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视域下传统节俗的符号价值与视觉传达

2024-06-10蔡丰澴陈美琳秘祖坤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

蔡丰澴 陈美琳 秘祖坤

摘 要:中国传统节俗承载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其文化符号作为象征标识,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生活的视觉传达之中。在双创视域下探究传统节俗的符号价值和视觉传达路径,并立足中国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总结其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符号特征,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符号生产和意义建构的功能,同时基于传统节俗符号图像叙事、符号建构与文化传播的现实价值,总结传统节俗在当下生活中的视觉传达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能性。

关键词:双创视域;传统节俗;符号价值;视觉传达

注:本文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创'视域下传统节俗视觉传达设计的修辞模式及应用研究”(S202310908010)研究成果。

传统节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观念、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潜藏着巨大的历史、美学和人文价值,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中华文化“双创”发展,需要整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激发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生命力。传统节俗是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持久关注的议题,同时,对传统文化资源与符号传达的研究也成为艺术与设计领域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无论是对国家形象的历史诠释和时代彰显,还是设计赋能产业转变,以及促进民生和谐,从视觉传达的意义上看,传统节俗符号能够于意象化的设计语言中体现国家的文明文化、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多在总体上强调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和元素转化使用,而对传统节俗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在符号生产与建构的理论范围还存在必要的思考空间。在双创视域下,本文尝试基于传统节俗的主题精神与思想内涵,强化视觉传达设计的图像叙事与符号建构功能,以符号生产的方式进行视觉设计创新思考,以期为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节俗视觉符号的设计提供助力。

一、中国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俗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岁时文化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每个节日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内涵,同时体现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因此,节俗文化体现基本文化内涵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特征。传统节俗往往指传统祭祀或者庆祝的日子,一般具有信仰崇拜的纪念性内涵,同时又体现广泛的乡土习俗和认可度。“华夏先民依照农业生产的周期,在祖先崇拜的观念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年节系统。”“其本质应是人们处理时间的特殊技术,通过‘习俗或‘节日化的时间,使时间具有了神圣性,以此來实现人们对自我精神的安顿。”基于对神灵、祖先崇拜祭拜仪式的重复操演,人们逐渐在其中赋以“礼教”内容,形成秩序化的组织形式,进而积淀酝酿崇尚和谐、滋养亲情等文化内涵。“节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这为它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继续传承和文化创造提供了契机。”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秩序下,商业化、娱乐化趋势明显,导致传统节俗的某些文化要素弱化、内涵单一化,如何实现传统节俗在当下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成为需要重点思考的文化问题。目前,国家相关文件已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传统民俗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倡导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这些政策与措施对传统节俗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节俗的符号价值

文化内涵是符号价值的基础,符号是文化内涵的载体。符号以凝练性的独特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意义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实现传播交流的媒介功能。“任何感知,只要能被当作意义的载体,就成了符号。符号之所以为符号,就是因为有意义。”传统节俗中的饮食、服装、装饰等形式呈现和特殊情景场域的营造,引发了一种基于“被观看”的“陌生化”体验,从而让人们产生新的感受力,激发审美观照的可能。于是,节俗仪式中原本属于日常生活化的物品就具有了艺术性的符号价值。传统节俗符号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塑造国家形象和实现跨文化传交流。

(一)体现地域文化品牌特色

传统节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构成主体,承载着本地域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精神内核。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分布在不同区域,传统节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植于各地乡土的自然和人文生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地域文化所共同组成的,客观上内部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这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审美特征,传统节俗一直在地域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经济时代,可将传统节俗文化的地域特色融入产品设计,打造城市公共形象,展示文化独特性和艺术性。

(二)增强共同体意识认同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传统节俗符号能够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号将人的情感认知和客观世界连接,并在久远的历史演绎中积淀深厚的民族情感。“民族情感凝聚在文化符号的意义结构上,民族群体成员对具有共享意义的文化符号持一种普遍的情感认同。”人们在传统节俗中的行为是基于节令时机养成的“惯习”,所制造使用的节俗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归属认同的形象标识。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习俗,在特色的饮食与行为中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节日是人类在感知时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秩序,它以文化象征的方式,将个体与群体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三)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传统节俗符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内化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同,对外实现国家形象塑造与跨文化传播。“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缩影,集中展现着国民性格与精神风貌。”国家形象是基于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表征,国家视觉形象塑造体现为一种视觉生产活动,即利用视觉图像进行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观表达。传统节俗符号凸显国家的文化身份,展现国家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生活方式,塑造国家的身份形象,提升国家的亲和力、影响力。比如,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中国的春节习俗活动和影像符号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展示与文化传播的有力名片。

