](P42)“迥”本义为“远”,可陈述两事物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在认知语义的影响下,陈述事物在具体空间上距离远的语义隐喻为陈述事物性质、功能等方面差距大的语义,强调事物间的不同,“迥”字包含[+否定]性语义特征。具有[+否定]性语义特征的副词“迥”在“Adv.+V状”结构中用于否定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内涵,因而“迥+V状”结构能够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性语义。沈家煊(2015)提出“跟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消失一样,自然语言中的双重否定也不像数学上负乘负得正那样互向抵消。最突出的是有些场合双重否定大大改变了原来的单纯肯定的意义。”[7](P370)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迥+不+V状”结构的否定性语义可分析为具有[+否定]性语义特征的副词“迥”与否定副词“不”都表达否定语义,二者叠加后否定语义没有互向抵消,形成的“迥+不+V状”结构否定语义更加突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已在上文进行了说明,副词“迥”在语义上表达极性否定,作用为突出强调否定,进入否定形式“不+V状”后,非但不影响否定形式“不+V状”的否定语义,还加强了否定语义。“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在形式与语义上出现不对称的原因與副词的语义功能密切相关。
“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的不对称性还表现为句法结构音节不对称,即充当谓语动词的状态动词的音节数不对称,如“都+不+V状”组及“都+V状”组例句中,“Adv.+不+V状”结构“都不相离”“都不相干”的谓语动词“相离”“相干”为双音节状态动词,“Adv.+V状”结构“都相贯”“都相贯通”的谓语动词“贯”“贯通”分别为单音节状态动词和双音节状态动词。“悉+不+V状”组及“悉+V状”组例句中,“Adv.+不+V状”结构“悉不合”的谓语动词“合”为单音节状态动词,“Adv.+V状”结构“悉漂”的谓语动词“漂”为单音节状态动词。否定结构“Adv.+不+V状”与肯定结构“Adv.+V状”中谓语动词音节数具有不对称性既有语言的外在原因,也有语言的内部原因。内部原因包含韵律对句法结构要求,如构成“都+不+V”结构的状态动词多为双音节状态动词,“都不”与双音节状态动词形成汉语四字格构式结构,使表义结构均衡、整齐、简明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内部原因还表现在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如“悉+不+V状”结构中的状态动词多为单音节状态动词,这些状态动词在语义上与总括副词“悉”都具有[+数量多]的语义特征,“悉+不+V状”结构中的单音节谓语动词即具有表达两者以上事物间关系的语义内涵,为避免语义赘余,“悉+不+V状”结构无需再通过“相+X”等表事物间语义关联性的双音节状态动词表达语义。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受到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影响,双音词可避免一词多义的现象,对细化语义内涵,精确表义具有积极作用,这些优势促使双音节状态动词在“Adv.+不+V状”结构中广泛出现。语言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使“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中谓语动词“V状”的音节数呈现出不对称性。
六、 结语
本文从句法结构特点以及语义关系角度考察了“Adv.+不+V状”结构中句法成分间的关联性,尤其是副词与状态动词在语义上的相互作用。“Adv.+不+V状”结构否定的内容可划分为两类,分别为言语行为否定和命题真值否定,划分的标准为说话人对否定焦点的情感态度,当说话人对否定焦点持贬义时,“Adv.+不+V状”结构是对言语行为的否定,当说话人对否定焦点持褒义或中性义时,“Adv.+不+V状”结构是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否定结构“Adv.+不+V状”相对应的肯定结构“Adv.+V状”,两种结构具有对称性也具有不对称性,部分副词隐性否性语义功能影响了“Adv.+不+V状”结构与“Adv.+V状”结构的对称性。“Adv.+不+V状”结构中状态动词[+静止][+持续]的语义特征要求起到限定性作用的副词具有极限性,这既凸显了状态动词的语义特殊性也呈现了状态动词作为动词体系中较为特殊一类动词的性质。
[参 考 文 献]
[1]卢英顺.认知图景与句法语义成分[J].复旦学报,2005(3).
[2]卢英顺.语义成分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以“捆扎”类动词为例[J].汉语学习,2014(5).
[3]夏雪,詹卫东.“X什么”类否定义构式探析[J].中文信息学报,2015(5).
[4]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J].中国语文,1993(5).
[5]杨荣祥.“范围副词”中的功能差异——兼论副词次类的划分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2004(4).
[6]葛金龙.汉语的否定极性副词[J].汉语学习,2012(1).
[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程文华.否定极性词语解析[J].合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9]周国光.试论语义指向分析的原则和方法[J].语言科学,2006(4).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A Study o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Adv.+不+V状”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Functional Grammar
CHAI Miao
(Colla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6, China)
Abstract:State verbs are a special kind of members in the Chinese verb system.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atic] [+continuous] directly affect the combinator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related syntactic components. Influenced by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the adverbs that play the role of limiting semantics in the “Adv.+不+V状”with the state verbs as the predicate center are mainly scope adverbs and degree adverbs, and have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larity]; The negative structure “Adv.+不+V狀” can express both negative and neutral semanti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f “Adv.+不+V状”, analyze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verbs affecting relevant syntactic components, and aims to present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state verbs in syntactic structure as a special class of members in Chinese verb system.
Key words:“Adv.+不+V状”; state verbs; semantic features;syntactic function
[责任编辑 薄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