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

2024-06-10李雨瑶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筝曲审美意蕴高山流水

李雨瑶

摘 要:古筝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古典音乐曲目之一,广为流传,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欣赏《高山流水》时,不仅要感受《高山流水》的音律美,还要了解其艺术风格,从而获得更好的听觉体验。对《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其演奏技巧之美和文化内涵之美,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筝曲;《高山流水》;审美意蕴;音乐结构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源自战国时代,又名汉筝、秦筝。古筝音色美、音域广、弹奏技法丰富,可以为听众充分呈现作品的情感。古筝曲或华丽优美,或清脆有力,或细腻婉转,能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元的感受。“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这句诗很好地描写了古筝的演奏效果。《高山流水》原为古琴曲,相传是俞伯牙为钟子期创作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则是艺人结合民间音乐进行的改编,二者并不相同。《高山流水》风格质朴脱俗,情感细腻委婉,这也是其一直受到各代艺术家推崇的主要原因。这首曲子不仅展现了古筝音乐的独特魅力,还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意蕴。

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简介

(一)创作背景

《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期,琴师伯牙在户外弹琴时,恰巧遇上砍柴的钟子期,凭借音乐这个契机二人开始相识相知相惜。奇妙的是,身份地位和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人却成为知音,钟子期在欣赏完伯牙的琴声后,总是能从中感受到伯牙的情感和意图,领会其弹奏的意境。多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绝弦,“高山流水遇知音”即源于此。古筝曲《高山流水》被广泛熟知的版本有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和浙江筝派。其中,以浙江筝派最为大众熟悉,本文以该版本为参考,探究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由王巽之传谱,曲调古朴、庄重,演奏技法丰富,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对“高山”“流水”等自然景物展开想象,在流動跳跃的音符中体会高山的雄伟和流水的秀美,感受到大自然独有的魅力。

(二)艺术价值

《高山流水》作为一首经典的古筝曲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它不仅是古筝艺术的代表作,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可以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该作品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它结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手法,如和声、旋律、节奏、音色等,展现了古筝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同时,它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二、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结构

《高山流水》为G宫D徵调。从乐曲的整体结构来看,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自然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先以经典大撮指法为开端,为主题打下基础,音程主要由mi、sol、la三个音组成。整体音调柔和抒情,将流水和高山之间的和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结构上看,其没有沿袭传统八板体形式,尤其是乐句的末尾。《高山流水》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传达了知音难寻的深刻情感。全曲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高山”和“流水”,前者大气流畅,后者浑然缥缈,整体旋律线条清晰,描绘出了高山的雄伟和流水的柔美,两相对比使乐曲的层次更加跌宕起伏。

(一)“高山”段

自然界中的高山千姿百态,有的巍峨耸立,让人望而生畏;有的平缓绵延,给人以宁静与宽广之感。将各式各样的旋律和音程巧妙结合,对不同姿态的高山进行描绘,带领听众踏上一场音乐的登山之旅。比如最开始的几个小节,在慢板速度的基础上,将跳进旋律与级进旋律结合,再采取强音大跳作为小节间的衔接,或四度或五度。这一设计为各种形态的高山注入了生命力,既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又使高山更加生动立体。接连数个小节都是强拍,重复出现在中音与倍低音之间,为后续大撮部分奠定了良好基础,滑音的设计让该乐段形成了十六度双托。在mf的力度下,十六度音程效果愈发雄浑饱满,展现了高山的雄伟与威严。双托上滑音技法的音色好似空荡山谷中若有若无的回音,平添了一抹真实感,仿佛将听众带入了群山的怀抱。乐曲第18小节又对另一种形态的高山进行了刻画,速度变快,旋律音转至中音区,音乐也更为清丽。不同于1—17小节,该乐段塑造得高山更加峭立秀美。乐曲中大部分乐句都是同样的开头,不同的结尾,再结合叠句、音区转换、力量对比、速度变化等手段,使音乐与山岳的形态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流水”段

江河湖泊是大自然中水流常见的存在形式,江水汹涌湍急、河水平静无波、溪流清澈见底,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为了将这些水流的特点准确地呈现出来,《高山流水》利用音区、速度、节奏、乐器技法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为听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音区的选择对水流特点的刻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澎湃汹涌的江水,可选择高音区,再配以较快的速度,展现江水的湍急与活力;对于波澜不惊的河水或溪流可选择低音区,速度也要放慢,营造宁静平和的氛围。通过古筝的拨弦和滑音技法,可以模拟出江水的波涛声。“流水”段从中音区开始,以mp的力度缓慢行进,技法上采取上下行刮奏和左手滑音,使旋律仿佛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轻轻流淌在人们眼前。接着水流越来越急,从涓细的水流变成了磅礴浩瀚的大江大河,力度升至mf,与前几个小节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了波浪汹涌的情景。不仅如此,该乐曲甚至将波涛汹涌后的余波也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呈现。右手低音区大撮,左手连续上下行刮奏,将高山和流水一同展现出来,将雄伟壮阔和清丽柔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高级的艺术境界。乐曲最后4个连续小节的泛音构成了简洁明了的旋律,延续了山水相融之美,极易使听众产生联想。

三、《高山流水》的审美意蕴

(一)演奏技巧之美

对古筝演奏而言,右手手指不论是单独还是与其他手指结合都有适用的指法,比如大指以挑和劈为主,食指以抹和挑为主,二者可共同配合弹奏。在《高山流水》中,大指和中指配合是该作品的主要指法,以大撮开始,又以大撮结尾,形成首尾呼应的模式。对于左手的演奏技巧来说,在绝大多数古筝曲中,左手主要用来润色旋律,具体来说就是用左手演奏的“韵”来润饰右手演奏的“声”。这能够改变琴弦音高,实现转换古筝曲调式音阶的目的。《高山流水》中刻画潺潺流水的乐段运用了大量的上滑音,同时,还尝试了用左手配合右手中指进行颤音演奏。“快四点”在乐曲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即使用右手快速弹奏音符,发出类似雨滴敲击玻璃的声音。

