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训一体化区域性实践:缘起、路径与策略

2024-06-11曾召文许惠芝谢刚易雪冰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曾召文 许惠芝 谢刚 易雪冰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人工智能区域性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2BJC058);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3AJC004).

作者简介:

1曾召文,男,湖南龙山人,土家族,硕士,长沙教育学院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信息科技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研究;

2许惠芝,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主要从事教师管理研究;

3谢刚,男,重庆黔江人,土家族,长沙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研究;

4易雪冰,女,湖南长沙人,长沙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科技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研究.

(1&3&4长沙教育学院,长沙 410006;2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长沙 410007 )

摘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当前的热门议题。本研究将研修支持共同体支持下教研训一体化推进作为区域教师发展的一种解决方案。基于成人学习理论,梳理了教师学习的特点;基于系统理论阐述了教学、教研和培训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教研训一体化的必要性;构建了教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型,并在研修支持共同体支持下,开展了行动研究。从实践中提炼了几条基本策略,即:基于系统思维与共情意识,构建经验交互的活动序列;基于理念方法和技术引领,搭建学员学习的支架系统;基于团队实践与研训支持,促进反思性实践持续发生;基于环境建设与数据赋能,促进学员经验的不断扩充;基于自我反思与专家引领,促进学员实践智慧的形成。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教师培养路径方法的创新,旨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研修支持共同体;教研训一体化;策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3004609

一、问题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1]。任友群教授认为,教师在学习与实践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更有针对性地分析、支持与服务[2]。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了第二批100个试点单位,围绕“建设和应用教师大数据”“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开展教师智能研修”“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推动教师应用智能助手”“智能引领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等六项内容[3],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规模。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教学、教研、培训三者关联性不强,研训与教学分离,研训质量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厘清教学、教研和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研修支持共同体的作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采用人机协同的方式,探索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路径,以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教研训一体化的缘起

(一)教师学习的具身性

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厘清教师学习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教師是成熟个体。诺尔斯[4]认为教师学习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已经完成了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强,对授课专家或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变弱,需要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其次,已经完成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需要关联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情境,提供针对性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还关注定势的影响;第三,学习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密切相关,完成学习任务就是为了更有效地承担社会职责,所以需要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建立实践共同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第四,教师往往带着问题或困惑参与学习,目的性和自觉性更强,他们更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知识体系,所以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活动。

教师是多重身份的结合体,承担了多种社会职责。麦克鲁斯基认为教师学习动机与余力之间、生活情境与生活责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环境、时间、精力、经济、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增强教师与外界的联系,增加同行交流大有裨益[5]。诺克斯认为成人学习既是内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又是与外界关联的事务性活动,更多地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成人自身发展以及成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成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成人的社会角色以及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努力缩小现有熟练水平与期望熟练水平之间的差距[6]。麦基罗认为成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反映自身的活动,他们关注自身行为的意义,尤其关注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7]。

教师学习是大脑、身体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具身性活动。当他们感受到认知冲突时,就会对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反思和调整,使之重新匹配。因此,合理设计认知冲突,注重教师身体在场的实践活动能触发教师进行知觉转换。情境学习理论同样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交互的过程。Brown 等人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活动不是学习和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8]。Barab和Duffy指出学习者在基于现实情境实践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还同时获得了某一共同体成员的身份[9]。实践共同体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群体聚集,Lave和Wenger认为有着共同事业追求,一起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集合才是实践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假设,承担着各自的职责,有共同的任务,并利用工具和资源,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任务,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10]。

综上所述,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二是注重教师的经验;三是注重教师的自主性;四是注重教师间的互动;五是注重教师的学习产出;六是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二)教师学习场景的离身性

中小学教师是身处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者,就情境而言,有教学、教研和培训三大场景,教师专业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涉及到的都是复杂问题,需要借助系统理论来研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各个元素的集合,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结构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功能[11]。

