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剖丝团扇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征研究

2024-06-10宋佳佳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文化

宋佳佳

摘 要:人们对现代艺术审美的追求反映着人们的文化诉求。团扇是中国传统器具,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扇,其发展几经起伏,日趋成熟,但是后经折扇文化冲击逐渐没落。桂林剖丝团扇于近代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其作为汉文化产物,在岭南这个多民族聚居地与当地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交织,因而有了创造性转变,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具象化表现。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族文化;桂林剖丝团扇

一、扇文化与桂林团扇

能摇曳生风的“扇”极大可能源自祖先为排解酷暑燥热、遮阴纳凉,随手扯下或捡拾的不知名叶子、片状植物,或者禽类羽毛。扇的最初形态可能俯拾即是,是经过简单加工后便能招风、障日的物件。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对于“五明扇”的描述:“扇,又名箑,黄帝内传有五明扇,天子用雉尾扇,即掌扇也。舜广开视听以求贤人作五明扇。”首先,根据“扇”字从“羽”,“箑”字从“竹”的意象分析,并结合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大量复杂多样的竹制编器物,可推测黄帝禹、舜时期的羽扇、竹扇已经非常完善了,制作工艺也较为成熟,并且其在当时社会是作为政治权力地位的体现而被使用的[1]。此后,扇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流传下来。清代王廷鼎的《杖扇新录》对当时御扇风俗的描述:“今俗御扇,大抵初夏折扇,中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矣。道专用折扇,盛暑僧用蒲扇,道用羽扇。商人止用折扇,近亦有羽扇、团扇者。”可见当时扇的类型、材料丰富多样,对于扇的使用场景也更加细化,人们会在特定时节使用不同的扇,并且不同职业用的扇也有所不同,表明其发展已进入成熟期。扇的体形逐渐由大变小,成为具有摇曳生风功用的手中物,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其因轻薄而面积较大的特点在扇面作书画广为流行,并一度成为身份地位和审美趣味的体现,承载了主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受到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扇与书画的结合标志着扇开始从单一的实用性走向功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是“一种能够游走的艺术”。其中作为艺术品为众多藏家所喜爱的当属折扇和团扇,而团扇的产生远早于折扇,如今常见于民族服装配饰和影视作品,深受女性群体的喜爱。

广西地区文化又称为桂系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汉族自秦汉以后由中原各地陆续迁入广西,迁入时间不一,迁入地点不断变化,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共处、互相同化。而桂林团扇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产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杖扇新录》就有:“篾丝扇:来自岭表。”宋朝时,北民南迁,团扇制作技艺流入桂林,并与本地制扇技艺不断融合。明清以后,题扇、画扇之风盛行,桂林团扇的扇面绘制艺术高度繁荣,扇面用材不断丰富。之后,桂林团扇走向海外市场,其制作工艺有所提升,团扇种类变得更为丰富,桂林团扇品牌也得到了广泛传播[2-3]。

在实地访问邱广初在桂林的团扇工作室之后,了解到团扇的外贸销售国家主要为日本、韩国以及部分东盟国家,团扇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但团扇的制作工艺复杂,面对出口销量的日益增加,不得不对工艺进行加工和升级。相较于其他团扇延承原始团扇造型精美的特点,桂林团扇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邱广初及其弟子在传承传统剖丝团扇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可以扇骨将团扇划分为三大品类:圆竹剖丝团扇(丸竹团扇)、平竹剖丝团扇(平竹团扇)、插丝团扇(京都团扇),其核心制作工艺是以剖丝为扇骨,并且扇柄与扇面一体成型。插丝团扇是在剖丝团扇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与改造,在保持基本工艺不变的情况下,解决了传统剖丝团扇手工制作耗时长、工期久的难题,同时丰富了其外在表现形式。