该乐曲通过跨了两个八度(双八度)的大撮将高山的巍峨壮丽进行了生动描绘。这一弹奏技法需要用到右手的大指和中指(或无名指),难点是跨度过大,需要演奏者将手掌张至最大,但这样会不可避免地触碰到其他琴弦,奏出含混模糊的声音。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把手掌朝着低音区域挪动,使发出的琴音干净清晰;或者通过夹弹法进行弹奏,具体来说就是用手指大关节拨弦,接着将指尖靠在后面的琴弦上,使声音更铿锵有力、厚重饱满。在弹奏双八度音时,右侧弦中间位置最为合适,同时还要注意长音的处理,确保振动幅度够强,从而增加余音的时长。对此,演奏者可在弹奏期间利用手臂和全身的力量,让手指手腕更灵活地在琴弦上舞动。“高山”段的结尾处运用了快速按弦技法,对古琴厚实质朴的音色进行了模仿,但在弹奏时要注意不可丢失了古筝的特色。使用该技法时,倍低音弦比较粗,按弦要用到较大的力气,演奏者可将身体微微前倾,再微抬手臂,调动大臂和身体的力量,以提升按弦的准确率。

该乐曲运用上下行刮奏技法展现流水的各种形态,即通过抹、托的手法快速演奏,或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该技法在谱面上以上下箭头的形式展现,但不会详细标注要刮哪几个音,需要演奏者结合乐曲的情绪进行弹奏。这也是该技法的难点所在,音符与速度都是未知的,需要演奏者根据自身对作品的了解选择音符,确定速度。《高山流水》是上行刮奏接双抹,下行刮奏接双托,二者结合,以呈现水流从源头涌出,顺着山势逐渐流淌的场景。上行刮奏的旋律轻快而激昂,如同水流的涌动与跳跃;而双抹细腻地描绘了水流的涟漪与波动,使听众清晰地感受到水流的柔和与流动之美。下行刮奏与双托的演奏,进一步展现了水流在山間的蜿蜒曲折与奔腾澎湃。下行刮奏的旋律悠扬而深远,如同水流在山间穿梭,时隐时现;而双托强有力地表现了水流在峡谷中的奔涌与冲击,使听众仿佛听到水流的咆哮与轰鸣。这样的音乐编排不仅精准地表现了水流的各种姿态,更使作品整体充满了生命力与动态感,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为了让刮奏的音效更加清晰,可扩大指尖与弦面的角度。此外,弹奏位置也至关重要,在描绘溪流潺潺时要靠左侧弦轻轻刮奏,在描绘奔腾江河时,要在弦中心偏右位置弹奏,且力度不能过大,可控制在f或ff,否则刮奏会缺少流畅性。离前岳山较近的部位弹奏出来的声音刚硬且明亮,刮奏音效会有一定的颗粒感,且琴弦振动幅度不大,余音不悠长,无法呈现出水流的特点。因此,在演奏流水段落时,层次尤为关键,同时也要注意力量强弱与触弦深浅,二者呈正比关系,力量强则触弦深。

山水相融的乐段需要左右手协同配合。右手多个低音八度大撮描绘高山的伟岸耸立,音色深沉浑厚;左手在大音区进行跨度刮奏表现江河流水的湍急,音色灵动多变。乐曲结束在四个小节的泛音中,泛音所奏出的音效比本位音要高八度,音色纯净通透。左手在弦中心处扎弦,右手用较弱的力量弹奏,快速起弦,确保声音有弹性,延续山水相融的和谐,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文化内涵之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性,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包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从音乐美学层面看,《高山流水》介于“大雅之乐”和“小雅之乐”之间。水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放到了较高的位置,从“水为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就能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心灵相通”与“天人合一”,也就是希望人和自然和谐交融。

从曲名“高山流水”中就可以感受到其文化内涵之美。高山与流水,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元素。高山象征着崇高、峻峭、稳固,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追求;而流水象征着柔和、灵动、变化,蕴含着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智慧。这种对立统一的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不仅如此,该乐曲在整个演奏过程中,通过音乐变化与对比,生动展现了高山与流水的形象与意境。在开始部分,古筝的音色低沉而稳重,如同高山的巍峨与坚固;随着旋律的不断推进,音色逐渐清澈灵动,如同溪流潺潺流淌。这种音色与节奏的变化,不仅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高山与流水的形象,更让人体会到中华民族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志在泰山”“志在流水”,“志”亦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古人往往喜爱以诗言志,在音乐领域亦是如此,通过内心的“志”影响情感和音乐。伯牙“志在泰山”,是以内在“志”展现高山雄伟气势,“志在流水”则以内在“志”展现流水之动态。而钟子期之所以能准确说出伯牙的志向,是因为他通过音乐中的情感和精神抓住了“志”。由此可见,知音并非需要精通音律,而需要内涵和精神层面的共鸣。音乐本身传达的是“志”,是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音乐彰显的“心意”。

四、结语

古筝曲《高山流水》不仅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通过对高山与流水的细腻描绘,这首曲子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多重面貌,同时也传达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这首曲子的审美意蕴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技巧与演奏手法上,更体现在它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上。只有充分发掘和了解其审美意蕴,才能让音乐拥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充分发挥古筝含蓄典雅的音效特色,为听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刘雪琳.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以河南、山东、浙江为例[J].艺术评鉴,2022(4):87-89.

[2]张珂.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J].北方音乐,2019(11):100,151.

作者单位: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古筝曲审美意蕴高山流水
顾致农《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人文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