如图1所示,把教学、教研和培训看成一个系统,则教学、教研和培训就是该系统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了不同的要素,体现出了系统的层次性。教学子系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教研子系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研讨,进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培训子系统是教师培训机构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开展的,是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整个系统的涌现性不是通过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个子系统简单加和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子系统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需要协调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般而言,它们之间存在三组关系:一是教学与教研之间的关系,教学可以为教研反馈问题,影响教研的内容,教研则可以优化和改进教学;二是教学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教学可以为培训提供内容素材,影响培训的方向,而培训则可以促进教学更有效地开展;三是教研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教研所汇聚的问题可以为培训提供素材,影响培训方向,培训则为教师提供参与教研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以便更有效地支持教研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要让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学员主动参与到三个子系统的活动,实现习得理论方法的迁移和实践经验的升华。然而在实践中,学员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迁移到教学和教研实践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从而导致研训活动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教研训分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学习的常态。因此,迫切需要一根纽带把三者联系起来,适时发挥作用和影响。

(三)教研训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2]。从场域理论来看,包含了教学、教研、培训三个实践场域,每个场域由不同的主体主导,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权利结构,不同场域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角色在意向表达方面也存在差异。按照系统论的观點,为了发挥系统的最大功能,不能把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个场域孤立地看待,需要把教学、教研和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统筹。

图2智能教育环境下教研训关系图

从图2可以看出,增加研修支持共同体后,系统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结构更加复杂,关系更加紧密。研修支持共同体是由培训专家、教研员、技术骨干等组成的教师学习支持团队[13],他们可以全程介入系列活动,深入了解个体和组织需求,发现和收集问题,及时诊断与指导,并能关注学员的问题和经验,充分考虑他们的自主性,适时与学员进行互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智能教育环境下,教学、教研和培训场景可以借助技术中介进行拓展和延伸,增强要素之间的连接,并提供证据和数据支持,使教研训活动得到更有效地开展。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在教育系统的作用愈发凸显,能以AI Embedded、AI Copilot、AI Agent三种角色,在信息传播中发生作用,人机协同逐步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要方式。人与技术的关系逐渐转化为“座驾式”关系,所有主体都变成了网络当中的“行动元”[14],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方海光等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的逻辑和“人类”的意识,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高阶应用,促进教育的结构性变迁[15]。屈曼祺、李宝敏等采用人机协同的质性分析和智能系统量化分析相结合,通过双线并进、证据互证的方式,开展循证教研,分析真实课堂情境下教与学的过程[16]。蔡慧英等招募了2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开展了基于课堂视频的人机协同教研实验,研究发现基于课堂视频的人机协同教研会显著影响教师教学反思层级的深度,使教师教学反思层级更加全面且深入[17]。AI也将逐步成为研修支持共同体的一分子。

三、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建构教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型

系统思维是一种思考的技术,基于系统思维,能够深度分析教育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运用系统论观点,厘清系统、子系统、系统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系统涌现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3教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型

如图3所示,运用系统思维,把该模型看作一个系统,可以看出,它包含了理念系统、活动实施系统、方法系统、智能技术支持系统和绩效表现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理念系统是指导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的学理支撑,为活动开展指明方向,需要基于系统理论设计培训项目和课程,基于成人学习规律、情境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理论设计学习和实践活动;活动实施系统将培训过程按时间序列规划为训前感知、理念引领、校本实践和总结汇报四个流程,分步实施和推进;方法系统对应活动实施系统的四个流程,研修支持共同体以在线学习组织者、学习辅助者、活动指导者、学习促进者等四种角色,介入各阶段活动和任务,实现学员经验的积累,获得知识技能;智能技术支持系统是包含了各类软硬件支撑的技术支持系统,为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服务;绩效表现系统指向各阶段的学习结果,逐步实现从具体经验到实践智慧的转化。通过智能技术的辅助和研修支持共同体的介入,自上而下理念引领,自下而上智能技术使能,强化了系统各子系统和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促进了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降低了系统的熵化作用,让系统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开展多元多样的混合式培训

混合式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可以有效关联学员的学习与实践场景,兼顾学员的工学矛盾,并能有效促进学员反思性实践的持续发生。可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实践结合、自主研修与协作共进相结合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开展培训;也可采用直播教学、集中授导、专题研讨、成果展示、圆桌论坛、基地校观摩、基于工作坊的异步研讨、基于虚拟教室的同步互动、基于资源的在线学习、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机互动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学员的具体经验向实践智慧转化。

1.训前感知阶段:实践经验激活

训前感知是教研训一体化实施的起始阶段。研修支持共同体以在线活动组织者身份,介入学员学习活动。借助在线学习系统将研训任务前置,通过问题引入、案例学习和在线研讨等,引导学员主动回忆,主动思考,激活经验,并从知识网络中调取已有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研修支持共同体作为“守门人”,需要基于前期的需求调研和工作实际,确定研修主题,收集合适的研修内容,组织有效活动。