二、桂林剖丝团扇的艺术特征

(一)工艺表现的精巧化

竹材料具有极强的抗拉性和抗压性,其轻便、坚固、便于运输、取材容易且易于更换的材料特性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想制造材料。厘竹和毛竹是两广地区较常见的竹子类型,也是团扇扇骨的主要材料,竹龄要在3年以上,结实又不失韧性,竹身无花斑、无伤痕、无虫蛀、不伤皮、不变质、颜色清白。材料一般要用开水进行2—4小时的蒸或煮,从而达到去虫、去糖的目的,利于竹材进一步的加工和保存。桂林剖丝团扇与其他扇子的本质区别在于剖丝这一步骤,这也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尤其是圆竹剖丝工艺极为精巧细腻,扇骨与扇柄以竹节为界,一体成型。扇骨的制作需要在直径约1 cm的厘竹上匀量剖丝,根据扇的大小剖出30—50根竹丝,并且需要保持竹丝光滑、平顺、不扎手。每根竹丝拉开后不折断,自然地从竹节处散开,根据扇面大小匀量分丝后编织定型,竹丝厚度仅0.5 mm左右,成品结实又轻薄,体现出桂林团扇工艺的精巧之美。

(二)内容和形式表现的丰富多样化

扇面形制除讲究对称美学的圆形、方形和多边多角的宫灯形、海棠形、梧桐、芭蕉等众多自然拟形的传统形制之外,还衍生出不规则椭圆样式[4]。多样形制的出现为扇画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扇骨的匀量分丝工艺特点使扇面受力均匀,承载性能较好。同时,扇面选择多样,扇骨被两张扇面覆盖,两面皆可进行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桂林剖丝团扇装饰造型创新性地借鉴了剪纸、刺绣、壮锦、苗绣、侗绣、麦秆画、雕刻等民族艺术,其美术表现形式涉及多种民族特色文化,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集大成者。

桂林剖丝团扇由三个部分构成:扇面、扇骨、扇坠。团扇的主体是扇面,其是主要的装饰部位,勤劳的壮族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凭借烂熟于心的竹编手艺以竹编扇面,手的起落间,细长的竹篾被挑起又落下,交織成美丽的图画。竹编扇面平整有序,棕褐色的竹面透着微凉与刺绣的色满而形多变。此外,文人墨客的世界少不了纸张扇面,根据书画创作需求,文人所用团扇往往选用生宣和熟宣质地的扇面,除宣纸外,还有绢、棉、锦、绫等质地的扇面[5-6],这些均是极具张力和支撑性的材料。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团扇制作材料变得丰富多样,而桂林剖丝团扇与壮锦的结合,使壮锦传统经典纹样以别致的造型样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游走的手中风物或收藏摆件。就观赏角度而言,面料的直观平面性与团扇的立体环绕性相得益彰。

团扇扇柄除使用湘妃竹之外,还有红木、桂林鸡血玉等,这些均为天然材料。在材料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对竹子进行形状和颜色的处理,而为保留原材料的自然之美,多以水煮和烟熏等原始加工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化工产品对原材料的影响。竹子、丝绸、玉石通过触感和视觉能激起人们内心独特细微的情感变化,其手工制作是无法被机器所替代的。除此之外,壮族人民往往会将具有美好寓意的绣球缩小化为扇坠,在扇子的摇摆间,翩然而起的是壮族人民淳朴的祝愿。

(三)文化表现的多元融合化

文化的叙述构成了恒常主题叙述的真正连续性,而同一主题的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团扇上的时间符号历久弥新,那些借以抒情的山水花鸟是文人情怀的具象符号,而抽象符号使蕴含着壮民丰富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的稻作崇拜、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等文字记载成为具体的言说,它们静默地述说着如何从汉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支脉络,在广西桂林扎根并抽出嫩绿新条,有了新的视觉实践,产生新的视觉内容。团扇作为汉文化的产物,随着汉民族的迁徙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与当地民族的交融中受到当地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样式。除了花鸟石鱼等充满了文人气息的扇面内容,在入乡随俗的过程中,团扇逐渐亲近地方民族,扇面从丝绸发展为由棉丝合织的壮锦,而壮锦中的吉祥纹样也成为其囊中之物。同时,吉祥主题的民间壮锦成为新的扇面素材,在织布机的一推一拉间织出壮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满腔热爱。