三、传统节俗符号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

视觉传达通过符号生产制造“感知”、传达意义,其对传统文化记忆的呈现,具有图像叙事、符号建构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在现代生活中,传统节俗从作为市民的“生活日常”转化为“文化标识”,从而体现为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转型特征。这种转型蕴含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因素,应和了双创要求。“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图像叙事

传统节俗往往体现着人民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对平安幸福的追求。德国的扬·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概念,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根据客观外在的物化形式系统进行综合性的符号编码与历史展演,以实现维护文化记忆的作用。通过图文、影像等传达方式普及传统节俗内涵和文化符号,能够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记忆。将传统节俗符号设计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并针对不同节俗的物候特点与社会情结,提炼形象符号,可实现相应的叙事与情感传达。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节日氛围往往热烈喜庆,具有丰收平安的福报之意,清明节、端午节着重通过传统的祭祀仪式培养人们对先人的感恩和怀念。总之,设计带有针对性的符号,提炼传达时令节俗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能够使人们在图像叙事的历史记忆中获得亲切、敬畏的共情感。

(二)符号建构

民俗符号“多趣的符号构成系统,睿智的符号语言修辞”是艺术创作的灵动语言,在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罗兰·巴特言及“被感知的,加带有某种程度思想的事物”,以“能指的织体”强调意义的系统表达,其视觉符号传达中直接表现为图像、色彩、文字、调性及风格化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节俗各有极具典型性形象化的符号,以“物物、物事、物人相感相连生成逻辑,经过哲学的、艺术的、社会的再创过程而形成自己的类型体系”。在传统节俗符号的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的应用要“得其意”“显其形”,借用内涵引申符号设计的深度和情趣,有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直观、强烈的形象,产生真正具有“中国味”的视觉符号。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可推动传统节俗符号的视觉设计传达,实现创造性重构。“科技创新了传统节俗的表现形式,现代科技不仅为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内容上的变化,而且带来了表现形式和手段上的巨大变化。”电子媒介手段促进人们感知、体验节俗文化,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符号世界中,丰富了节俗符号的科技印记,延展了视觉传达作品的形态和特质,加深了人们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三)文化传播

基于历史记忆的图像叙事和符号建构,中国传统节俗符号以生活的精神寄托体现民族艺术表达,也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方式。视觉传达对传统节俗主题及活动的艺术性设计,如造物符号、服饰符号、装饰符号、游乐符号等相关视觉符号的全面整合,能够重塑市人们的公共生活情景,并在具体的包装、节令纪念用品等形态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同时,传统节俗符号还能增强节俗时序更替中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密关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科学有效地实现传统与现代时尚审美、娱乐形式的结合,弘扬民族传统,实现文化传播,为建构文化共享时空,不断延伸节俗的文化空间与消费空间,促进与经济交融共生发展的互动关系。特有的传统节俗符号支撑新元素的设计,也为中国制造带来附加值。

四、结语

双创视域下,传统节俗文化的创新价值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中凸显历史文化传承、提高文化自信的价值,展现文化创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领域。要想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做好传统节俗的双创发展,其核心在于充分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于守正继承中顺应时代要求,从当下语境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出发,凝练典型的视觉符号传达。“符号的创新应用既是服务客体的需要,又是艺术设计自身的历史使命。”尤其在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对中国传统节俗的淡漠化和节日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使节日被推向了单纯的商业化、娱乐化发展。应积极主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中国传统节俗文化,利用视觉设计传达的符号生产优势,并利用现代技术的便捷性、普及性,实现传统文化紧密连接现实生活的创新发展,从而有效凸显视觉符号设计的功能价值,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促进共同体意识建构和国家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黄永林,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J].民俗研究,2018(1):34-41,153-154.

[2]王庚.中国年节文化的核心精神及其现代祛魅[J].东岳论丛,2015(4):13-20.

[3]耿波.被动中的主動: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77-84,184.

[4]刘宗迪.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J].文化遗产,2017(2):12-14,157-158.

[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47.

[6]丁晗.地域文化在民族学生创新性教育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1):86.

[7]冯月季,石刚.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J].思想战线,2021(5):1-9.

[8]范红,周鑫慈.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符号表征与创新传播[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12):26-29.

[9]陈彦青.作为设计方法的视觉符号学及其表现[J].新美术,2016(11):29-34.

[10]史岩清.视觉文化视野下新媒体的媒介记忆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3(17):88-91.

[11]陶思炎.东方设计中的民俗文化符号应用论析[J].艺术百家,2019(3):57-61.

[12]姜申.新媒体回潮:“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媒介嬗变[J].今传媒,2019(3):7-9.

作者单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

张培源、张瑞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论明清招幌广告的视觉传达之美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视觉传达艺术与中韩网页艺术设计的比较研究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版面设计的要素与视觉传达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