2.理念引领阶段:知识技能内化

理念引领是教研训一体化实施的核心环节。研修支持共同体以学习辅助者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在专家的指导下,基于“三引领”,实现研修支持共同体和学员知识技能的内化:一是理念引领,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下,让学员明晰工作开展的方向;二是方法引领,使学员掌握校本实践阶段所需的方法和策略,明确实践路径;三是技术引领,通过技术实操讲解,让学员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实操技能。在该阶段,希望通过专家引领,实现已有的经验与新习得知识技能之间的关联,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从SOLO分类理论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逐渐过度到关联结构,能基于自己的理解,斟酌校本实践活动主题和典型案例的选题。研修支持共同体需要组织学员与专家互动,及时分享资料,帮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

3.校本实践阶段:知识技能迁移

校本实践是教研训一体化实施的中间阶段,也是关键环节。研修支持共同体以活动指导者身份,干预学习活动。需要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要求,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观察、反思和改进,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和活动成果。如图4所示,该阶段通过“双线五步”,使实践活动落地。

(1)落实“双线五步”活动步骤

在主题活动的具体策划和实施中,为了明确目的和任务,需要细分为教学、教研两条线,每条线再细化为五个步骤(教学、教研各步骤一一对应),来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样品课授课教师(以下简称授课教师)按教学线进行课例研磨,教研团队按教研线提供针对性支持与指导。一是选题与选课。教研团队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聚焦教学实践和实际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授课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定研讨课例。二是觀察与试课。授课教师进行初次上课,教研团队进行课堂观察,发现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遇到的问题,汇聚问题。三是研课与改课。教研团队基于人工观察的数据和结论、AI智课系统数据和报告、教学辅助工具产生的数据开展课例研讨,汇总意见,提出修改建议;针对研课、议课场景中,观点容易发散,不够聚焦等问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高频词、知识图谱,归集观点等,以便挖掘潜在价值,调控研课、议课的方向,授课教师根据建议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和方法,这一步骤可以多次重复,直到符合预定目标为止。四是呈现与展课。授课教师展示样品课,教研团队对课例研磨的过程进行梳理,展示人机协同改进课例的过程和意义,供同行学习与交流。五是复盘与省课。授课教师反思整个课例打磨过程,抽取关键事件,分享收获和心得,教研团队复盘整个主题教研活动过程,进行反刍和精密思考,提炼主题教研的模型和路径,形成成果报告。

(2)明确“七有”活动要求

“七有”即研有主题、研有团队、研有问题、研有方法、研有工具、研有数据、研有结论。研有主题要求学员围绕小组确定的主题,再进行实践和打磨;研有团队拒绝单兵作战,要求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研有问题主张围绕教学和教研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实在探究;研有方法,要求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晰工作路径;研有工具,要求学员善用数字工具和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研有数据,要求团队开展人机协同的课堂观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改进;研有结论,要求团队评课议课时不能泛泛而谈,要学会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并能梳理观点,形成结论。

研修支持共同体需要把关校本研修活动方案,调度活动进程,及时参与互动和指导,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4.总结汇报阶段:实践智慧形成

总结提升是教研训一体化实施的最后环节,意义价值也非同一般。研修支持共同体以学习促进者身份,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三个活动,实现学员从具体经验到实践智慧的转化:一是反思实践,要求学员再对整个教研训一体化活动进行反思性实践,梳理经验和观点;二是案例撰写,通过亲自动手,使学员完成从想得清楚、做得到位到写得出来的能力转变;三是展示交流,通过及时梳理同行间的互动和交流观点,碰撞出思维火花,实现了经验和智慧共享。研修支持共同体要擦亮眼睛,发现有价值的案例,帮助他们萃取和提炼,形成典型案例,促进学员实践智慧的形成。

(三)迭代和改进项目及活动形式

教研训一体化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反思性实践者,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指向的是内容的适切性和价值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精彩的活动形式。复盘反思的过程构建了多个闭环,外环包含了项目设计、实施、评价和反馈四个环节,项目反馈结果影响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设计,指向项目的不断优化;内环是课程及各个阶段的活动序列及其子序列之间的反复迭代,指向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盈。通过多次循环迭代,让教研训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向更加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

