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义务教育何为: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4-06-11张熙高翔
张熙 高翔
摘 要:高质量义务教育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研究基于语义网络分析法对我国义务教育“面向现代化”到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重要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关键词对比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有“质量”向“高质量”的渐进变革;政策引导现实行动,现实问题促进了政策变迁;高质量义务教育面临回归主阵地、均衡协同、数字化等挑战。展望未来,应抓紧建设“一体两翼三关键”的义务教育结构体系,以此推进高质量义务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义务教育;语义网络分析;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5.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我国义务教育从“面向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在阔步前进的同时,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质量义务教育研究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趋势。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高质量教育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聚焦义务教育阶段的高质量教育研究较少。而已有高质量义务教育研究多数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案例、个体考察等方式进行分析,对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路径的探讨则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使用语义网络对比分析法对义务教育各时期的关键政策文本和现实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导向和目标,以及与现实执行的异同,同时推动高质量义务教育相关研究纵向发展。
一、高质量义务教育语义网络对比分析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文本选择
1.研究方法
语义网络分析是指筛选统计出高频词以后,以高频词两两之间的共现关系为基础,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数值化处理,再以图形化的方式揭示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基于语义网络结构图,可以直观地对高频词的层级、程度进行分析。为明确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导向和目标,了解每个阶段政策执行情况和现实多样性,可使用语义网络分析法对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关键词的异同进行分析。本研究的政策文本来源是每个阶段的重要政策文件,现实问题文本来源是每个时期的典型期刊文献和报纸新闻共计74篇文献。所有文本材料使用ROST_CM6软件进行分析。
2.文本选择
语义网络文本选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重要的义务教育政策文本和关键现实文本(见表1)。
自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六五”时期,我国坚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各类政策,保证学生能够正常参与学校教学,开启了义务教育的第一步“实现学生在学校正常地参与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加速,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提升,“八五”时期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此迈开了义务教育的第二步“促进学生在学校里生动活泼地发展”。
新世纪以来,为了更好提升教育公平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这是义务教育的第三步“使学生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十四五”时期,为了解决校外教育投入带来的家庭负担和学生本身学业负担较重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希望能够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义务教育发展到了第四步“保障学生接受轻负高质的教育”。
(二)高质量义务教育语义网络对比分析
1.围绕“三个面向”的语义对比分析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三个面向”正式进入国家教育政策文本,引领了“六五”时期的政策主题。
一方面,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存在一致性。这一时期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普及九年学制上,关键词为“普及”“九年制”“改革”。“普及”和“九年制”是指“普九”政策,“改革”指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政策文本以“加强”和“培养”(见图1左)为主,现实文本也出现了“培养”一词(见图1右)。“加强”的对象主要指向学校安全管理、教师培养工作和薄弱学校的建设;“培养”则更多具体指向培养学生,其内涵包括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时期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在学制、培养目标上较为一致。
另一方面,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也存在不同。从现实文本语义网络图中可见“辍学”是一个热议问题,尽管研究者和基层工作均肯定和赞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认为该体制调动了地方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但是辍学问题和留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由此,“千差万别”也成为了一个关键词,指向中小学地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也有学者提出了“五查”等解决办法。这些讨论的出现,既表明政策文本得到了拥护和贯彻,同时也反映出政策文本并未能覆蓋全部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我国面向现代化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新的生长点是“素质”教育,来源于现实问题语义图中,这一关键词也成为“八五”时期的政策导向。
2.围绕“素质教育”的语义对比分析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八五”时期的关键政策。
在一致性方面,这一时期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均聚焦于教育改革,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等。“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是指“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同时,政策语义图和现实语义图中都出现了“指导”“提高”等词,“指导”是指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全国基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是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这一时期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不同之处在于,择校成为一个热议问题,现实文本语义网络图中(见图2右)也多次出现了“入学”“办学”“入学率”“合理”等,反映出这一时期入学矛盾突出。由文献可知,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学区制”来贯彻“就近入学原则”,“学区制”是以特定的某一学校为中心,以一定地理范围为标准,学生不得跨“学区”和“施教区”选择学校,学校也不得选择学生,一切适龄儿童青少年就近入学。“就近入学”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机会均等,然而也引发了“择校”等一系列问题。关于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的讨论成为本时期备受关注的热点。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现代化义务教育的有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现实文本语义网络图中首次出现了“质量”一词,这个关键词也成为“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的教育政策导向。
3.围绕“公平质量”的语义对比分析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政策导向是实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出把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这一时期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的一致性体现在聚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办学”“标准”“完善”等是本时期的关键词。“办学”和“标准”指向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完善”指向学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政策和现实共同面临的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这一时期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不同点在于,《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然而,这一时期区域不均衡问题备受关注。现实文本网络图中出现了“促进”“办学”等词(见图3右)。“促进”是指“政府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提升农村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强管理改进,促进教育层级衔接和家校合作”[3]。“办学”也直指均衡问题,要求“优先均衡学前教育、倾力打造样板区、强势推进轻负优质、统筹谋划资源集约”[4]。