桂林剖丝团扇不仅是案桌上的藏品,还是婚礼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更是游走人世间的手中风物。团扇除了在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继承和创新之外,在团扇本身的呈现上,或是保留传统制作工艺,将扇的整个体积缩小,增加其趣味性,使其既可以是身上的装饰挂件,又可取下偶尔招阴凉;或是在扇面的内容上一改往日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精致繁复和壮锦的丰富多彩,以时下的热门话题和卡通形象而深受低龄受众的喜爱;或是保留团扇的外在形制,以不同的物质材料进行再创造,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制作出团扇形制的贺卡、磁石贴和明信片等。

(四)桂林剖丝团扇创作原则

其一,固本浚源,不舍其本。立足于现实的人间,不因创新而脱离现实需求,不追求一时的热度。其二,标新以求精而非立异。通过创新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刻意表现、标榜自身的与众不同。其三,返璞归真,向内求索。不因追求创新发展和审美潮流而远离本民族的内在审美观念。

无论是载体和技法的跨界,还是设计的再开发,都是探索传统工艺美术是否可以在当代实现品牌化发展,以实现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团扇作为工艺美术品,其主要在于“用”,而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美的现象。

三、反思与总结

扇文化历史悠久,扇的造型多样,扇面精美,种类丰富,工艺成熟。宋代文人云集,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折扇的出现恰逢其时,因其扇小而面大,文人墨客兴之所至题诗作画于其上,一开一合间尽显文人风采,广受欢迎,其审美与艺术价值开始独立并分化出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立的画种:扇面画。之后折扇逐渐兴起,中上阶层对折扇的青睐,致使民间团扇由此受到冲击而衰落,不复往日的兴盛,可见当时上层主流审美意识和观念对于社会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桂林团扇在20世纪70年代的机遇下才开始焕发新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共同体,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类型多样,文化历史久远。受社会发展进程、文化交流、地域局限等因素影响,民间美术在各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有所不同。目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应只是将其列入非遗名录,以及培养传承人,尤其是民间美术,其曾经流淌于民间活脉文化中,如今却陈列在高楼林立的博物馆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事物被淘汰,而团扇等民间美术工艺品中特有的观念能够跨越物质空间和时间,在现代社会引起风潮并远销海外,与不同个体的特定文化圈达成审美共识,说明其文化内涵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值得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中国传统的传承机制一直以师徒传承或是家族传承制为主,桂林剖丝团扇的传承方式也不例外,邱广初的桂林团扇工作室就是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学习方式也有线上、线下学习班两种方式,在工作室内部也设有团扇学习体验活动,对于团扇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要想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维持其长远且有活力的发展,需要一个更为完善的系统,应包含但不限于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还要与社区传承、学校教育、社会传习等多种形态的国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活态文化育人。

四、结语

对于团扇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局限于对技艺的学习,还要深入了解团扇中关于社会变迁、内涵传承的故事。这有助于人们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团扇的立体化认识;有利于完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体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促进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音.中国古代扇面文化之探究[J].大家,2011(4):10-11.

[2]王勇.日本折扇的起源及在中国的流播[J].日本学刊,1995(1):115-130.

[3]雷一萍,邱燕珍.基于当代多元审美视角的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实践:以广西传統工艺美术技艺“桂林团扇”为例[J].艺术大观,2022(14):52-54.

[4]加晓军,王凯娜.桂林团扇工艺研究[J].西部皮革,2016(14):13.

[5]黄武.秀竹清风显初心:荔浦邱氏传统竹艺团扇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J].美与时代(上),2019(9):54-56.

[6]赖起凤,罗明.扇面的特殊形制与当代扇面书法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2021(4):25-26,29.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民族文化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