为了使项目和活动形式的不断优化,在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进行计划、观察、反思和改进。一是观察记录,将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真实地记载。二是回忆和梳理,及时总结每次主题活动的亮点,分析产生亮点的关键要素;及时与学员进行深度座谈和开展网络调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三是复盘反思,对比原初计划,采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活动的不足之处,把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一一列举,按重要性排序,形成分析矩阵。四是策略生成,对照SWOT矩阵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形成针对性的解决。

综上所述,及时进行复盘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积累活动经验,帮助组织者规避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活动流程,同时为后续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同行的交流。再则,还有助于项目团队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形成理论成果。

四、教研训一体化实践的基本策略

2023年长沙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项目组以“长沙市智能教育孵化工作坊”为载体,围绕“人工智能支持下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提升”这一主题,以成果为导向,按照教研训一体化实施模型,开展了系列工作坊研修活动,由试点项目执行团队、区级指导团队、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研修支持共同体,深入到雨花区,开展常态化研训支持与指导。雨花区长塘里小学、雨花区新湘小学围绕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研课磨课,开展研修实践,借助AI课堂教学分析系统产生的师生行为数据、师生提问数据、发言时长、知识图谱和人工观察数据等,进行样品课打磨,评课和改课更有针对性。通过多场展示,不断迭代和改进,也在实践中总结了教研训一体化推进的五条基本策略。

(一)构建经验交互的活动序列

学习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18]。教师学习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实践性和问题指向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过程。因此,作为培训项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有共情能力,能站在学员立场思考课程和活动,基于系统思维,设计主题引领的序列化活动,将培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搭建教师实践、展示、研讨和反馈的平台,激发和维持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激活他们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在研修支持共同体的支持下主动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从而获得提升和发展。

(二)搭建学员学习的支架系统

经验激活是保证研训效果的重要前提,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是教研训一体化实施的基础保障。对于有经验的学员而言,可以被刺激材料直接激活,对于没有经验的学员,则需要借助专家的间接经验,帮助他们更新认知图示,再通过理念引领,指导学员开展反思性观察,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然后对反思的结果系统化和理论化,以便最终指导实践[19]。中小学教师是具身认知的主体,只有关联了他们的工作场景,激活了他们的经验后,才能促进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在专家的引领下,可以帮助学员构建范例、问题、资源等支架系统,促进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三)促进反思性实践持续发生

基于教研团队的实践是教研训一体化的基本实施方式。新任教师是充满潜力和活力的特殊群体,一方面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同行和学校认可,另一方面,对教学事务还相对比较陌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长期重复着职业行为,容易形成定势、职业倦怠等问题,建立教研团队,基于团队实践,能较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良性互动。

研修支持共同体以活动指导者、学习辅助者、活动干预者和发现者身份介入学习全过程,能较好地指导和发现问题,促进学员反思性实践的持续性发生,并能依托团队力量,深入教学、教研和培训的真实现场,进行适时的支持和干预。在工作坊研修中,由试点项目执行团队、区级指导团队和区教研员组成的研修支持共同体,进行了不少于3次的下校指导,前期帮助他们确定研究方向和主题;中期把脉症结,指出问题;展示内容成型后,指导他们优化流程和梳理成果,对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人工智能支持的教研展示及学校试点内容等进行诊断与梳理,帮助他们提炼方法和路径。研修支持共同体的全程指导和干预,确保了小组研讨展示活动的指向性和价值性,得到了各试点校的高度认可,给其他试点单位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四)促进学员经验的不断扩充

智能技术是教研训一体化的支撑和保障。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已经从互联网环境向智能教育环境转变。数字技术与资源蓬勃发展,为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拓展了时空,确保了任务的连续性和活动的持续性。在工作坊研修中,主要围绕三个场景,利用数字技术为教研训赋能:一是搭建教师成长交流的平台,基于“长沙市智能教育孵化工作坊”空间,归集各类信息,发布菜单式课程,关联研修任务,呈现研修成果;二是打造教学应用的阵地,聚焦教师数字素养,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平板、智慧纸笔、点阵笔和在线教学平台等智能助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创新教研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师生行为数据、语言数据、学业数据等,生成知识图谱和AI分析报告,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进行观课、议课和评课,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和教研方式。基于智能环境,在研修支持共同体的支持下,扩展了经验范围,挖掘了隐藏数据价值,提升了研训的质量和深度。