这一时期是面向现代化的义务教育高速变革和发展时期。现实文本的语义网络图(见图3右)中首次出现了“高质量”这个节点,在此之后的文献中,“高质量的公平”和“高质量的均衡”成为被重视的关键。
4.围绕“轻负提质”的语义对比分析
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多次强调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21年5月10日,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家长负担。这些文件奠定了“十四五”时期的教育基调。
这一时期政策文本和现实文本一致性体现在聚焦呼吁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为“培养”“高质量”“教育质量”等。政策文本语义网络中(见图4左)的“培养”是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培养目标相比“六五”时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从2021年开始,国家试图建设高质量、低负担、高效率、长效果的义务教育,重塑当前教育生态,让义务教育回归学校和家庭,根治“剧场效应”严重的校外教育。这一时期现实文本中关于“高质量”义务教育相关文章较多。根据中国知网统计,相关文章篇数由2021年的22篇文章上升到2022年的46篇文章,可见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是学者们的共识。
这一时期现实中较为凸显的问题在于义务教育校外培训。“十四五”时期政策上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而现实中,家长为提升子女教育竞争力,仍寄希望于校外培訓,对于学校以外的培训仍存在很大需求。
这一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义务教育发展时期。“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现实文本中出现的“优质”这一节点,在“十四五”时期现实文本语义网络图(见图4右)中再次出现,可见“优质”会成为接下来政策导向的关键点。
二、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发展现状与挑战
根据语义网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义务教育体系是渐进变革的过程,在变革中“高质量”是必然指向与要求。
(一)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有“质量”向“高质量”的渐进变革
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义务教育从有“质量”向“高质量”的迈进是一个渐进变革的过程,在渐进变革中逐步实现“面向现代化”的目标,是“量”和“质”的双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这种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是由部分到整体、由浅到深逐步推进的。义务教育高质量政策的制定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逐渐修补的渐进过程来实现的。这种渐进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其实质是决策效果累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际变化的速度往往要大于一次重大的变革。
义务教育最初的目标设定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教育需求的提升,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均衡优质等成为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
如图5所示,改革开放最初设立了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随着目标的逐渐展开、实施、分析,结合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修正目标,并且再展开、再实施和再分析,最终形成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历程。可见,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渐进变革的过程,并且在渐进变革中逐步去实现最初“面向现代化”的目标。
由此可知,“高质量”是义务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并非仅是教学、课程、师资、保障等某一方面,而是体系的整体改变和创新。所以,现阶段是“质量”向“高质量”迈进的阶段,是部分走向整体变革的阶段。未来的变革发展与现实问题也有密切关系[5]。2021年和2022年的现实语义网路中再次出现了“优质”這一结点。可见优质的教育是人民的迫切需求,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我国教育政策有可能继续向优质均衡推进。
(二)政策引导现实行动,现实问题促进政策变迁
政策变迁与现实问题的凸显相互交织,政策引导着现实行动,现实问题更促进了政策的变迁,尤其表现在择校、区域不均衡问题上。例如,“高质量”一词最早产生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现实文本而非政策文件中。值得关注的是,“质量”一词也是在“八五”时期的现实文本中首次出现(见表2)
政策中提出“质量”一词和择校问题有关,“八五”时期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学区制”,《义务教育法》也提出要就近入学,于是,为提升子女教育竞争力而选择优质学校的现象开始大量出现。文献中也提出此阶段一些学校收取“择校费”[6],且家长们对学校质量的需求容易导致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7]。而政策文本语义网络图中出现“质量”一词是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比现实文本晚近十年。
政策中提出“高质量”一词和区域不均衡问题有关,“高质量”一词最先出现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现实文本中,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是区域不均衡问题,不少学者呼吁“走出教育公平与质量零和博弈的认识误区,促进其协同发展”[3] 4。
2012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8]。2017年起,教育部进行了持续几年的义务教育均衡校的验收,然而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是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高质量义务教育面临回归主阵地、均衡协同、数字化等挑战
四十多年来,义务教育政策的理念经历了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巩固提高”“优质均衡”的转变,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前进。义务教育的政策对象,在“双减”政策之前,主要针对学校教育,从2018年国办发布80号文后,政策对象转向了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并行,并极力倡导回归学校主阵地。义务教育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控辍保学、减轻负担和均衡发展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的关键,保证入学率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入学机会均等成为家长们的头等需求。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采用校内校外双减负、免试入学和学区内摇号等方式,努力确保义务教育均衡有序发展。
然而,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仍面临不少挑战。在研究层面,学理研究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问题值得探究,“加强原生性教育理论研究,创造性转化域外先进经验,同时需要构建教育提质顶层设计,创建全国教育质量文化与学校因校实际的特色努力,创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9]。而在现实层面则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教育主体地位遭到挑战,影子教育入侵。影子教育的过度侵入,挑战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双减”政策为重塑良好教育生态做出多项规定,但仍有继续细化的可能性。二是区域不均衡问题。区域不均衡问题是政策层面提出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关键原因,区域不均衡的出口之一是建设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数字平台。三是家校社协同问题,“五育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全面协同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10],这也是未来教育走向优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的未来方向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在“双减”之前,家庭的教育代理权经历了钟摆式回归,从以前的传统家庭一方,转移到 “集体化”的国家和学校,市场化转型后又回归到家庭(如部分学校教学内容被转移到校外和家庭) [11]。展望未来,建设“一体两翼三关键”的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是历史车轮的必然方向。
(一)学校主体:回归学校主阵地是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必然趋势
义务教育逐步回归,学校成为义务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校外教育风靡,家庭为了子女教育竞争优势纷纷寻求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的校外培训,导致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被弱化。然而席卷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也带来了超纲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和干扰学校政策教育教学秩序的问题。