(五)促进学员实践智慧的形成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通过反思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成长[20],教师反思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柯瑟根从现实主义出发,提出了“小写理论”的教师教育范式,他强调了四个重要方面:第一,教师教育的起点是教师在真实实践情境中遇到的且受关注的真实问题,是现实经验而不是抽象理论;第二,教师的反思和互动至关重要;第三,教师教育者应积极介入教师的学习,教师学习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guided reinvention)过程;第四,教师最终要掌握的是自己建构出来的“小写的理論”(theory with a small t),而不是由研究者给出的“大写的理论”(Theory with a capital T)[21]。因此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家的适时引领也非常重要,是教研训一体化的拓展和升华。

六、总结与展望

依托“长沙市智能教育孵化工作坊”培训项目,市、区、校三级协同,整合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一体化实施,能促进学员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能挖掘学员自身优势,激发学员发展潜力。从培训评价可以发现,项目的整体满意度、主题设计、目标设计与定位、培训课程与活动安排、培训资源提供、研修成果与收获、项目管理团队态度与质量等都达到100%;培训方式方法、需求满足、满意度9697%。学员高度认可基于团队支持的合做研修、阶段性成果展示等,希望得到持续跟踪和指导。在学员校本实践的过程中,各校教研团队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基于智能技术,开展沙龙式的深度教研,应用人工课堂观察证据和AI分析数据,指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实现了听评课方式从随意听到定向观的转变,教研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内容更有深度,价值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也提炼了一批可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如长塘里小学总结出了“‘四有四自教学研一体化模型”,新湘小学提炼出了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问题化学习”课堂循证教研实施模型。

通过多轮实践检验,把教学、教研和培训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安排研训活动,借助研修支持共同体的指导和干预,能有效地推进了试点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一些痛点,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如跨平台数据聚合、课堂教学信息多模态采集、智能分析维度、人机有效协同等问题,还需要在理论和技术上作进一步研究,教研训一体化实施还需要在协同机制上作进一步探索。

[BT4]参考文献:[HT5”XH][STXFZ][WTXFZ]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教师〔2022〕6号[EB/OL].(202242)[20236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5.htm.

[2]任友群.拥抱数字化转型 创新数字化教学[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0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2198)[202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109/t20210915_563278.html.

[4][5][6][7] 宋尚桂.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03):3741.

[8]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3242.

[9]Barab,S.A.& Duffy, T.From practice fields t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In:D.Jonassen & S.M.Land.(Ed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hwah, NJ:Law rence Erlbaum,2000,2556.

[10]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01):125127.

[11]唐建荣,傅国华.层次哲学与分层次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7(3):317324.

[12]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

[13]曾召文,邓芸,陈利群等.系统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培训供需匹配机制的辨析与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No435(10):1216.

[14]关萍萍.网络媒体的技术演进及对拉斯韦尔模式的反思[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2):8088.

[15]方海光,孔新梅,李海芸等.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教育理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7):513.

[16]屈曼祺,李宝敏,杜龙辉.中小学课堂视频多模态分析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2):3545.

[17]蔡慧英,卢琳萌,顾小清.人机协同教研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吗?——基于课堂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01):4049.

[1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63.

[19]程明喜.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教师培训师培训课程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No403(02):15.

[20]蒋立兵,季春晓.反思性实践视域下教师工作坊研修过程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3945.

[21]Fred Korthagen.Practice,Theory,and Person in LifeLong Professional Learning[M]//Douwe Beijaard .Te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Conditions.Dordrecht:Springer,2005:82,87,87,83,89.

Regional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Origin, Paths and Strategies

Zeng Zhaowen1, Xu Huizhi2, Xie Gang1, Yi Xuebing1

(1.Changsha Education College, 2.Changsha Yuhua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

Abstract: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re hot topics at present.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training support community as a sol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each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 learning.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was constructed, and ac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research support community. Several basic strategies were distilled from practice,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n activity sequence of experimental interaction based on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empathy consciousness; based on conceptual methods and technological guidance, building a support system for student learning; based on team collaboration and research & training support,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reflective practic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data empowerment, facilitating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students experience; based on selfreflection and expert guidance, fostering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wisdom. This study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innovative methods in teacher training paths, intending to provide replicable and propag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Training support community,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Strategic research,Teacher collective development

(責任编校:吴云汉)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政务微信的借势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