教育教学回归学校主阵地,一方面,需要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教师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科学进行教育参与。家长过度参与和过度焦虑是造成“内卷化”校外教育的原因之一。在“双减”之前,家庭的教育代理权经历了钟摆式回归,从以前的传统家庭一方,转移到 “集体化”的国家和学校,市场化转型后又回归到家庭。在重塑义务教育生态的当下,把家长焦虑治理纳入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观念,进而恢复对学校教育的信心,是高质量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二)均衡两翼:优质均衡和动态均衡是高质量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具有更优质、更公平和更均衡的特点,教育部于2020年对全国2764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的教学装备、教师队伍结构开展了年度监测复查,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
未来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会在现有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优质均衡、动态均衡。所谓优质均衡是指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每所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和育人。动态均衡是指在实现基本均衡的同时鼓励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12]。实现优质均衡和动态均衡的关键在于教育信息化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两个助推器的加持。在信息化促均衡发展上,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能够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间的教学差距[13]。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上升至国家战略,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14]。
在教师队伍均衡上,区域间加大“援藏、援疆计划”的名额、三区三州的帮扶名额,城乡间以县为单位做好教师流动,学校之间加大集团化办学力度,吸引更多优质教师到基础条件并不完备的学校去,共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水准,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发展三关键:家校社协同是高质量义务教育的保障
“高质量”是义务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并非仅是教学、课程、师资、保障等某一方面,而是体系的整体改变和创新。家校社协同发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发展,不僅要靠学校,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同并进。
在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家庭、社区一起,变个体促进为集体共赢。在思想层面,义务教育学校在协同育人中起到主导作用、协调作用和带动作用。在实践层面,学校要尽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源,协调家庭和社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从学校视角出发,可以从城市、乡镇两个不同层面进行家校社协同的协调工作。城市学校资源较为丰富,可以进行多样化不同层次的活动;乡镇学校资源较为匮乏,加强家校合作是关键内容,可推广部分省市家校合作的经典做法,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家庭也应积极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学校、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学校、社区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服务,科学参与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承担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做好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社区可以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社区实地环境,在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儿童中心和青少年中心等场馆设置“家校社合作点”,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知识需求,增设不同年级的知识服务。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增设“知识服务中心”和“馆校合作中心”,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公益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卫青,姚远.国际视野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中国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06):83-9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7-24.
[3]王树涛,毛亚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有质量学校教育的区域均衡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02):51-55.
[4]全志缪,刘繁丽.高质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2(04):63-65.
[5]胡彦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运行机制及实践研究——以我国贵州省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23(06):34-43.
[6]张淑锵,程宏宇.就近入学与择校现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浅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1):23-26.
[7]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1994(06):14-18+40.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2012-09-07)[2023-09-07].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2-09/07/content_5339.htm.
[9]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42(04):11-24.
[10]王烽.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人民教育,2021(01):21-24.
[11]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68-75.
[1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83.htm,2012-9-5.
[13]杨清溪,柳海民. 优质均衡: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89-96.
[14]徐美琴.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评《教育信息化概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6):2.
What is High Qual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Challenge, and Future Direction
ZHANG Xi GAO Xiang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education field reflect in high qua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modernization oriented” model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del.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ortant policy texts and realistic texts, it is found that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quality” to “high quality” is a process of gradual change, in which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oriented” is gradually realized, It is a double leap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change of policy and the highlight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re intertwined. The policy guides the practical action,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promote the policy change, especially in school selection and regional imbal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returning to the main position, equal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ulsory education structural system of “one body, two wings and three key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s: High-qual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 equity
(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作者简介:张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100038);高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8)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新时代北京市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评价及培养路径研究”(编号:CDMA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